《邓稼先》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邓稼先 课时 共(2 )课时 第(2 )课时
一次备课教师 二次备课 教师 审批人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通过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
教学 重点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通过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 难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人物品质。 指生交流。 二、 细读文本,思考探究:作者是如何突出邓稼先这些品质的。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了解了他对于中国原子事业的伟大贡献,学习到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忠厚朴实、坚定执着、为科研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突出邓稼先这些品质的呢? 2.同桌合作探究,指生交流。 3.重点探究:作者突出科研道路困难重重,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导:刚刚有同学提到了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或其他)非常艰苦,从而突出了他的坚定不移、奉献精神。你还能从文中找出邓稼先在为国家原子事业做贡献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吗?板书:“两弹之难” 学生再读课文。 指生交流。 明确: ①时代之难: 明确:“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思考1:这段话表现出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列举时代背景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1898年之后,列强瓜分中国,当时中国深受屈辱,时局动荡,百姓民不聊生的状态。结构上引出了主要人物,为下文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在内容上,这里更能够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思考2: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句式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情感? 明确:运用排比的句式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节奏感,一方面表达作者的愤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深受屈辱的悲痛历史。 总结:社会环境的描写衬托了人物形象,也为下文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伟大成就做铺垫。 ②合作之难: 中国原子事业的发展和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定有许多人共同的合作与配合。在邓稼先带领研究院同事们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明确:“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思考1:邓稼先如何解决这些“合作之难”的?为什么他能解决这些困难? 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这两句话中哪些字应该重读,圈起来。——“竟” “竟”表示一种出乎意料,惊讶的是邓稼先是一个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意料之中的是因为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所以相信他。 思考2:作者为什么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作对比: 奥本海默邓稼先成长美国家喻户晓的研究员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党员身份美国原子弹工程领导人中国原子弹工程领导人性格为人锋芒毕露,拔尖,妇孺皆知真诚坦白,纯朴,从不骄人
作者将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纯朴无私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妙笔生花:请同学们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你身边的人,突出其性格特征,100字左右。 总结: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出邓稼先这样高尚品格的人,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物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③环境之难: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请同学们翻译《吊古战场文》,并思考引用这篇古文的用意何在?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从侧面渲染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艰苦,暗示了科研工作者们工作的地方如同不见硝烟的战场。更能表现出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成功。 总结: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描绘出人物工作环境之恶劣,更有利于突出邓稼先在此环境下的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④技术之难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明确:这里运用了排比句,列举了三个科研人员必备的高标准素质,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从侧面衬托出邓稼先的杰出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4.总结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所采用的方法 ①选取典型事例。 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 ④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三、把握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作用。 正是经历了时代之难、合作之难、环境之难和技术之难,才造就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因此作者在课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请大家齐读这句话,思考为什么说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明确: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没有私心,无私奉献,因此说他是理想党员。 (响起文章中五四时代的歌曲,全班齐读最后一部分“永恒的骄傲”) 2.这些赞美与讴歌邓稼先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学完这篇课文,你能说说这些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有什么好处? 主要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文章内容选取了邓稼先的典型事例,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和议论,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本文其他的写作技巧。 1.语言流畅朴实,句式长短变化。 例如:“‘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这样整齐的短句且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既能表现出邓稼先对待科研的严谨认真,科研卓越,更能体会出作者对其蕴含的深厚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从“我不能走”的标题中,我们看到了坚定执着、身先士卒的邓稼先;从“民族感情?友情”中,我们看到了邓稼先的严谨认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自尊;从“永恒的骄傲”这一标题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邓稼先深深的赞美与缅怀。 3.题材新颖,巧用回忆性散文,为人物作传。 作者选取了关于邓稼先的典型事例,并表达了对邓稼先品质的评价与赞美,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和议论,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布置作业 1.通过本节课学习,请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例:2004年感动中国给任长霞的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个女英雄(起句议论,给人物高度评价)。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贫,她柔肠百转(概述其事迹)。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运用描写侧面烘托其人格,并隐含深情怀念);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议论抒情揭示其精神实质)。 二次备课
思考2:作者为什么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请同学们翻译《吊古战场文》,并思考引用这篇古文的用意何在? 总结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所采用的方法 ①选取典型事例。 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 ④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1.请大家齐读这句话,思考为什么说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通过本节课学习,请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设计 时代之难(侧面衬托) 合作之难(侧面衬托) 两弹之难 环境之难(侧面衬托) 技术之难(侧面衬托) 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精神《邓稼先》备课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邓稼先 课时 共( 2)课时 第(1 )课时
一次备课教师 二次备课 教师 审批人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涵。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3、了解邓稼先的事迹,感悟并学习邓稼先献身科研、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教学 重点 了解邓稼先的事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 难点 感悟并学习邓稼先献身科研、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给学生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 2.导语:1964年10月16日成功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随着巨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巨龙真正开始腾飞,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不已。当时,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有美、苏、英、法四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在这背后,是一群伟大的军事家、科学家付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了解传记与作者 1.文体介绍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同时也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作者介绍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检查预习 1.字音检测 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 (qì) 彷徨(páng huáng)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殷切(yīn) 鲜红(xiān) 鲜为人知(xiǎn) 2.词义理解 ①家喻户晓(B) A.说明 B.明白,了解 C.比喻,比方 ②锋芒毕露(B) A.完结 B.全,完全 C.完成 ③死而后已(A) A.停止 B.已经 C.后来 ④层出不穷(C) A.极端 B.彻底 C.穷尽 四、整体感知 1.同学们,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根据预习,你们来说说“元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邓稼先是元勋,请同学们在“‘两弹’元勋”这一部分找找依据。 明确:元勋,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立大功的人。 ①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句话,并思考哪些字要重读?——“始终站在”、“第一线” 明确:体现邓稼先在两弹事业上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冲在第一线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明确:这句话指出了两弹成功爆炸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而这成功正是邓稼先通过努力付出得来的,突出他对原子事业的贡献之大。 2.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写道: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屏显《悼邓稼先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张爱萍写的《悼邓稼先词》: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山河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3.根据这首词,同学们小组合作,找一找跟诗句相关的描写邓稼先的事例,并从中总结,邓稼先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 (1)“踏遍戈壁共草原”——“我不能走”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的突发问题必层出不穷。”体现出邓稼先身先士卒,有着坚定信念和意志,愿意为科研事业献身的精神品质。 (2)“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两弹”元勋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体现了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急切地渴望回国报效祖国;“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赞美了邓稼先的功勋卓著;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表现对于邓稼先卓越贡献的肯定与赞美。 (3)“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民族感情?友情?” 由于寒春事件的影响,邓稼先写信证实中国原子武器工程没有外国人参加,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也体现了作者为中国能够独立自主研发出原子弹而自豪。 (4)“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死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纯朴、无私奉献的人。 文革初期,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都体现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5)“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表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 4.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结合对邓稼先事例的解读,用一句话总结这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这几个部分之间的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引出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民族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对祖国做出的贡献。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朴实、无私奉献的品质,揭示了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部分,作者为邓稼先独立自主研发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赞扬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明确:各个部分之间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有内在联系,不可调换。第一部分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做必要的铺垫;第二部分总体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精神品格、工作作风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精神,这三部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表达了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作业 完成课本“思考探究”第3题。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次备课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同时也是一篇人物传记。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殷切(yīn) 鲜红(xiān) 鲜为人知(xiǎn) 根据预习,你们来说说“元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邓稼先是元勋,请同学们在“‘两弹’元勋”这一部分找找依据. 完成课本“思考探究”第3题。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引子 第二部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 (补充扩展) 第四部分:独立自主研发原子弹的贡献 (补充扩展) 第五部分:沙漠创业的艰辛 (贡献具体化) 第六部分:热情赞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