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7 21: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灵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册第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以及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自学例1
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自主学习教材第60页例1的内容,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通过自主学习后,探究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学生把自学中不懂的问题在组内交流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都要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先学会的同学要教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小组讨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自学例2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60页例2的内容,想一想例2又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法?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方法?把你喜欢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求?可以分为哪几步?小组讨论交流。
五、成果汇报,巩固练习:
(一)、成果汇报
同学们,你们看懂了吗?如果懂了,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一是学生小组内部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二)、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做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4和8 ,1和7,16 和32,8和9。
小结:(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2、学生独立完成61页“做一做”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六、反思回顾,提升认识:
说一说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区别。
七、学习小结,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有别的方法吗?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1、列举法;2、筛选法。
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引导。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本节课选择的题材知识性强,教学设计体现了探索性和人文性。师生共同围绕一个知识情景展开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了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地处理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以数学思想来引领数学方法,有效的扩张了数学的发展性功能。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活动。充分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构建,教师起了教学“支架”的作用,给予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高、学会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习体验需求。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气氛不浓,学困生的个性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参与活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