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主题阅读(讲义)2022年语文六年级下册(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亲情主题阅读(讲义)2022年语文六年级下册(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17: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讲 亲情主题阅读
知识点 阅读理解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学习重点 体会词语的感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一、复习预习
亲情,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能照亮人们的心房;亲情,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让人们感到无比清新;亲情,是秋天里的一阵果香,让人们感到丝丝甜蜜;亲情,是冬季里的一把火,给人们带来温暖。亲情,就在我们身边。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亲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又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亲情是伟大的,它让我们感到温暖,它的魅力,永远无限甜蜜。
亲情是一杯浓咖啡,只有慢慢地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亲情更是一杯白开水,清澈淡雅,淡而无味,然而却是人间最美的饮品。享受亲情、感悟亲情是世间最美最惬意的事,而充满亲情的文章则是温暖灵魂的细雨、滋润心灵的甘露。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烈;亲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与家庭之间的限制,弥漫在每一个人心中。阅读、品味书写亲情的文章能引导考生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学会做人,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亲情的天地,奏响美丽的亲情之歌吧!
二、知识讲解
1、主题概括
考点1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题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若问某个句子的手法那肯定是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比如《山中访友》)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比如《白杨》)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2)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例题精析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都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笑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目光随着升腾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他还在沉默独坐,而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 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母亲只用鱼汤淘饭。她拨开贪婪地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
1.整体感知。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其中的“歌唱”是指“我们”内心在歌唱,“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老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结尾“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题型解析: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瞻前顾后”是要点。
失误分析:没能结合语境分析,有时仅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没有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A(“‘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错)
2.情感体验。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倾向的把握。需着眼全文,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失误分析:不能着眼全文,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感情把握不准确。
参考答案: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或“伏在灶台上做作业”“在灶台上做作业”)目光随着蒸气升高,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填“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亦可)
3.语言品味。
(1)第一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一句有多个妙处,请选择两个妙处予以评析。
(2)第六段“她拨开贪婪地交叉着的筷子”一句中,“贪婪”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的意思。
(3)第八段“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一句中,“寒冷”与“温暖”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围绕上下文以及句子本身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失误分析:没能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对词语和句子作深刻理解。
参考答案:(1)示例:“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等待父亲归来时的焦急心情;“裹挟着晚风”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为全家生活奔波的艰难程度,亦奠定与寒冷抗争的全文基调;“逐渐清晰”,按照从远到近、从模糊到清晰的顺序动态地表现了父亲归来的情景。(言之有理即可)(2)拟人(比拟)我们几个孩子抢着(或“贪婪”)吃鱼的情景(3)“寒冷”指困难的生活;“温暖”指获得帮助、关爱。
4.人物分析。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运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失误分析:没能根据文章情节及人物心理、神态、语言进行分析,所持观点和价值取向不符合人物身份,使答案不合乎情理和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勤劳、慈爱(爱子女)、忘我(克己)、主动关怀他人(善良、有爱心)。(言之有理即可)
四、课堂运用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悬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 ”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愚者审视之,乃悟。
10、选出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3分)
A.常于户外县履为志。(志:标志) B.至薄暮,愚者归。(薄暮:晚归)
C.忽暴雨。(暴:又猛又急) D.吾家徙乎。(徙:搬迁)
11、句子翻译(3分)
 愚者审视之,乃悟。( )
12、这个故事讽刺哪种人 (3分)
10、选出选项中错误的一项(B)(3分)
11、愚者审视之,乃悟。( 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
12、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5题(共18分)
男孩
陈恳
那天开头是一部公路片。
宽广的热尔草原有穹顶般的晴空。长长的风偶尔会断掉,冬草场的长草浪就挺起身来。从甘南进入四川阿坝的高原,眼前绿色、柔和的风光浑然不似青海藏区。
公路颠簸,我们一路摇摇摆摆,穿过一个接一个的草场、湖泊、湿地。(1),看到了柏油路面,车里的人一阵欢呼。
BeeGees在唱,车开得平稳,下午的高原阳光来得热烈。
远远看到前方有个分叉口,柏油大路旁有条坑洼的小石路,一个藏族男孩站在岔路口。我们的车速很快,一会儿就到了男孩的身旁。男孩对着我们的车打手势。
“怎么了 ”
“前面没有路,走那条。”男孩用不熟练的普通话说,用手指着那条土路。
我们都抬眼看了看两条路,看到前方继续快速前进的几辆车。路面的区别太大了,这使得我们几乎没怎么思索,就作了判断。踩下油门,我们继续沿着大路走了下去。后视镜中,男孩没有表情地看着我们远去,然后他又转向下一两高速驶来的车。
车开地飞快,音乐的声音很大,但这仅仅持续了不到三分钟。
前方500米处的弯道尽头,路面在一条河边消失。这是条新路,桥还没有开始修。
音乐被狠狠关掉,车和人都一瞬间安静下来。我回想起来,那时我的胃像是剧烈抽搐了一下。阳光燃烧着我的脸。我已经走了5万多里路,从没有这种生理反应。车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去看另一个人。
车在宽阔的路面上掉了头。我们之前的车,之后的车,纷纷掉头。
那些宝马,那些别克,那些桑塔纳……那些川A,那些渝A,那些粤A……
沉默中车重新回到了男孩身边。我们停下车,给男孩递上水果和糖果,很大声地说谢谢。阳光晒着风吹着,男孩站得久了,嘴唇开裂得厉害。
掉头的车多数并不停下来,为了赶路,立马拐向土路。
接着来的车聪明如故,一辆接一辆(2)地沿着大路飞驰而去。
这一个镜头,在灿烂的阳光中反复播放。这个下午充满着震惊我的黑色幽默。
在车的后视镜中,男孩依旧徒劳地挥手,解释。
但每一辆车注定要经过他两次。
13、文中(1)(2)处正确的一项是 ( ) ( )(4分)
 A、终于 B、最后C、果然D、后来
 B、倔强 B、固执 C、顽固D、坚定
14、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接着来的车聪明如故,句中聪明是一个褒义词。
B、“长长的风偶尔会断掉,冬草场的长草浪就挺起身来。”这句话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文中“一阵欢呼”与“一瞬间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前面无路可走,所以车里的人非常不愉快。
 D、那些宝马,那些别克,那些桑塔拉……那些川A,那些渝A,那些粤A……这是个排比句,突出来往车辆的多。
15、对待小男孩的挥手和解释,车辆的态度怎样 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态度 (4分)
16、文中四次写到“阳光”,每次代表意义都不一样。请选择其中一次谈谈你的理解。(3分)
17、为什么作者用“男孩”作为题目 这个男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4分)
答案:
13、 (1) A、终于(2)B、固执
14、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3分)
15、对待小男孩的挥手和解释,大家不相信。一方面是对方是一个小男孩,另一方面,大路与土路路面的区别太大了,而且前方有好几辆快速前进的车。
16、第一个“阳光”既实指高原的阳光很大,也暗指大家的情绪高涨,心情很好;第二个“阳光”指在事实面前,我因没有选择相信小男孩的话而感到很羞愧;第三个“阳光”既表现了环境艰苦,从侧面表现了男孩的坚持的毅力,表现了男孩阳光般的无私、乐于助人的品质。第四个“阳光”暗指小男孩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的光芒。
17、“男孩”是本文要表现的主人公,也是全文的线索。小男孩是一个善良的人,从他用不熟练的普通话不断地给车辆指路可以看得出来;从文中他站在阳光下,被风吹着,嘴唇开裂得厉害可以看得出他有着坚韧的品质,坚持为人服务;他并没有因别人的不信任而放弃指路,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
五、课后作业
强化训练一
与父亲抬担子
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也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我的肩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于是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鼻子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溢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您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拭着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了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身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选自《沧桑的是流水》)
1.阅读全文,分析文中黑体的三个“我能行”分别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2.第二段画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
3.第四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苍老?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有哪些意味。
5.文中说“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而有人却认为“爱需要表达”,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我”虽小,却理解父亲的辛劳,肩嫩不言痛,甘为父亲分担重负。②父亲虽日渐衰老,却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的身体及生活,不影响“我”的学业,年迈不言累,以此来宽慰儿子。③父亲虽已力不从心,但多年来呵护儿子、不辍劳作已称为习惯。(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装成漫不经心”这个细节表明“我”一是怕父亲发现而阻止“我”将重担往自己肩上压,二是维护父亲的自尊心而有意掩饰减轻父亲肩上重担的动作。(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1分,共2分)
3.直接描写:佝偻成弧形,肌肉松弛的背影;毕竟60多岁了。间接描写:天不热,但很快就大汗淋漓(身体虚弱);见“我”将担绳捋到“我”这边,不再推让。(可不答"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每点1分,共4分)
4.既指“我”跟着父亲抬着担子稳稳地走在现实的路上;也指“我”跟着父亲的脚步坚实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要点1分,共2分)
5.观点明确1分,结合实例谈理由2分,语言通顺1分,共4分。
强化训练二
手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味。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说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我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我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被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选自“玲珑阅读网”)
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
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
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
4.你对画线句“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定制了一块印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
2.例: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 真像一只花蝴蝶呢!的语言描写体现母亲细腻的爱。
3.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却忽略了平凡而真实的爱,又有对自己做法的愧疚与自贵。
4: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位得体味,世得珍惜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
名言名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2.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深处。——[前苏联]高尔基
优美语段:
1.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医治你那颗失落的心,使你重整旗鼓;面对误解和仇恨,亲情是一杯凉水,浇灭你那心头的火,使你坦然面对;面对赞扬和奉承,亲情是一把锥子,刺破你那虚荣的梦,使你不断进取;面对烦恼和忧愁,亲情是一阵轻风,吹去你那杂乱的思绪,使你平和释然。
2.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目光、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眼神、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
3.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和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融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
亲情故事:
母猿的眼泪
一个猎人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追杀一只受伤的猿猴。追了好长时间,猎人和猿猴始终有一段距离。猎人没有想到,在前面一直疲于奔命的猿猴却突然停下来了。猎人慢慢地靠近猿猴,这才发现原来猿猴的前面是万丈深渊。猎人和猿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猎人举起了猎枪,就在这时猿猴缓缓地转过身来,眼神中充满了忧郁和乞求。猎人不禁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的猿猴,原来这是只母猿。猎人又重新举起了猎枪,就在那一瞬间,猎人突然看到母猿眼角滑落的泪水,猎人有些诧异,又一打量发现了母猿隆起的腹部,原来这是一只怀孕的母猿!猎人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猎枪……
课后作业
【基础】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 ”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2.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3.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4.纵观全文,(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 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答案
1、 (1)宁静平和(幽美) (2)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
2.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大意对即可)
3. (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
4. (1)(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2)因为那些夜晚月色美、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巩固】
《母亲的三句话》(13分)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分)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3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第二件事写的是:牵牛,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
第三件事写的是 ,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4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2分)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2分)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2分)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2分)
1、中心内容:围绕母亲的三句话写;叙事线索:母亲的三句话;目的意义:暗示母亲的三句话对“我”影响大。
2、①遇到要坚强(执着);②牵牛,遇到压力要放松(坦然);③吵架
3、①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冬季,又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②为母亲的话做铺垫,表明母亲的话很平常,很朴实,是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
4、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表明“我”从母亲身上不断获得教益(或围绕母亲的三句话组织安排材料,使全文结构完整)。
5、略(简述经历或谈感悟均可,要求文从字顺,表意清楚,真实可感)。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