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生物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已知人的性状中有酒窝是显性,无酒窝是隐性,若一对夫妇都有酒窝,他们生下一个无酒窝的孩子。如果酒窝有无分别由等位基因D和d来控制的,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一定是( )
A.DD和DD B.Dd和DD C.dd和dd D.Dd和Dd
2、地中海实蝇是一种危害水果和疏菜的害虫,其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经历的时期是( )
A.卵→幼虫→蛹→成虫 B.卵→蛹→幼虫→成虫
C.卵→若虫→成虫 D.卵→若虫→蛹
3、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人类进化的先后顺序是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4、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试管婴儿”在本质上相同的是( )
A.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 B.将葡萄的枝条插入土壤后生根成活
C.利用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后代 D.遗落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发育成幼苗
5、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遗传学依据是( )
A.后代容易得传染病 B.后代都会得遗传病
C.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 D.后代存活率很低
6、自然界中现存的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下面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科学的是( )
A.生物进化的研究,要建立在对地质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而且要涉及许多研究方法,最需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法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C.郑氏始孔子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D.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7、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该诗句中描述的鸟妈妈正处于( )
A.交配期 B.产卵期
C.孵卵期 D.育雏期
8、图是一枚已受精的鸟卵,能够发育成胚胎的部位是( )
A.④ B.⑤ C.⑥ D.⑦
9、如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①上的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称为基因
C.③是染色体,化学成分主要包括①和②
D.一条③上通常含有2个DNA分子
10、下面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后来才出现了真核生物
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十分重要的证据
C.在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米勒的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氨基酸等有机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嫁接是一种重要的无性生殖应用。嫁接时应当使接穂与砧木的____________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穂成活。把柿子树的枝条嫁接到梨树上,柿子树的枝条称为___________,成活长大后会结出如___________样的果实。
2、______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3、生物体通过______实现亲代与后代个体之间的生命延续;通过______实现个体一生中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传递,亲代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主要不是维持子代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而是______。
4、性状从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称为_________。
5、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______等特征的总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_____片段。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控制的。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用射线或药物处理植物种子,可使种子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品种。(____)
2、作为嫁接材料的接穗和砧木,若交换用,能达到同样的效果。(____)
3、哺乳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________)
4、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水蒸气、氢气、二氧化碳、氧气、硫化氢等气体。(______)
5、不同人种肤色不同,根本的原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不同。 (______)
四、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为体验孟德尔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解释,某班级分为10个小组进行了如下模拟实验。
取两个相同的不透明布袋标记为甲、乙,分别放入20个相同大小的小球,每个布袋中黄色和白色的小球各10个,其中黄色代表控制高茎的显性基因,白色代表控制矮茎的隐性基因。扎紧两个布袋,使小球混匀,闭上眼睛,分别从两个布袋中各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并记录下两个小球的颜色。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布袋内、混匀,按以上步骤重复10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要将小球混匀,且从不透明布袋中抓取小球时要闭眼,这样做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携带有不同______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的机会是______的。
(2)实验过程中要将小球组合在一起,是因为在受精卵中基因是______存在的。
(3)每个小组重复模拟10次的目的是______。
(4)下表为某一小组记录的数据。
模拟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甲袋中选取的颜色 黄 黄 黄 白 黄 白 白 黄 黄 白
从乙袋中选取的颜色 白 白 黄 黄 黄 白 黄 白 黄 白
正常情况下,第6次和第7次模拟的结果所形成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为______;根据引起的原因不同,这种现象可分为______和______。如果进行种植实验,第6次和第7次所形成的个体性状相同,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受到了的______影响。
2、如图是“嫁接”步骤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嫁接包括两种方式,图甲所指的方式是______,图乙所指的方式是______。
(2)图中①是指______,②是指______。嫁接的关键是将①和②的______紧贴在一起,这样才能容易成活。
(3)新形成的植物体将表现出[ ]______的性状。
(4)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除经常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外,还经常利用的无性生殖方式是_______(如栽培月季)。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果蝇为对象,研究了甲醛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对象:黑腹果蝇。成虫体长约2.5毫米,14天可繁殖一代。
实验方法:将果蝇成虫交配后刚产的卵分别培养在甲醛浓度为0%、0. 25%、0. 50% 的三管培养基中,观察记录各管培养基中果蝇从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以下是他们记录的部分数据:
发育时长 甲醛浓度
0% 0.25% 0.50%
从卵发育为成虫(天) 11 15.68 18.34
(1)果蝇发育要经历受精卵、_____、 蛹、_____四个时期,属于_____发育。
(2)该小组研究的目的是_____。
(3)测量果蝇体长时,分别从每管中取10只。每管取10只而不是1只,目的是_____。
(4)下列曲线中,_____曲线反映了该组同学记录的甲醛浓度对果蝇从卵到成虫的发育时间的影响。
4、果肉汁多味美的西瓜作为夏季消暑的一种主要水果,广受人们的喜爱。科研人员为迅速扩大优良西瓜新品种的繁殖量,以抗病能力、耐低温能力强以及根系强大的南瓜和葫芦为砧木,进行了西瓜的嫁接栽培实验,实验方法(图)和结果(表)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5天茎 粗(mm) 单瓜质 量(kg) 维生素C含 量(ug/100g) 可溶性糖 含量(ug/g)
A组 4.61 0.7 0.61 68.46
B组 7.71 1.34 1.06 79.64
(1)在实验中,A组的作用是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采用________(措施)来改进实验,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
(3)由表中数据可知,B组的葫芦、南瓜双砧木嫁接能够提高西瓜果实品质,这可能是由于双砧木嫁接使植株具有更加强大的________,从而有利于吸收更多的________,为植物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提供足量的营养物质。
(4)通过嫁接所获得的优良品质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分析】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已知有酒窝是显性,无酒窝是隐性。如果酒窝是由基因D、d来控制。若一对夫妇都有酒窝,他们生下一个无酒窝的孩子。无酒窝孩子的基因组成是dd,说明该夫妇都携带一个控制有酒窝的隐性基因d,而该夫妇都有酒窝。因此,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为Dd。
故选D。
2、A
【分析】
(1)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发育,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
据分析可知,地中海实蝇是一种危害水果和疏菜的害虫,其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经历的时期应该是:卵→幼虫→蛹→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故选A。
3、C
【分析】
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详解】
A.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正确。
C.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错误。
D.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正确。
故想C。
4、D
【分析】
(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发育成胚胎后,再植回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成胎儿,因此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
【详解】
ABC.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将葡萄的枝条插入土壤后生根成活、用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后代,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ABC不符合题意。
D.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因此,遗落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发育成幼苗和试管婴儿都属于有性生殖,D符合题意。
故选D。
5、C
【分析】
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
【详解】
由分析可知: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亲缘关系越近,遗传基因越相近、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进化,可以从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始祖鸟化石的特点,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趋势方面来切入。
【详解】
A.生物进化的研究,要建立在对地质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而且要涉及到许多研究方法,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的方法,正确。
B.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正确。
C.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具有翼,而且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特征,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始祖鸟化石说明了古代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正确。
D.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 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错误。
故选D。
7、D
【分析】
鸟类的生殖行为一般包括:占区、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行为。
【详解】
在春季大多数鸟类进入了繁殖期,在繁殖季节,雏鸟的食量需求很大,一天中往往需要亲鸟饲喂几十次,甚至数百次,才能保证它们的生长发育。为保证鸟类的正常繁殖,春天最好不能捕鸟。"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这句诗体现鸟所处的时期是育雏期。
故选D。
8、B
【分析】
图中鸟卵的结构,①卵壳膜,②气室,③卵壳,④卵白,⑤胚盘,⑥卵黄膜,⑦系带,⑧卵黄。
【详解】
A.④卵白,卵壳膜与卵黄膜之间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和营养物质,A不符合题意。
B.⑤胚盘内含有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起点。因此,如果这是一个已受精的鸟卵,那么将来能发育成胚胎,B符合题意。
C.⑥卵黄膜,卵黄的外面有保护作用,相当于细胞膜,C不符合题意。
D.⑦系带,卵黄的两端由浓稠的蛋白质组成卵黄系带,它使卵细胞维持在蛋白中心,起着缓冲作用,防止卵的震荡,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9、D
【分析】
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一个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基因才是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图中是③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①是DNA.
【详解】
A.①是DNA,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A正确。
B.①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称为基因,B正确。
C.③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①DNA和②蛋白质组成,C正确。
D.一个③染色体上包含一个①DNA分子,D错误。
故选D。
10、C
【分析】
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
【详解】
A.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古细菌,因为其形态结构、DNA结构及其基本生命活动方式与原核细胞相似,同属原核生物;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演变为今天多种多样的真核生物,A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因此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证据,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C符合题意。
D.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形成层 接穂 柿子
【详解】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嫁接成活。嫁接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性状的稳定。因此把柿子树的枝条嫁接到梨树上,柿子树的枝条称为接穗,成活长大后会结出如柿子样的果实。
2、生物多样性
【详解】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3、生殖 发育 遗传信息
【详解】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生物体通过生殖实现亲代与后代个体之间的生命延续;通过发育实现个体一生中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传递,亲代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主要不是维持子代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而遗传信息。
4、遗传
【详解】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遗传是指亲子之间的相似性;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5、行为 DNA 基因
【详解】
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牡丹花的颜色,豌豆的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可见,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称。在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一种叫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就是基因。基因是通过指导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三、判断题
1、正确
【分析】
(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因此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
2、错误
【详解】
嫁接是在果树栽培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它不但繁殖速度快,而且能保持其优良性状,使果树高产优质。为提高嫁接成活率,使嫁接成功,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是关键,由于两者形成层结合,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砧木和接穗接口很快愈合在一起,生长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可见,嫁接繁殖时,接穗和砧木不可以相互交换,若交换用,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故错误。
3、正确
【分析】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古代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古代的鸟类和古代的哺乳类。
【详解】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的鱼类→原始的两栖动物→原始的爬行动物→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动物。故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
4、错误
【分析】
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详解】
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而现在的空气有约21%的氧气,因此“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水蒸气、氢气、二氧化碳、氧气、硫化氢等气体”的说法不正确。
5、正确
【分析】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
【详解】
肤色是一种性状,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里。人类肤色的黄色、黑色等,根本的原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不同,题干说法正确。
四、实验探究
1、基因 均等 成对 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 环境
【分析】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生物的变异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详解】
(1)在实验中要将小球混匀,且从不透明布袋中抓取小球时要闭眼,这样做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携带有不同基因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每一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特定的,并且是成对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实验过程中要将小球组合在一起,是因为在受精卵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3)每个小组重复模拟10次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4)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正常情况下,第6次和第7次模拟的结果所形成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为变异;根据引起的原因不同,这种现象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能够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如果进行种植实验,第6次和第7次所形成的个体性状相同,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受到了的环境影响,因为性状除了受到基因控制外,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探究实验的步骤,变异的类型。
2、
(1) 枝接 芽接
(2) 接穗 砧木 形成层
(3)①接穗
(4) 扦插
【分析】
此题是关于嫁接知识的识图填空题,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的过程。
(1)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枝接和芽接。用芽作接穗的叫芽接,用枝条作接穗的叫枝接。从图片中可以判断出,甲是枝接;乙是芽接。
(2)
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图中①称为接穗,②称为砧木。为提高嫁接成活率,使嫁接成功,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是关键。由于两者形成层密合,形成层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砧木和接穗接口很快愈合在一起,生长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3)
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使果树提早结果,增强抵抗力,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
(4)
嫁接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常见的方式除嫁接外,还有压条、扦插等无性繁殖。如栽培月季常用扦插。
3、幼虫 成虫 完全变态 探究不同浓度的甲醛对果蝇从受精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影响 确保实验准确性,避免偶然 B
【分析】
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详解】
(1)果蝇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故其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其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2)根据题干“研究了甲醛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合使用方法“卵分别培养在甲醛浓度为0%、0.25%、0.50% 的三管培养基中”分析得出该小组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甲醛对果蝇从受精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影响。
(3)不能取1只果蝇,如果只取1只果蝇,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果蝇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果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故每管取10只而不是1只,目的是确保实验准确性,避免偶然。
(4)分析题干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发现: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果蝇发育成成虫的时间也在延长;甲醛浓度每增加0.25个百分点,发育成成虫增加的时间在减少,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熟知昆虫的发育过程及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对照 增加A、B组嫁接的植株数 根系 水和无机盐 不能 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母体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分析】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
(1)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在该实验中,A组是自根砧木,B组是葫芦、南瓜做砧木,故在实验中,A组的作用是对照,属于对照组。
(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采用增加A、B组嫁接的植株数来改进实验,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
(3)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植物的根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结合表中数据可知,B组的葫芦、南瓜双砧木嫁接能够提高西瓜果实品质,这可能是由于双砧木嫁接使植株具有更加强大的根系,从而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和无机盐为植物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提供足量的营养物质。
(4)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通过嫁接所获得的优良品质不能遗传给后代,原因是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母体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