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内外阅读语段专项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内外阅读语段专项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19: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内外阅读语段专项测试题--2022年小学部编语文小升初(五)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与理解
最后的时刻
赵一曼再次落入敌人的魔爪。她被押回哈尔滨伪警务厅。敌人再次施用酷刑,逼他招供。当然,这不过是枉费心机。一个月过去了,他们什么也没得到。
敌人泄了气,决定杀害她。八月初,他们把赵一曼押到珠河县,要在她从事抗日斗争的地方处死她。
赵一曼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她坐在押送的火车上,望着窗外,心里惦念着祖国的命运,惦念着战友,也惦念着救她逃走的董宪勋。她还不知道,董宪勋已经在重刑下牺牲,韩勇义也被判了一年徒刑。两位青年虽然在刚走上正义之路的时候遭到了挫折,但是他们是勇敢的,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赵一曼又想起自己的儿子,就要了纸笔,写下了给儿子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敌人的枪响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倒下了。她短暂的一生,闪烁着光彩。她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1.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根据短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虽然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倒下了,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课文是按照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4.从赵一曼给儿子的遗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
片段一:(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片段二: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5.在片段一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6.片段一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描写,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描写,这两种描写相结合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7.阅读片段一和片段二,说说从这两段描写中,你分别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闰土?
少年闰土:______________
中年闰土:______________
8.以上两个片段选自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小说______,他曾在《自嘲》一诗中写道:“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甘愿服务的革命志向。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chā chāi)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二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huā huá)然。白居易厉声喝(hē hè)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四十大板!”众百姓看了都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那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jǐ jì)贫苦百姓了。
9.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10.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旁敲侧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啧啧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能写两个和“耳聪目明、旁敲侧击”结构一样的词吗?
( ) ( )
12.本文主人公是________(朝代)诗人白居易。他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1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
14.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息:①呼吸时进出的气;②消息;③停止;④休息;⑤滋生、繁殖;⑥利钱、利息。
息怒( ) 息息相关( ) 信息( ) 作息( )
15.读了本文你想到了用哪些四字词来形容白居易?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还知道有哪些像白居易这样清正的历史人物或著名人物?结合生活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17.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是写______(江)大潮的,描写了______的景象。
18.文中的浪淘沙这首诗是______(时代)______(作者)写的。这首诗和这篇课文都描写了_________
19.这段文中与“八月涛声吼地来”描写内容相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0.把文中与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描写景象相似的一句用“____”画出来,并结合画出的语句翻译这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下到一厘米。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我还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当然,我没有得到那五块钱。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21.“我”是如何给小沙剃头的 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刚开始,“我”觉得自己像个( ),剪刀所到之处,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 ),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 );最后,“我”左修右修,可惜( ),一眼望去,整个头上( ),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 )。
22.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剪完头发后,为什么小沙“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为什么之后姑父“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回家的路上,一脚陷进了小水坑里,弄得鞋子满是泥水;回到家里,我把鞋子悄悄放在厕所的门背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天气真冷!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做作业,忽然听到厕所里传来唰唰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妈妈蹲在厕所的水龙头旁边,正在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望着妈妈冻得通红的手,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
我回房做作业,做得很专心,很认真。妈妈轻轻地来到我的身边。她拿起我的作业,说:“我看看你的作业。”说着,就到一边坐下。看完以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进步多了,继续努力吧!”这时,妈妈的手热烘烘的,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顿时,我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了。
做完作业,我躺在床上总睡不着,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烧饭、煮菜、洗衣服,一切都是为了抚育我成长。
2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我”的妈妈有一双__________的手,一双__________的手。
(2)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___________,又用温柔的手_________。
25.这篇短文开头的方法是( )
A.简要叙述,说明起因。
B.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C.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26.怎样理解“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中“懒惰”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稻草人(节选)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两个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下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吧。如果真有这一笑,在稻草人看来,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珍贵,因为他爱他的主人。
27.《稻草人》这个故事的作者是 ( )
A.陶行知 B.杨红樱 C.叶圣陶
28.《稻草人》中的稻草人是( )生命的。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29.短文的开头,稻草人心里很高兴,是因为( )
A.他看到了满天星斗。
B.他看到了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
C.他看到了他的主人来了。
30.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闹水”的“闹”的意思是( )
A.喧哗;不安静 B.吵;扰乱 C.发生(灾害或不好的事)
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稻草人看来,主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可珍贵。
B.稻草人心里高兴,是觉得今年的稻子长得好,主人会表扬他。
C.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位可怜的老太太,他希望看到老太太的笑容,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对老太太的同情。
课内阅读。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颗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32.樟树不招虫的原因是(  )。
A.樟树的木质太硬,虫子吃不动
B.樟树有一种香气,虫子很喜欢
C.樟树有一种香气,虫子很怕
33.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个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选文的这种写法属于(  )。
A.借物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人
课外阅读。
老鹰的遗嘱
一只年迈的老鹰孤傲地独居在悬崖峭壁上。渐渐地,它的精力日益不济。它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
一天,老鹰发出一声强有力的呼唤,召集来居住在附近山岩上的儿女们。大家到齐之后,老鹰环顾一下每个孩子说: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是我用心血养育了你们。从小,我就培养你们养成勇敢地直视太阳的习惯。我让你们那些经受不住烈日烤射的弟兄都饿死了,这就是你们理应比其他鸟类飞得更高的缘故。谁敢靠近你们的巢穴,谁就会没命!一切动物在你们面前都会心惊胆战。不过,你们要宽宏大量,不要伤害无力自卫的弱者。要记住那条古老的格言:你可以迫使别人怕你,但无法迫使别人尊敬你。”
孩子们恭敬地聆听父亲的教诲。
“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老鹰接着说,“但我不想死在窝里。决不!我要最后一次竭尽全力振翅冲入云霄。我要迎着太阳飞入云端,让烈焰烧掉我衰老的羽毛,然后立即坠入大海深处……”
它说这番话的时候,四周万籁俱寂,连山谷的回声也不敢来扰乱这庄严的寂静。
“但你们要知道,”父亲最后对孩子们说,“就在那一瞬间,将会出现一个奇迹:我将变成一只年轻力壮的鹰飞出水面,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同样的命运在等待你们。这就是我们鹰的命运!”
说完,老鹰展开双翅进行最后一次翱翔。它是那样高傲和庄严,在山崖上空做了最后告别的盘旋。它的神态高傲而威严,转了一圈又一圈。孩子们沉默着。它们注视着父亲,只见它一拧身子,疾电似的向太阳飞去。
35.鹰比其他鸟飞得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6.要记住那条古老的格言:你可以迫使别人怕你,但无法迫使别人尊敬你。
(1)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_________,所以一切动物都害怕老鹰;但鹰也要__________,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2)联系生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
37.鹰的命运是什么( )
A.经受艰辛的磨难,最终成为强者。
B.性格孤傲,独居在悬崖峭壁上
C.不死在窝里。
D.向着太阳飞去,让烈焰烧掉衰老的羽毛,然后立即坠入大海深处
38.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
A.学会创造壮美的人生。
B.年迈的鹰对孩子有满腔的爱。
C.不要害怕死亡。
课外阅读。
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参观须知
一、正常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馆,上午9:0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00-5:00(4:30停止入场)。 二、展览馆长期免费开放。参观者须持有效身份证件领票入馆参观,一人仅限领取一张参观券。 三、十四岁以下儿童、七十岁以上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须由监护人陪同方可领票入场参观。 四、为保证参观者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禁止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进入动感环幕影院和飞跃湘江观看。 五、馆内严禁照相、摄录,入馆不准携带相机等摄影器材。
39.周末,十岁的小云决定独自带着相机去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参观。请根据上述《参观须知》的要求,并结合小云的实际情况给她两条温馨提示。
提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②:___________________
40.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每天都可以去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参观。( )
(2)患心脏病的爷爷不能进入规划展览馆的动感环幕影院观看。( )
(3)参观规划展览馆需要购买门票。( )
(4)妈妈下午四点半下班,从单位到规划展览馆需要10分钟,她可以下班后去参观。(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地区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是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1000微克这个范围内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41.下列关于碘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防治碘缺乏病主要靠食用海盐。
C.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
D.甲状腺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
42.第1自然段连续用两个问句的作用是( )
A.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强调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
C.说明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是真的。
D.说明沿海地区的人不需要吃碘盐。
4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食盐加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不含碘。
B.食盐加碘是中国特色。
C.补碘食物对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
D.不通过碘盐补充,人们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44.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打比方
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
D.分类别、打比方
45.“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这句话中的“主要”一词能删除吗?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46.王明每日碘摄入量为50微克,李强每日碘摄入量为600微克,你认为谁的碘摄入量更合理?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阿公
小巷里传来阵阵叫卖声:“豆腐花嘞——豆腐花——”
“给阿月买碗豆腐花吧。”阿公掏了钱,递给阿嬷。
“哎!”阿嬤吆喝住卖豆腐花的老头,从阿公手里接过钱,往门外走去。阿嬷还没走出门,端月就已经站在门槛上等着了。老头卸下肩头的担子,舀了一碗豆腐花递给端月,端月接过瓷碗,咂吧咂吧地吃起来。
“哟,这俏姑娘怎么满脸肿包啊?以后可找不到婆家了。”端月只顾着吃豆腐花,不答话。“家里养了一只馋嘴猫,偷偷喝了我的荔枝酒,摔了几个跟头,成这模样了!”阿公说完,哈哈地笑了。
给方凳雕完了花,彩上了色,阿公也应了之前的诺言,带端月看戏去。每次看戏,端月是去看热闹的。看得没趣了,就回到阿公阿嬷身边去,不停地问:“还要多久才能回家啊?”这时的端月是最烦人的,但是阿公阿嬤仍旧能津津有味地看戏,并不理会端月的无理取闹。阿月自觉没趣,就偎着阿公眯着眼晴假装睡觉。
散场时候,阿公只好背着“睡”得不省人事的端月回家。在漆黑的小路上走着,阿公弓着背背着端月,口中唱着戏里的小曲儿,阿嬤把蒲葵扇夹在腋窝下,一手提一只竹凳,跟在阿公身后。
那天,林老二家又出了麻烦事。他的儿子武叔叔又发酒疯闹失踪了!林老二找阿公帮忙找人。后来,武叔叔找到了,阿公也回来了。只是阿公是被抬回来的,阿公在找武叔叔时,一不留神摔进深沟里,中风了。阿公的右边身子瘫痪了,不能动弹,路走不了了,话也说不清了。
翌日清晨,端月在朦胧的睡梦中猛地听见阿嬷“哇”的一声后痛哭起来……出殡那天,阿嬷在端月的头上别了一朵白色的花。端月问:“阿嬷,阿公睡着了吗?”阿嬤不语,半晌后红着眼眶摇了摇头,说:“你阿公睡着了,跑到天上去了,不回来了……”
“阿公为什么去天上?”
端月用手捂住眼睛,小小的手一下子就被眼泪打湿了。阿公真的不会醒了,我再也见不到阿公了。
那年荔枝树上只结了几颗荔枝,孤零零地挂在枝头。端月长大了,可是阿公却永远不会回来了。
47.文章的叙事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48.“‘家里养了一只馋嘴猫,偷偷喝了我的荔枝酒,摔了几个跟头,成这模样了!’阿公说完,哈哈笑了。”结合语言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描写,写出阿公对端月的责骂。
B.动作描写,写出了阿公开朗的性格。
C.语言描写,写出阿公对端月的宠爱。
D.动作描写,写出阿公的风趣和幽默。
49.第6自然段中“睡”字加双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直接引用的部分。
50.文中“阿嬷‘哇’的一声后痛哭起来”的原因是( )
A.阿公身体瘫痪了。
B.阿嬷受伤了。
C.阿公摔进深沟。
D.阿公去世了。
51.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荔枝树,主要衬托出( )
A.今年的荔枝长势不好。
B.端月对阿公的思念。
C.端月对荔枝酒的怀念。
D.端月失望的心情。
5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3.你觉得阿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54.画横线的自然段没有写阿公对端月的疼爱,能删去吗?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55.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于:________ ②反:________ ③全:________ ④复:________
56.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8.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鬻:_______ 誉:_______陷:_______ 何如:_________
59.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60.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61.选择带画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①伯牙鼓琴
A.乐器( ) B.弹奏( ) C.发动( )
②洋洋乎若江河
A.如果( ) B.好像( ) C.你( )
③志在流水
A.志向( ) B.记住( ) C.记号( )
62.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6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64.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5.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67.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68.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69.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问题的。
70.“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4页,共14页
参考答案:
1.。 , ! , 。 ! , 。
2.她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3. 时间先后 赵一曼落入敌人的魔爪后,敌人决定杀害她。赵一曼在临死前夕,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之后就被敌人杀害
4.体会到赵一曼为了我们的民族解放而不惜牺牲与家人相聚与自己的性命的伟大精神。
【解析】

5.深蓝 金黄 一望无际 碧绿
6. 环境 人物 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形象
7. 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 生活的很贫困、艰难
8. 故乡 橫眉冷对千夫指
【解析】
5.
本题考查课文的识记默写。片段一内容出自课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与中年的闰土做了巨大的对比。本段课文原文: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6.
考查对描写方法的掌握,首先要掌握描写方法的含义,然后根据内容进行判断即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运用很普遍,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段中的环境描写介绍了闰土活动的环境,人物描写刻画了闰土的特点。
7.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片段一描写了闰土在月光下刺猹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动作描写,比如“捏”“刺”等,突出表现了闰土的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片段二通过外貌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表现了闰土生活的贫困和艰难。
8.
考查对作家作品的掌握。《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9.chāi huá hè jì
10. 比喻说话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从侧面曲折表达。 不住的咂嘴称赞。
11. 见多识广 狼吞虎咽
12. 唐朝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13.(答案不唯一)如:你真是老百姓的活菩萨啊!你真是清正廉洁、公平公正啊!
14. ③ ① ② ④
15. 清正廉洁 严明律己 清清白白
16.包拯 公仪休 ……
17. 《观潮》 钱塘江 潮来时
18. 唐 刘禹锡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19.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0.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解析】
17.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18.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积累与理解,平时注意积累。这首诗是刘禹锡《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19.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1.联系上下文,审读语境。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2.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就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3.辨析手法,思考意图。结合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来理解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常会运用反语、双关、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常表现为象征句、暗示句、影射句、委婉句等,要抓住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理解这些句子时,必须注意结合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深层意思。4.句式不同,效果迥异。句式不同,其特点往往有别,表达效果也往往不同: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反问句,加重语气。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
20.“头高数丈触山回” 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意思是: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21.剃头大师纷纷飘落闯了祸长长短短越修越糟坑坑洼洼层层梯田
22.因为小沙这个顾客对理发师的要求极低,只要不剪破耳朵就行。
23.因为“我”把小沙的头发剪糟了,把他吓坏了。姑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所以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找身上的碎头发。
24. 勤劳 充满爱意 “我”沾满泥水的鞋子 抚摸“我”的头
25.C
26.懒惰指不勤快,不爱劳动和工作。文中指“我”的鞋子沾满泥水后,“我”把鞋子放在厕所门后准备天气暖和些再洗,而不是直接清洗干净。
【解析】
24.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
①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②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又用那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掌握。
文章开头“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直接点明中心,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26.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由于“我”怕冷将沾满泥水的鞋子放到了门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可是妈妈却为“我”洗鞋子,手冻得通红。当“我”看到这一幕后,内心很愧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母亲的身教中领悟到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因此这句话既是对自己拖拉的习惯的谴责,也表达了妈妈对“我”的爱。像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做作业,本应该及时完成的,却需要妈妈一遍一遍的督促。如果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间及时完成,就能再去完成很多其它的事情。然而自己却总是拖拖拉拉,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把时间都浪费掉了。
27.C
28.A
29.B
30.C
31.B
【解析】
27.
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2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是以稻草人的口吻进行叙述的,文中的稻草人是有生命的。
29.
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前文内容“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可知稻草人是因为看到“稻穗一个挨一个”而感到高兴,因为他想让那个“可怜的老太太”多些收成,她已经够不幸了。
30.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后文内容“稻子都淹了”,可知这里的“闹”的意思是:发生(灾害或不好的事)。闹水指发生水灾。
3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稻草人心里不高兴并不是因为主人会表扬他,而是因为主人很不幸,稻草人是希望丰收能让主人开心。选项B说法错误。
32.C
33.对樟树的喜爱和对宋庆龄的怀念
34.C
35.敢于直视太阳,能够经受住烈日的烤射
36. 谁靠近老鹰的巢穴都会没命 宽宏大量,不伤害无力自卫的弱者 想要使别人害怕你简单,但要别人尊重你却很难,因为尊重是发自个人内心的,更是相互的,要有让人尊重的资格和品质
37.A
38.A
【解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信息的筛选与理解能力。
“从小,我就培养你们养成勇敢地直视太阳的习惯。我让你们那些经受不住烈日烤射的弟兄都饿死了,这就是你们理应比其他鸟类飞得更高的缘故。”从原文中可以知道,鹰比其他鸟飞得更高的原因是直视太阳,经受得住烈日烤射。
36.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信息的筛选与理解能力。
“谁敢靠近你们的巢穴,谁就会没命!一切动物在你们面前都会心惊胆战。不过,你们要宽宏大量,不要伤害无力自卫的弱者。要记住那条古老的格言:你可以迫使别人怕你,但无法迫使别人尊敬你。”
(1)因为谁敢靠近你们的巢穴,谁就会没命,所以一切动物都害怕老鹰;但鹰也要宽宏大量,不伤害无力自卫的弱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2)联系生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别人怕你很简单,让别人尊重你却很难,需要用自身的实力以及品德,让别人尊重。
37.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信息的筛选与理解能力。
“就在那一瞬间,将会出现一个奇迹:我将变成一只年轻力壮的鹰飞出水面,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同样的命运在等待你们。这就是我们鹰的命运!”鹰在生命的最后冲向蓝天,挑战长空,变成一只年轻力壮的鹰飞出水面,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经受艰辛的磨难,最终成为强者。
38.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本文通过即将去世老鹰临终前对孩子们的叮嘱,想告诉我们要学会创造壮美的人生。
39. 因为你不满十四岁,所以一定要在监护人的陪同下才能领票入馆。 展览馆内是禁止拍照的,所以不要带相机了。
40. × √ × ×
【解析】
39.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和表达能力,注意表达要委婉得体。
结合“十四岁以下儿童、七十岁以上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须由监护人陪同方可领票入场参观”“馆内严禁照相、摄录,入馆不准携带相机等摄影器材”可知,小云的实际情况部符合上述要求,据此展开提示,表述合理即可。
4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认真阅读原文分析。
(1)结合“正常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馆,上午9:0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00-5:00(4:30停止入场)”可知该项说法错误。
(2)结合“为保证参观者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禁止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进入动感环幕影院和飞跃湘江观看”可知,该项说法正确。
(3)结合“展览馆长期免费开放。参观者须持有效身份证件领票入馆参观,一人仅限领取一张参观券”可知,该项说法错误。
(4)结合“正常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馆,上午9:0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00-5:00(4:30停止入场)”可知,妈妈4:40赶到已经不能入场,故该项说法错误。
41.B
42.A
43.B
44.C
45.不能删除。“主要”表示碘的饮食来源大部分是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但不排除其他来源。删除后则表示只有这些来源,不符合实际。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6.李强的碘摄入量更合理。文中说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1000微克这个范围内一般是安全的。”王明每日碘的摄入量为50微克,低于100微克,而李强每日碘的摄入量为600微克,正好在此范围内。
【解析】
4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
从文中“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一句可以看出B选项是错误的。
4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中开头段作用的掌握。
说明文开头段往往具有:引出说明对象以及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这里连用两个问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对于“食用加碘盐”的阅读兴趣。
43.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信息的筛选与分析能力。
食用加碘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4自然段。文章第5自然段明确指出“食用加碘盐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的策略”,并非只是“中国特色”,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44.
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即可。“20~40毫克/千克”“20~30毫克/千克”可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碘添加量与我们食盐的碘添加量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所以C项错误。
45.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掌握。
这样的题目首先要表态——不能;其次,要能够解释加点词的基本含义;接下来,指出删去加点词后,原句的意思与原文或者实际不符;最后,表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与严谨的特点。对于本题来说,碘的饮食来源除了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之外,还有其他的来源,只不过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在其中占最大的比例。如果删去“主要”,那么“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就成了碘的唯—来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46.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信息的筛选与分析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1000微克这个范围内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可以看出李强每日碘摄入量是合理的。
47.A
48.C
49.A
50.D
51.B
52.年幼的端月和阿公、阿嬤生活在一起,阿公为找人掉进深沟,不幸去世,留下了相依为命的端月和阿嬷。
53.阿公是一个疼爱孙女、热心肠的人,疼爱孙女体现在阿公给端月买喜欢吃的豆腐花、忍受她的无理取闹;热心肠体现在夜晚帮忙寻找林老二发酒疯闹失踪的儿子。
54.不能删去。这一自然段交代了阿公去世的原因:帮忙找人发生了意外。删掉后故事情节不完整,也体现不出阿公热心肠的品质。
【解析】
47.
本题考查叙事顺序。
第一、顺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式,它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作用:运用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使课文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倒叙,即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将整件事情,从结局到开头的发展顺序的倒转,而是将事情中的某个部分提前来叙述,属于是局部的“倒插”。作用:倒叙的运用常常会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第三、插叙,即在对中心事件的正常的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运用这种记叙顺序,主要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第四、补叙,即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叫补叙。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作用: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本文讲解了阿公给端月买豆腐花吃,阿公带端月看戏,阿公背着阿月回家,阿公帮忙找人,阿公瘫痪,阿公去世。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所以是顺叙。
48.
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辨析。
答题时,需认真分析句子,尤其要善于抓住句子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和理解。了解各种描写方法后就可对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进行判断。如: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 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故答案为C。
49.
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阿公只好背着‘睡’得不省人事的端月回家”联系上文“阿月自觉没趣,就偎着阿公眯着眼晴假装睡觉”可以知道,阿月在假装睡觉,所以此处双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5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端月在朦胧的睡梦中猛地听见阿嬷‘哇’的一声后痛哭起来……出殡那天,阿嬷在端月的头上别了一朵白色的花。”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阿嬷“哇”的一声后痛哭起来的原因是阿公去世了。
51.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那年荔枝树上只结了几颗荔枝,孤零零地挂在枝头。端月长大了,可是阿公却永远不会回来了。”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阿公已经去世,端月看着荔枝,想起了阿公,表达了对端月对阿公的思念。
52.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要使用凝练的语言把阿公的一生概括出来。
53.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应注意一下几点:①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文中特定的历史背景。③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④短文对人物塑造的方法。
请记得一定要结合文本。
54.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作用。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阿公去世的原因:帮忙找人发生了意外。为后文的阿公的去世进行了铺垫,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55.①于:在;②反:同“返”,回,归;③全:保全;④复:又
56. 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57.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解析】
58. 卖 夸耀 刺破 怎么样
59.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解析】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58.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的理解,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故“鬻”是卖的意思。
“誉之曰”意思是: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故“誉”的意思是:夸耀。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故“陷”的意思是刺破。
“何如”的意思是怎么样。
59.
本题考查文言文启示,注意联系文章内容理解。
这个文言文故事,后来变成了一个成语:自相矛盾,意思是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这个故事中楚人为了夸耀自己的矛和盾,说话没有实事求是,结果让自己陷入了困境。围绕此作答即可。
60.若泰山 若江河 世再无知音
61.①B.√ ②B.√ ③A.√
6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解析】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60.
文言古诗的背诵,注意不要漏字、错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61.
字义的考查。注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积累。
62.
内容的理解。梳理文章的内容,即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回答此题。
63. 打猎 下雨 哪里 约定
64.A
65.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的活动。
66.言而有信
【详解】
译文: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魏文侯正要去赴约,周围的官员们说:"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 "魏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的活动。
67.语言
68.B
69. 大小角度(视觉角度) 人对阳光的感受的角度
70.不能。因为这是那时的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不唯一)
【详解】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
答案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