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教案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制作字卡、词卡。查阅与屈原有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1.制作字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
2.了解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吃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都吃过哪种味道的粽子?和大家说一说。
2.揭题:多么美味又与众不同的粽子啊,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操作指导:上课伊始,教师要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出更准确、全面的介绍。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做到词语连读。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本课的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观察“立”“米”作偏旁时有什么变化。
活动2 汇报交流,识记生字
1.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预设:
(1)“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边是“米”,右边是“宗”。我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的。
(2)我是用形近字的方法识记“豆、总、念”的。
(3)我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的。
2.教师随机出示大米、小米、玉米,绿豆、青豆,牛肉、羊肉等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熟记生字。
3.字源识字。
豆: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金文省去中间的一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盛食物的高脚器皿。
活动3 游戏巩固,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会、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3.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遵循先学后教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后让学生充分自学。注意强调“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注意声母r的发音。交流检查时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板块三 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活动1 配乐朗读,读好长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1)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这句话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步读好。
活动2 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叶: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豆。
真:上下结构,10画,笔画中横最多,下部框内三横不与横折的折段相接。不要丢了下边的撇、点。
豆:独体字,7画。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3.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4.展示学生写字作品,及时评价。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通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可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意,便于朗读。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板块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操作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要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朗读作业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形式检查。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的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重点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操作指导:以游戏形式进行词语的复习时不要夸大游戏本身,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分段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抓中间带两头”是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板块二 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活动1 了解粽子特点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小组完成活动内容一。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
(2)画一画介绍粽子特点的句子。
(3)组内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完善活动卡内容。
活动内容一
思考: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词句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
特点 重点词句
介绍粽子的顺序是:从______到______。
2.结合活动卡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点?
(1)交流一——样子美: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②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③小结:像“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让人仿佛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⑤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
(2)交流二——气味香: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学生朗读并汇报。
②教师追问: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了粽子香?
③指导学生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语朗读,品味粽子之香。
(3)交流三——味道甜: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学生朗读并汇报。
②融情想象,指导朗读。要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边读边想象粽子的甜美味道。
活动2 了解粽子种类
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独立填写活动卡。
活动内容二 外婆包的端午粽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活动3 了解吃粽子习俗
1.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和你的组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活动内容三 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活动内容四 讲一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
2.学生汇报交流: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3.讲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
操作指导: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活动卡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每次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适量,学一程,展一程,教师点拨与学生交流展示融为一体。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三 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活动1 学习写“节、午”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教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一学这几个生字。
2.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午。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①节:5画,上下结构。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上起笔,折钩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②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还了解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活动2 指导书写“米、分”
1.过渡: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再来书写“米”和“分”。
(1)米: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2)分:上面的“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放中间,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2.学生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操作指导:低年级指导书写过程中写正确是前提,教师还要渗透间架结构布局规律,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大方规范。
板块四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着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总结学习收获,对本节课重点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同时引导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吃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合理利用好学生活动卡,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自学,在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后,教师发挥作用进行点拨、追问、提升,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