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某学者指出: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旦落后,就必然挨打,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材料表达了(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B.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D.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2.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C.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D.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3.下图反映的是1921-1925俄国农业的发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项目 1921 1923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的改革
4.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同志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曾经遭到苏俄党内部分人士的批评,主要是因为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改革开放
5.数据统计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如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 )
A.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列宁说:“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由此,苏俄开始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按需分配的制度 D.两个五年计划
7.“应当把商品经济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打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领导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是( )
A.斯大林 B.罗斯福 C.列宁 D.赫鲁晓夫
8.下面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它们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苏联模式
9.下图反映出“某个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该国是( )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中国
10.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生意,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这从侧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 )
A.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 B.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D.因引发骚动而被取消
11.“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威仍然是1卢布。”材料中的“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仿效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
12.如表是1928-1940年苏联部分产业增长表,表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二、综合题
13.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历史因创新而生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请概括材料一中“运动”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欧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美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崛起后的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请写出近代中国开启政治领域“亟变和探索”的历史事件名称。
材料三 人类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三次革命。每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第二次“革命”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每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材料四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但是为了维特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任,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4)材料四反映了列宁在政策上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 自1958年开始一直到1975年,由于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一个无奈的低谷阶段。自1976年至2003年前后约28年时间,主要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化的成效十分显著,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恢复阶段。自2004年起至工业化实现,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前的腾飞阶段,也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即实现工业化前期的国民经济必然出现的高增长阶段。
——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有关苏联工业化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1975年中国工业化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建设呈现出怎样的显著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15.阅读下列材料:在亚欧大陆北部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一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材料一 ……然而到了 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 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 世纪60年代,俄国“关键弱点”解决后,社会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 20 世纪20 年代, 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3)从材料三可看出 1929 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请说明变化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旦落后,就必然挨打,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学者认为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当时苏联国内工业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必须进行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排除A项;苏联工业化开始的时间是1926年,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符题意,排除;苏联模式是指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根据题干“1922年春”、“苏俄农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不符合题意;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粮食税的实行是核心措施,C符合题意;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B
【详解】
根据材料“1921-1925俄国农业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1925年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并发展的原因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排除C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始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实行退却”“列宁同志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指的是列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要求而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如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3年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实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中国实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影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导致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行,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与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三年国内革命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再适合苏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苏俄开始实施有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指的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排除A项;苏俄实行的分配制度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到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排除C项;两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斯大林实施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A项;罗斯福在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期实行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B项;赫鲁晓夫在20世纪50年代对苏联进行了改革,但改革成效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据题干漫画讽刺了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的状况,是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描述。在斯大林时代,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计划之下,结果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突出“重工业”,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与“片面的经济”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没有体现“重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反映的是苏联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这导致了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调,B符合题意;美国、英国、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ACD排除;故本题选B。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生意,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由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苏联的国民经济,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众情绪对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排除A项;部分私人生意被关闭,而新经济政策并没有被取消,排除D项;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但并不能说明新经济政策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排除C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斯大林上台之后,在工业上实行两个五年计划,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为了更好的为工业化发展服务,在经济方面,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的关系,否认市场经济的作用,被称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项符合题意;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的政策,A与题干无关,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政策,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
12.B
【详解】
由材料中1928-1940年苏联部分产业增长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钢、煤炭增长迅速,棉织物也有一定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B项正确;1925年后苏联不再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1921年后不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是在工业化开始实行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3.(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或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殖民掠夺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3)电气时代;如:火车(或汽船)的出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煤炭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但也造成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或飞机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但如果运用于战争,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但也会造成一部分人沉迷于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等。
(4)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
【详解】
(1)根据“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可知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主要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崛起的因素主要包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殖民掠夺等。近代中国开启政治领域“亟变和探索”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一工业革命中的出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煤炭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但也造成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但也会造成一部分人沉迷于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等。
(4)根据“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可知调整主要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
14.(1)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任答一点即可)
(2)途径: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任答一点即可)
(3)原因:在经济上犯了“左”的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任答两点即可)特征:工业化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4)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等。(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根据“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
(2)
途径:根据“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得出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问题:根据“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得出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根据“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概括得出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等方面进行总结。
(3)
原因:根据“由于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结合所学,可从在经济上犯了“左”的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等进行总结。特征:根据“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化的成效十分显著……也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得出工业化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4)
可从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回答。
15.(1)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3)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原因是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4)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教训:制定政策要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经济发展要做到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1)
依据材料“ 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废除了农奴制,这场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俄国“关键弱点”解决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921年,列宁经过认真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因此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列宁。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实施新经济政策。
(3)
依据材料“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 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并结合所学知识,1928年至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可知, 1929 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原因是苏联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并结合材料“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可见“苦果”的根源是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教训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政策要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经济发展要做到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