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七章 第四节 大气压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七章 第四节 大气压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8 08: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压强》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班级 授课人
课标要求及分析 要求:2.2.8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这是一条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它的学是了解,学习内容是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压力,压强以及液体压强之后的一节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大气压强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九章压强的第三节,本节内容由“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两部分构成。本节课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本节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以及浮力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课标分析“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分析中提出:“本节课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因此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大气压的存在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难点:课标分析“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情分析中指出“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 结合上述分析我预设本课教学难点是:大气压的测量。
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各方面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通过观察、实验,学生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通过实例学生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探究性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流程
复习知识,(预设时间3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出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引出问题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存在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预设时间20分钟)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1:有手捏瓶子,瓶子形变有力的作用。用嘴吸走瓶子里面的空气,瓶子也发生了形变。是因为瓶子里的空气少了,外界的大气压把瓶子压扁了。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2:瓶子吞鹌鹑蛋,在瓶子里放少许热水,倒出,把鹌鹑蛋放在瓶口,发现鹌鹑蛋被压倒了瓶子的里面,里面的气压小,外面的气压大。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说出能否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1.会上升的小试管。 实验2.不会下落的水和乒乓球。 实验3.听话的水。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做好实验之后,派代表到前面进行演示,并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学习马德堡半球实验,了解历史上人们怎样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教师讲解这个故事。并且用吸盘代替马德堡半球中的两个半圆,压走里面的空气,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分开。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完成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观察、实验,学生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实例学生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性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过程,加强学生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此完成教学重点。
三、大气压的测量,(预设时间7分钟) 回忆刚才的实验,大气压可以把水抬起一定的高度,那可以是无限的高度吗?不能因为大气压的数值是有限的。那能抬起多高的水呢?(观看视频) 此时大气压的大小等于水的压强,但是水太高了,不好测量高度,怎么办呢?阅读课本,了解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出大气压的数值的呢?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 测量大气压的数值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进行的托里拆利实验,实验应用的液体是水银,而不是水,通过计算,液体的压强为1.013×105Pa。 完成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实验,学生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视频,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大气压的应用(预设时间8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压的数值是固定的吗?大气压和水的沸点是否有关系呢? 学生汇报,大气压的数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水的沸点随大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完成的教学目标是: 2.通过实例学生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有关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既能巩固大气压的知识,又能让学 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课堂小结,(预设时间2分钟)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强化重点,分 散难点。
布置作业 通过查找资料,完成本节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9.3大气压强 大气压的存在 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 1.013×105Pa 三、大气压的应用 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 大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
反思 优点: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缺点:对大气压强的数值没有进行推导,直接引出大气压的数值。 原因:由于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差异。时间与教学设计的时间有所不同。 改进: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引导各小组进行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