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91年末,中国人发现,在他们的西边突然多了几个邻国,而这时新版的世界地图还没来得及印刷。与这一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A.冷战结束 B.联合国成立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多极化形成
2.“苏联的解体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那么久的错误方针的实施,苏联最终覆灭。”导致苏联发生“质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1991年底,直接与苏联解体有关联的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横空出世一战中,工业军事显威名;七十四载旗帜红,大厦倾覆两极终。”诗句描述的是
A.美国的崛起 B.印度的重建 C.德国的分裂 D.苏联的兴衰
5.从下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6.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 经济大危机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C 《波茨坦公告》发表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 苏联解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A.A B.B C.C D.D
7.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演变历程的阶段是( )
A.A B.B C.C D.D
8.以下为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诞生科学理论
B.诞生科学理论、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C.理论到实践、诞生科学理论、一国到多国
D.诞生科学理论、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9.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B.主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C.把科技发展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10.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几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人民生活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B.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D.产业结构变化明显
11.以下是俄罗斯的演变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12.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几乎每两位科学家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法西斯国家的势力扩张
C.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1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正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 )
A.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B.秦朝的规范文字是小篆
C.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相继回归
D.苏联解体是社会性质的改变
14.下表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粮食、肉类、奶类年均产量和农庄庄员月均收入变化的情况,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B.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成效
C.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带来的严重弊端
D.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失败
15.“科技领先→涂炭世界→惨遭肢解→重新统一描绘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它是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二、综合题
1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材料二 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材料三 1928年~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产品及产值排名表
材料四 戈尔巴乔夫自身改革的缺陷也非常显著;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
(1)材料一中“这本书”是哪部著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本书”的发表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苏联“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指的是哪一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在经济形式上有何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5)苏联的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我们从苏联的教训中得到哪些历史经验?
17.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1914年,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退出了世界大战。
材料二:1941年,德军突然进攻苏联,苏联军民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2年1月,美、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冷战”政策。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个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形成过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1)材料一中“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十月革命”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什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什么?“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什么?与这一格局的结束相关的事件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分裂成15个国家: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因此中国西边在1991年末多出了几个邻国。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C正确;冷战结束是苏联解体的结果之一,与题不符。A错误;1945年联合国成立。B错误;多极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D错误。综上故选C。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此后、东欧政局剧列动荡;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D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横空出世一战中”指的是一战时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成立;“工业军事显威名”指的是斯大林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增强;“七十四载旗帜红,大厦倾覆两极终”指的是苏联一共存续了74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据此可知,这首诗反映的是苏联的兴衰,D项正确;美国崛起、印度重建以及德国分裂,三者均与诗歌内容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A
【详解】
依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与1961~1965年相比,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进入80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A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苏联两个时间段商品经济的相关情况,无从得出商品经济不够发达,B排除;当时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应该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造成农业、轻工业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依据题干数据可知1961~1965年间农业总产值的指标还高于工业总产值,因此无从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国民收入的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无从得出民众生活得到提高,D排除。故选A。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排除A项;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制是1922年,经济大危机是1929年—1933年,排除B项;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年代标尺中的D段是1955——1991年,D项正确;1919——1939年的世界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A项;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排除B项;1945——1955年是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1955年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要选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此①阶段对应的是诞生科学理论;1848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然会指导工人运动,因此②阶段对应的是理论到实践;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二战结束后,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③对应的是一国到多国,故B符合题意,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and knowledge, the material to be chosen was the 1848 Communist Manifesto, which marked the birth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so the first stage corresponds to the birth of scientific theory; after 1848, the birth of Marxism, the labour movement is bound to guide it, so phase 2 correspond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e victo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1917 heralded the birth of the first socialist state, and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 series of socialist states emerged in Eastern Europe and Asia, so 3 is a country to many countries, so B in line with the meaning, so choose B, ACD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meaning.
9.D
【详解】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D项正确;A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故选D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从1961到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仅占百分之四左右,这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苏联的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发展滞后,不是说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实力、 产业结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观察题干图片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时期俄国的版图;图②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而形成的版图;图③体现了1922年苏联成立后而形成的版图。故 ①③② 体现了俄国(苏联)的演变历程,B项正确;A、C和D项顺序错误,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几乎每两位科学家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可知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关注军工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取得优势,大力发展与军事工业,所以造成材料中出现的现象,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施,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排除A项;法西斯国家的势力扩张在二战时期,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项。
13.D
【详解】
据所学可知,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内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苏联解体是苏联分裂,并随之社会性质发生巨变,D正确;而A、B、C的表述只是现象,而未涉及本质,故A、B、C排除。
1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正值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举措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题干中粮食、肉类和奶类等年均产量均激增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时期是1921年到1925年,排除A项;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改革取得的成效,不能反映出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由于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涂炭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1949年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东欧剧变后,德国实现了统一。故B符合题意;法国、英国、美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CD。故选B。
16.(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推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戈尔巴乔夫改革。
(5)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要适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的外交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这本书篇幅不多……推动着……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共产党宣言》。根据所学知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的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的创新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根据材料三“1928年-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及产值排名表”结合所学知识,苏联模式推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根据材料四“戈尔巴乔夫自身改革的缺陷也非常显著;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可得出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5)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要适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的外交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等。
17.(1)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答出一点即可)
(2)莫斯科保卫战《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
【详解】
(1)根据“1914年,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爆发了”可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开始的标志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根据“1941年,德军突然进攻苏联,苏联军民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知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二战中“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莫斯科保卫战。“世界反法西斯”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由于美苏冷战,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标志着这一格局的结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