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一、选择题
1.某航海家在航海日志中记述:“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最大贡献是( )
A.“发现”美洲大陆 B.“发现”风暴角,后改称好望角
C.环球之旅,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 D.最早到达东方,到达真正的印度
2.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丰富的寓意,展现着社会主题,让人们在幽默中深思。下图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殖民扩张 D.殖民抗争
3.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是指
A.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 B.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和新航路的开辟 D.文艺复兴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
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直到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遍及全球……大约1500年,当西方开始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的统一,诸种族不再相互隔绝……打破世界“种族隔绝”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黑奴贸易 C.宗教改革 D.英法的殖民扩张
5.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把非洲西南端的一个尖角命名为好望角。据“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下图)的,航行路线看,没有到达或者绕过好望角是( )
A.迪亚士船队 B.达·伽马船队 C.哥伦布船队 D.麦哲伦船队
6.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居民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A.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B.强盗,带来深重的灾难
C.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D.强盗,掠夺了亚洲的财富
7.某同学利用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莎士比亚 哥伦布 贩卖黑奴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C.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D.走向近代
8.下图荷兰画家马苏斯的名画《放贷人和他的妻子》中:掌柜正在称量金银,夫人翻阅画册,眼睛却斜视着丈夫的活动。这种以兑换金钱的人物或场景为题材的风俗画在16、17世纪的西欧非常流行。其根源在于
A.新航路开辟带来巨额财富 B.西欧绘画艺术的流行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 D.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9.他到达了今天南非的伊丽莎白港。他明白自己真的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他让船队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3天后,他们来到一个伸入海洋很远的地角,他把它命名为"风暴角"。资助“他”发现"风暴角"的王室是
A.西班牙王室 B.英国王室
C.葡萄牙王室 D.荷兰王室
10.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方框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早期殖民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 D.“三角贸易”
11.15世纪时,欧洲人十分渴望到东方发财。哥伦布偏偏“背道而驰”,坚持认为向西方也可以到达东方,支持他这一信念最重要的因素是
A.地理知识的传播 B.东西方商路的受阻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12.美洲大陆其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而今在北美大陆人数非常少;黑人并不是美洲原住民,而今在美洲的人数却非常多。这是因为( )
A.三角贸易 B.殖民掠夺与屠杀
C.新航路开辟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3.《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材料指出了( )
A.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B.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C.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D.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14.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15.《哥伦布航海日记》中记载“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陛下统治之下。”据此可知,哥伦布的远航
A.拓展了海外殖民地 B.目的是寻找黄金
C.得到葡萄牙的支持 D.证实了地圆学说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 《神曲》是人类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它充满着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对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颂。恩格斯称但丁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还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材料二 15 世纪末,欧洲人对黄金和东方商品的追求,他们断定,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一些人试图环绕地球进行航行,于是促成了地理大发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新时代”到来奠定基础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什么?“新时代”文化巨人的作品体现的共同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除但丁的《神曲》外,你所了解的“永恒艺术”有哪些 (请举出两例)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4)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段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上的体观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了解文明历程,感悟文明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典文物·鉴赏】
材料一:
(1)请指出材料一中图1青铜器和图2中国最早文字的名称。
【先贤智慧·汲取】
材料二: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
——摘编自张前膜《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
【诗文精粹·品读】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票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一杜甫《忆昔》
材料四:
蕃人旧日不耕犁,城头山鸡鸣角角。
相学如今种禾黍,洛阳家家学胡乐。
……
一王建《凉州行》
(3)材料三所描绘的盛世局面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材料四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象?
【科技之光·闪耀】
材料五: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于1550年最早提出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华觉明、冯立昇《中国三十大发明》
(4)从材料五“中国的三大发明”中任选列举一例。说说它对世界的影响。
【交通新路·开辟】
材料六:
(5)写出材料六图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同发生于15世纪,促进“世界被发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中华文明魅力的感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进入太平洋的应该是麦哲伦船队,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C项正确;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发现好望角的是迪亚士,最早到达东方,到达真正的印度的是达·伽马,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据材料“葡、西抬回好重的财富”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两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走在了前列,殖民掠夺了大量财富,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两端,东边是中国的长安,西边的是罗马,与西班牙、葡萄牙无关,排除A项;文艺复兴最早兴起在意大利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西班牙、葡萄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掠夺、扩张的过程,未涉及殖民地人民的抗战,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人”指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世界”指新航路开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项正确;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积累,排除AC项;“人”和“世界”都促进新兴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由“1500年,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的统一,诸种族不再相互隔绝”结合所学,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可知,打破世界“种族隔绝”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BCD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船队的航行时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没有到达或者绕过好望角,C项正确;1487年迪亚士率领三艘帆船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船队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排除A项;达·伽马船队是绕过好望角后到达了印度,排除B项;麦哲伦船队进行的是环球航行,经过了好望角,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哥伦布开辟到美洲的航行以后,欧洲殖民者纷纷到达美洲,血腥殖民掠夺,给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的关键词是“如果站在美洲土著居民立场上”。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进行殖民掠夺域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近代,D项正确;封建时代的欧洲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C
【详解】
根据材料“这种以兑换金钱的人物或场景为题材的风俗画在16、17世纪的西欧非常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当时人们对财富十分渴求。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需要大量的金银作为商业交换的媒介,故以称金的人物或场景为材的风俗画在当时非常流行,C项正确;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带来巨额财富”并非其根源,排除A项;“西欧绘画艺术的流行”和题干描述不相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是材料现象的思想因素,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资助下,迪亚士开辟出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即风暴角的航线,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示意图及所学可知,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都属于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C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排除A项;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三角贸易”是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这样的说法使一些人试图环绕地球进行航行。有些学者还能大致勾画出整个地球的自然轮廓。他们断定,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支持哥伦布“认为向西方也可以到达东方”这一信念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知识的传播。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归纳材料,得出答案。
12.B
【详解】
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对美洲大陆实行疯狂的掠夺和屠杀,导致美洲大陆原始居民印第安人人数锐减,故B项符合题意;三角贸易是影响美洲人口格局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是导致美洲人口格局变化的前提,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对外交往频繁,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的元朝做官多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回国后,在狱中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B项正确;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殖民扩张,排除C项;科技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影响是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依据“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陛下统治之下”和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认为所发现的新大陆应归于西班牙统治之下,由此可见哥伦布的远航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殖民地,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排除B项;哥伦布远航得到西班牙的支持,排除C项;证实地圆学说的是麦哲伦船队实现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证明了地圆学说。
(4)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
材料一中为“新时代”到来奠定基础的思想文化运动是14-16世纪兴起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所以“新时代”文化巨人的作品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人文主义。
(2)
但丁的《神曲》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他多才多艺,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
由材料“们断定,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一些人试图环绕地球进行航行”,可得出证明了地圆学说。
(4)
文艺复兴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新航路的开辟拓 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使世界开始整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见,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睛】
17.(1)四羊方尊、甲骨文
(2)有教无类;开办私学,广授门徒;同时进行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写出其中两点得满分)
(3)唐玄宗;唐代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4)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任写其一即可,不写发明名称的不得分)
(5)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
(6)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先进文化,兼收并蓄,才能长足发展。国家统一,政治安定,中华文化得以传承。(言之成理即可)
(1)
根据材料一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 商朝,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因此图1青铜器是四羊方尊;图2中国最早文字是甲骨文。
(2)
根据材料二,由“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可知有教无类;由“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可知开办私学,广授门徒;由“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可知广授门徒;同时进行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是,有教无类;开办私学,广授门徒;同时进行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
(3)
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因此所描绘的盛世局面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根据材料四“相学如今种禾黍,洛阳家家学胡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社会现象。
(4)
根据材料五“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中任选列举一例,如指南针,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5)
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可知图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是郑和下西洋;同发生于15世纪,促进“世界被发现”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
(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从中认识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先进文化,兼收并蓄,才能长足发展。国家统一,政治安定,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