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1:2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以来大批中原地区的人口纷纷南迁,产生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南方人口大量外迁 B.为江南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C.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D.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2.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如图)。东晋定都建康,此后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也在建康定都。建康是今天( )
A.洛阳 B.成都 C.杭州 D.南京
3.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统称为南朝,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在( )
A.建业 B.建康 C.临安 D.宁波
4.公元316年,北方的司马氏政权宣告覆灭,次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琅琊王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重建了晋王朝,史称“东晋”。上述材料中的“琅琊王”指的是( )
A.司马炎 B.司马睿 C.王导 D.王敦
5.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有关南朝统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都在洛阳
B.四个朝代中梁的疆域最大,武帝在位时江南民殷国富
C.南朝到齐后期,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D.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将领势力强大
6.先秦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之为“角黍”。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简粽统称为“粽”。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南北文化习俗交融 D.端午节日开始形成
7.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长安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时称“关陇晏清,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这表明(  )
A.全国形成完备交通网 B.长安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C.南北形成了对峙之势 D.稳定是繁荣发展的基础
8.《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段材料描述的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 )
①社会安定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③农业年年丰收
④人丁兴旺,生活殷实⑤政府鼓励发展生产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10.江南地区在南朝时有较快的发展,其中荆、扬两州已号称“丝绵布帛之饶,复(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 )
A.南方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南朝统治者轻徭薄赋 D.南方地区政权稳定
1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
史实 结论
A 张骞出使西域 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 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C 鉴真东渡 促进了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
D 郑和下西洋 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A.A
B.B
C.C
D.D
12.东晋时期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二、综合题
13.向南迁移的经济中心
材料一: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动数据表(部分)
时间 北方人口 南方人口
公元2年 965万人 222万人
公元280年 149万人 65万人
公元742年 493万人 267万人
公元1080年 459万人 830万人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东汉至元朝中国东部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
(1)若将材料一中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幅图表?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2)观察材料二中示意图,你觉得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与温度变化有必然关系吗?简述你的理由。
(3)上述两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宋朝时期完成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这一主题的有力证据?说明判断理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对于“江南地区”,历史上有如下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种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1)请认真观察材料一,分别写出曾经统一黄河流域①和②政权的名称。
(2)依据材料二,概括《史记》、《晋书·食货志》对于“江南地区”的记载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江南地区”的记载发生变化的原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快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材料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 “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台湾在三国时代称为什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哪一个
(3)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严重,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向南方迁徙,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往,B项正确;是大量人口迁入南方,排除A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而非激化南北矛盾,排除C项;人口南迁在东晋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420-589年,中国的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建康是今天的南京,D项正确;建康是今天的南京,与“洛阳、成都、杭州”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所以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在健康。故选B。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重建了晋王朝”指的是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北大贵族的支持下,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材料中的“琅琊王”指的是司马睿,B项正确;司马炎建立的是西晋,排除A项;王导、王敦是支持司马睿称帝的世家大族,排除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大将篡权,地方将领势力强大,D项正确;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都在建康,排除A项;四个朝代中宋的疆域最大,排除B项;南朝到梁时,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简粽统称为粽”可知,这体现出,南北有了一种共同的食物——粽,这是南北文化习俗交融,C项正确;粽的出现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在唐中期以后, “粽”的出现和发展与端午节日开始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材料反映了前秦统一北方后,长安一带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交通顺畅,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的局面,这说明了稳定是繁荣发展的基础,D项正确;前秦只是统一了北方,无法说明全国形成了完备交通网,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长安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无法说明长安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描述了前秦时期长安一带稳定繁荣的局面,没有涉及南方政权情况,无法体现南北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B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农业年年丰收,人丁兴旺,生活殷实,经济中心逐渐南移,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⑤政府鼓励发展生产题干材料中没有题干,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⑤的ACD三项;故选B。
9.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描述了东晋后期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形,东晋是南方政权,所以反应了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项正确;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始于西晋末年,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和南方生产技术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荆、扬两州已号称‘丝绵布帛之饶,复(覆)衣天下’”可知,材料说明南方手工业发展迅速,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南朝统治者轻徭薄赋,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关于南方地区政权稳定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口达到几百万。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交往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对后世政治,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A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C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D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13.(1)图二。理由:数据表中四个年份的数据不是连续数据,图二直方图能直观而准确地表达。
(2)①有一定关系,理由: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中后期及五代十国、两宋之交和元初,几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温度均处于冷期。②没有必然联系,理由:南宋到元之间属于暖期,但仍有大量北方人口大规模南下。
(3)不能。理由:材料一是后世史学家根据典籍整理的数据,但其人口数据可比性受不同时期不同的统计范围、户数标准、统计力度等影响,不能作为有力证据;材料二虽是科学数据,但其气温变化与人口迁移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也不能作为有力证据。
(1)
图二。理由:可从数据表中四个年份的数据不是连续数据,图二直方图能直观而准确地表达进行回答。
(2)
①有一定关系,理由:根据材料二,可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中后期及五代十国、两宋之交和元初,几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温度均处于冷期等进行说明。②没有必然联系,理由:根据材料二,可从南宋到元之间属于暖期,但仍有大量北方人口大规模南下进行说明。
(3)
不能。理由:可从材料一是后世史学家根据典籍整理的数据,但其人口数据可比性受不同时期不同的统计范围、户数标准、统计力度等影响,说明材料一不能作为有力证据;可从材料二虽是科学数据,但其气温变化与人口迁移没有必然联系,说明材料二不能作为有力证据。
14.(1)①魏 ②西晋。
(2)《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晋书·食货志》中的江南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物产丰富、百姓富足。
(3)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统治者采取了促进生产的措施。
(1)
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是魏政权,与蜀、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②处是西晋政权,结束了三足鼎立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2)
不同:根据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种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根据材料二“(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晋书·食货志》中的江南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物产丰富、百姓富足。
(3)
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统治者采取了促进生产的措施等方面分析“江南地区”的记载发生变化的原因。
【点睛】
15.(1)曹操和汉献帝。可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2)夷洲。西晋。
(3)观点:历史的进步。理由:因为它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1)
材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指的是曹操拥兵自重,劫持汉献帝号令天下。故“操”指曹操,“天子”指汉献帝。 “挟天子而令诸侯”使曹操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
(2)
根据所学知识,台湾在三国时代称为夷州,统一三国的政权是西晋。
(3)
首先表态,该说法是正确的。三国鼎立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三个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 史发展趋势,故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