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明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这说明明朝的
A.农业很发达 B.手工业很发达 C.商品经济很活跃 D.交通很发达
2.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使劳动力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闲置),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3.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4.清前期,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兴盛起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市镇发展迅速。这表明当时
A.航海业发达 B.农业发展 C.手工业兴起 D.商业繁荣
5.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见下表)。这一变化趋势会导致
A.粮食产量提高 B.人地矛盾突出 C.推行垦荒政策 D.土地兼并严重
6.下列两幅图反映出的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人口的显著增长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7.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天下四镇: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湖北的汉口镇,以“船码头”著称;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天下四镇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区域特色工商市镇兴起 B.新兴政治中心的出现
C.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 D.经济中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8.大型电视纪录片《天下徽商》为我们破解了一个商帮崛起的传奇密码。徽商是哪一地区的有名商帮( )
A.陕西 B.山西 C.安徽 D.广东
9.清前期,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 机五六百张,组织机工生产(如下图)。这反映了清朝在手工业方面 出现新气象是
A.利用手工工场走规模化生产之路 B.出现了一批科学家,改进了生产工具
C.棉纺织业成为最主要行业 D.商帮在纺织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0.下面是《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繁华的市井风情。据此判断,它所反映的朝代和城市分别是
A.北宋、开封 B.元代、大都 C.明代、武汉 D.清朝、苏州
11.我国封建社会在明清时期的特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民族进一步交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B.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13.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由此可知,徽商( )
A.主营海外贸易 B.垄断北方市场 C.推动经济改革 D.经营业务广泛
14.乾隆时期的______,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A.北京 B.苏州 C.江宁 D.广州
1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和清朝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 两宋时期 清朝中期
耕地面积 5.6亿亩 11-12亿亩,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兴修水利 淮东捍海堰、福建捍 海石塘 对A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农业新品种 从越南引进水稻新品 种B 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 南方普遍种茶,C种 植区推广到川蜀地区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 等种植面积扩大
经济格局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明代中期以后,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白乐天《中国全史》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表格中A、B、C三处缺失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清朝中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清朝中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明朝中期以后乡村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是什么?并指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17.科技的发展,工具的创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读图片﹣﹣感受工具创新
材料二 走近名人﹣﹣领略科技风采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本草纲目)。﹣﹣明史《李时珍传》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牛翠萍著《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及其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历史地位。
(3)根据上面材料,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据材料“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可知,各地的产品虽然不产于燕(北京),但是都在燕(北京)有出售,这说明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中的“货”是商品,而不是强调“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燕”聚集了各地的货物,而不是“交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的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A正确;B属于文化领域上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属于政治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属于疆域变化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
4.D
【详解】
根据“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兴盛”可得出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中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5.B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康熙五十年到乾隆三十一年的人口总数激增,人均耕地数在迅速下降,这导致了“人地矛盾”突出,B正确;材料未涉及“粮食产量”问题,而是强调人口增长和人均耕地数的变化,排除A;材料未涉及任何“政策”,排除C;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内容,排除D。故选B。
6.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耕织图描述的是农业的内容,开荒执照描述的是清朝时期鼓励人民开荒,这两幅图都体现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图片是农业方面的内容,不能体现人口问题、商业问题,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根据“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可得出,这些市镇都是明清时期专业的工商业市镇,反映出区域分工的特色,故A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是工商业市镇,而不是政治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帮崛起,其中,安徽徽州商人结成徽商,影响深远,C项正确;陕西商人是秦商,山西是晋商,广东商人是粤商,排除ABD三项。选C项。
9.A
【详解】
题干体现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 机五六百张,组织机工生产,这说明清朝在手工业方面利用手工工场走规模化生产之路,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现了一批科学家,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棉纺织业成为最主要行业,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商帮在纺织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清朝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D项正确;《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繁荣景象,排除A项;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排除B项;《盛世滋生图》反映的不是明代繁华的市井风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在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但是也逐渐走向衰落;经济上,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民族关系上,明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逐渐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A项正确;“民族进一步交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对应的是两宋时期,排除B项;“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应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说明徽商实力很强,经营范围广泛,商品经营业务广泛,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主要经营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垄断北方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因此,题干中所说的“该城市”是苏州。故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
15.D
【详解】
题干指出了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多个棉布业发达的市镇也出现了繁荣的丝绸业市镇,这说明了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反映了区域性生产分工明显,D项正确;题中反映的是手工业而不是商业,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市镇的区域生产特色,而不是规模,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城乡经济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6.(1) 黄河、淮河 占城稻 棉花
(2)原因: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③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等。
(3)变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等。原因:①清朝中期以后,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②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全国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等。
(4)新现象:乡村城镇化,乡村市镇大量出现等。原因: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①乡村市镇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②市镇发展迅速,数量多,分布密集等。
【详解】
(1)根据所学,清代对黄河、淮河对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南方普遍种茶,棉花种植区推广到川蜀地区。
(2)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统治者的重视角度理解概括;再根据“11-12亿亩,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可得出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等。
(3)变化:根据“湖广熟,天下足可得出是指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等。原因:根据所学,可从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概括。
(4)新现象:根据“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明代中期以后,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可得出乡村城镇化,乡村市镇大量出现等。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根据“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得出乡村市镇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根据“《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可得出市镇发展迅速,数量多,分布密集等。
17.(1)图一:名称:曲辕犁;功能:犁地工具。图二:名称:筒车;功能:灌溉工具。
(2)共同特点:关注现实问题;大量搜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历史地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趋势: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差距拉大。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等。启示:社会要发展,必须要多学习;发展科技,不断创新。
【详解】
(1)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图一是曲辕犁;曲辕犁是犁地工具;图二是筒车;筒车是灌溉工具。
(2)据材料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关注现实问题;大量搜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据上面材料可知,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差距拉大;结合所学知识,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等;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要发展,必须要多学习;发展科技,不断创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