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1: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整个(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全国都能看到饥民和失业者的示威游行,他们高呼“我们不愿饿死——必须战斗!”“提高工资”等口号;在英国,工人不断掀起示威游行和罢工,甚至发生水兵暴动;在法国,1930年一年之中就爆发了1700次罢工;在德国,1930-1932年间,每年莓有几十万工人分别举行几百次罢工。这些现象说明
A.经济危机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经济危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经济危机导致各国之间矛加剧 D.建立工人政权才能避免经济危机
2.如图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它实践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
A.实行美元贬值 B.调整产业结构 C.推行以工代赈 D.发展农业生产
3.结合数轴上的时间,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建立了苏联 B.苏联新宪法:苏联模式形成
C.罗斯福新政:开启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D.波兹坦公告:决定二战后成立联合国
4.以下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B.新政消除了美国再次发生危机
C.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手段 D.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调整和巩固
5.下表反映了美国政府部分年份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改革
时间 1929 年 1935 年 1941 年
最高税率 24% 79% 94%
A.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反映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D.推动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6.1929年美国工人平均每周工作44.2小时,1933年38.1小时,1939年37.7小时。据估计因工作时间减少为40小时而增雇的工人人数几乎达175万。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恢复了工业生产 B.解决了经济危机 C.推行了以工代赈 D.缓解了就业压力
7.《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新政中的“新基建”》一文指出:这些项目不仅仅雇用了普通的体力工人,还雇用了大量的教师、厨师、作家、艺术家等。与此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A.推行“以工代赈” B.整顿金融体系 C.调整农业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8.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实施时期正是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期,面对这种糟糕的状况,美国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顺利的渡过了难关。一些国家则走上了疯狂扩军备战的道路。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 )
A.苏联建设成就显著,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
B.德国和日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C.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做法,彻底消除了危机根源
D.西方国家为应对经济大危机而团结一致
9.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到:“罗斯福新政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它也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A.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改变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10.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之后全国3/4的银行重新开业,银行信誉获得恢复: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颁布,达到了减少盲目生产,规范工业生产的目的……。这说明美国( )
A.加强了国家的计划指导 B.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D.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11.如图情况发生在1929年纽约街头。车主以如此低的价格甩卖轿车的社会原因是
A.车主想换辆新车 B.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
C.美国受到战争威胁 D.该车已经无法使用
12.“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罗斯福总统为使人民有工作可做而采取的措施是
A.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推行“以工代赈” D.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
13.苏联1928年-1932年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成就”和“模仿”是指( )
A.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 B.斯大林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罗斯福新政 D.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4.下图对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中失业率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1929年—1933年失业率变化体现了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
B.1933年—1937年失业率变化是由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1937年—1945年失业率变化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
D.1933年—1945年失业率总体下降是因为二战的影响
15.失业率往往是经济好坏的晴雨伞。如图是美国1925—1945年失业率示意图,下列对1929—1933年失业率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战后的繁荣使失业率逐年降低 B.罗斯福新政使失业率逐年降低
C.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逐年上升 D.二战的爆发使失业率逐年上升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一20世纪之交,美国实现了由近代向现代、农业向工业的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和贫富差距越发严重。民众要求社会救济的改革呼声日高,这就要求美国必须重构立国之初按照农业社会运行方式所设计的家庭保障和民间慈善保障的模式,各地方州介入并成为美国现代社会保障的先行者。
——摘编自黄安年《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
材料二 美国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政策(部分)
时间 法案 内容
1933年5月 《联邦紧急救济法》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拔款5亿美元,补贴各州进行失业和工作救济。
1935年4月 《紧急教济拨款法》 建立工程振兴局,拨款48亿美元,实施以工代赈计划。
1935年8月 《社会保障法》 涵盖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教育保险、医疗保险等。
——摘编自黄安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一20世纪之交美国社会保障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演进过程。
17.历史发展中的危机,是险境也是机遇。抓住机遇化解危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篇】
图1旧制度的危机,受压迫的法国农民 图2攻占巴士底狱
材料一 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为抨击“旧制度”法国掀起了什么思想运动?图2事件标志着哪一革命的开始?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改革篇】
材料二 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陈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十年前,美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曾这样耀武扬威……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宣告了一个迅速改革和西方化时代的到来。
——史兹墨菲《亚洲史》
(2)由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困境。19世纪60年代日本“迅速改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3)材料三中所说的“改革”性质如何?这一改革对俄国崛起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1929年纽约股市的崩溃,突然终结了20年代的繁荣。恐慌从一国蔓延到另一国……法国和英国都显得犹豫不决,不能也不愿采取激烈的政府手段去恢复经济。而……美国对经济危机做出了更积极的回应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经济危机做出了更积极的回应”是指什么这种“更积极的回应”有何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0—1932年间是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此时社会经济衰退,工人阶级不断举行罢工,严重冲击了资产阶级统治,由此可知,经济危机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了工人运动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冲击,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美国,没有体现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项;美国是通过国家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而非建立工人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罗斯福新政中通过兴建公共工程提供就业岗位以应对经济危机,属于以工代赈,故选C;修建水利工程实践的是以工代赈,ABD都与这一措施不符,排除。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于1933年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故选项C符合题意;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在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只是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的调整,不能消除危机爆发的根源,也就不能消除危机再次爆发的可能性。B符合题意,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B
【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时间上看,主要是经济危机的时期及以后,从图标内容看,主要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说明为应对危机,政府加强了税收的财政干预,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D
【详解】
根据题干“1……据估计因工作时间减少为40小时而增雇的工人人数几乎达175万”可以看出增雇工人数增加,反映出罗斯福新政化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人数,D项正确;题干反映增加工人的就业数,没有涉及恢复工业生产、解决经济危机、推行以工代赈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根据题干“《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新政中的“新基建”》……不仅仅雇用了普通的体力工人,还雇用了大量的教师、厨师、作家、艺术家”结合所学知识,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失业人数剧增,为了扩大就业,美国通过新建一些公共工程,为民众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是整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随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对德国和日本也造成巨大损失,为转移经济危机带来的矛盾,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建立起法西斯专政,日本建立起军部法西斯专政。德国、日本分别成为欧洲和亚洲的世界大战策源地,所以对此材料的理解中恰当的是B,B项符合题意;A项苏联建设成就显著,但不是世界最强工业国,排除;C项美国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国家干预经济或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逐渐摆脱了危机,但不能彻底消除危机根源,排除;D项西方国家为应对经济大危机并未团结一致,美国实行新政、德日走法西斯道路,排除;故选B。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以往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不是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属于经济发展政策,与政治体制无关,排除C项;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不属于经济发展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罗斯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工业、农业等进行调整,说明美国加强了国家的计划指导,A项正确;三部法律不能说明美国就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排除C项;题干体现不出新政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人民生活困难,因此车主以低价甩卖轿车,B项正确;车主想换新车和该车已经无法使用都不是社会原因,排除AD项;1929年美国没有受到战争威胁,排除C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根据题干“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总统为了解决失业问题。使人民有工作可做,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招募大量工人从事社会,大型公共工程建设,既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这属于罗斯福新政中整顿金融业的措施,与“使人民有工作可做”无关,排除 A项;“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这是国家对工业进行干预,排除B项;“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系”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与增加就业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苏联1928年-1932年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 1932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开始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面对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因此这里“成就”和“模仿”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罗斯福新政。C项符合题意;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排除A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4.B
【详解】
根据“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中失业率的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因此1933年—1937年失业率变化是由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符合史实。选项B符合题意;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失业增加,A排除;1937年—1945年失业率变化是由于二战的影响,C排除;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使得失业率下降,经济得到恢复,所以933年—1945年失业率总体下降是因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D排除。故选B。
15.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美国1925—1945年失业率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一1933年经济大危机重创美国经济,使美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1)原因:社会转型:社会问题严重:民众的呼声:农业社会运行方式的不适应。(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影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开始构筑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加重财政负担: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演进过程:从立国之初实行的农业社会运行方式,到19—20世纪之交地方政府介入的现代社会保障,再到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构筑的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
(1)
依据材料一“美国实现了由近代向现代、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可得出美国实现了社会转型;依据材料一“这一转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可得出社会问题严重;依据材料“民众要求社会救济的改革呼声日高”可得出民众的呼声高;依据材料“这就要求美国必须重构立国之初按照农业社会运行方式所设计的家庭保障和民间慈善保障的模式”可得出农业社会运行方式的不适应。
(2)
依据材料二“补贴各州进行失业和工作救济。”“实施以工代赈计划。”可得出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二“涵盖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可得出开始构筑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当然这些措施还存在消极的影响,比如加重财政负担以及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3)
依据材料一“美国必须重构立国之初按照农业社会运行方式所设计的家庭保障和民间慈善保障的模式”可得出立国之初实行的农业社会运行方式;依据材料一“各地方州介入并成为美国现代社会保障的先行者。”可得出19—20世纪之交地方政府介入的现代社会保障;依据材料二“《社会保障法》”可得出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构筑的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因此,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演进过程是从立国之初实行的农业社会运行方式,到19—20世纪之交地方政府介入的现代社会保障,再到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构筑的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
【点睛】
17.(1)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或通过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
(2)面临外国(列强)入侵或民族危机明治维新。
(3)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实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
思想运动:根据所学可得出,法国开展了一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进步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因此,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
革命:根据所学可得出,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以死伤近百人的代价,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开始了。
条件:根据所学可得出,通过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
困境:根据材料“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陈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美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曾这样耀武扬威……”可得出,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均面临外国(列强)入侵或民族危机。
事件:根据所学可得出,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3)
性质:根据所学可得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
特点: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1933年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