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1:2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人物档案
工作经历:
① 1328 年-1344 年
放牛
②1344 年-1347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③1347 年-1352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④1352 年-1368 年
造反
⑤1368 年-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材料分析:
材料1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材料2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结合课文和材料,分析明朝建立的原因
答:原因 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②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多支反元队伍。
一.缔造大明王朝
朱元璋的策略: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北京)
明朝建立
朱元璋年号:
洪武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思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3、措施
(1)经济:
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2)政治:
全面改革官制
行中书省(行省)






中央
地方
回顾七下第11课所学的元朝官制结构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在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 )
都指挥使司( )
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民政和财政
司法
军务
行中书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在地方
②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从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在中央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皇帝
中央
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
地方
( 行 省 )
布政使司—民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政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
三司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军事
为分散兵权(目的),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只有统兵权
只有调兵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设置特务机构
为监视官民(目的),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小故事
锦衣卫腰牌
东厂腰牌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在中央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影响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1.考试范围: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选自“四书”“五经”
2.答题标准: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3.文章格式:
八股文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备考书单: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
《四书集注》。
明朝八股文的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明朝科举考试——“八股取士”
评价科举八股取士(影响):
1.积极影响:
(1)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2)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2.消极影响:
(1)禁锢了人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
(2)摧残人才,应试的人死读书,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
(3)阻碍了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甲:标新立异,首先观点要独到。想象要丰富,构思要精妙。
乙: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
丙:任何文体都可以,尤其是诗词歌赋。
丁:熟背朱子对“四书五经”的注解,善写八股文。
4.八股取士的影响
材料一: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这但四百六十余人。
——顾炎武《日知录·拟题》
材料二:八股文束缚了文字,也束缚了人心。应试者为求得功名速成,专务背诵,并不认真研习经典原著,这样难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可以经略天下的人才。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把士人变成了狭隘的工具。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对教育: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
对选官: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
材料三:科举考试规定用八股文,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考虑。一是规范应试者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二是规定行文标准,也是实行公平原则的要求。所有考生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才可以达到公平。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规范考试,追求公平
朝代 发展情况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唐朝 唐太宗
武则天
宋朝
明朝
科举制的发展史
八股取士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进士科的创立,科举制正式确立
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拓展延伸
方面 措施
1.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2.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3.军事 设立五军都督府。
4.司法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5.思想 八股取士制度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农 业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 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明朝的建立:
背景、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
目的
皇权高度集中的影响:积极、消极
措施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明朝的统治
考试范围、写作内容、文章格式、影响
科举考试的变化:
课堂小结
政治:在中央、在地方
军事:五大都督府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经济的发展:
达标检测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D
D
3.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4.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A
D
5、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 )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6、花生、土豆、向日葵等农作物是在哪个朝代被引进中国的(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 清朝
7、明代时,盛产青花瓷并且畅销海内外的是( )
A、苏州 B、景德镇 C、长安 D、北京
C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