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阅读《出塞》,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明月、关塞起笔,看似写景,都写出了自秦汉以来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B.三、四句点明主旨,希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军戍守边疆,讥讽朝廷用人不当。
C.王昌龄长于七言绝句,所作篇篇俱佳,有“七绝圣手”之称。
D.王昌龄诗作的主要特色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抒情言志,对边塞戍卒寄予极大的同情。
2.“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列举的省略 B.表引文的省略 C.表说话断断续续
3.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欲饮琵琶马上催
A.欲望 B.想要 C.将要
5.死亦为鬼雄。( )
A.yí;不过 B.yǐ;又是 C.yì;也是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在漆黑的夜里( )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2.这里既温暖( )又舒适( )白天明亮( )夜间黑暗( )
3.我常想( )下大雨的时候( )青鸟( )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 )蝴蝶怎么办呢( )
4.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 )我有这种预感( )
7.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交响乐 ( )的未来
( )的理想 ( )的春光
( )的太阳 ( )的流水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我追寻延安。(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四(2)班的中队长,想邀请一位抗日老战士明天来班级为同学们做报告,你邀请时将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希望、盼望、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斥责、批评)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10.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11.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
12.“这个不幸的女人”的“不幸”遭遇是( )
A.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因病而死
B.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者,反而怒斥她
13.理解语段,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
A.为虎作伥 B.怒不敢言 C.哭诉无助
周恩来亲眼见到:妇女的( ).警察的( ),群众的( ),让人感受到中华不振。
14.“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华不振”指的是( )。
A.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
B.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阅读《我不能忘掉祖国》,完成习题。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时到美国留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5.这篇短文中的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静而善于思考 B.勤奋学习
C.热爱祖国 D.谦虚
16.“大家交口称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宋庆龄的佩服 B.对宋庆龄的发言赞同
C.对宋庆龄赞不绝口 D.对宋庆龄议论纷纷
17.讨论会上,那位美国学生的发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 B.认为中国没有希望
C.瞧不起中国和中国人 D.认为中国要崛起
18.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宋庆龄15岁在美国留学。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发言说中国_________________,宋庆龄站起来反驳说_________________,她的发言博得大家的___________
19.宋庆龄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0.习作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烦恼忧愁,有开心快乐,有感动自豪,也有伤心悲痛。请选一件你印象最深的成长故事,以书信的形式给你最要好的朋友,也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亲人,写一封信,要写得清楚具体,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
错误的选项是D,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2.A
【详解】
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省略号的作用有: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表示列举的省略,一般用于列举多项同类词句;表示说话没有说完;还表示不语,含糊其辞。
本句的省略号省略了盘古其他身体部位变成了什么,所以是表示列举的省略,A选项正确。
3.A
【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朗读停顿掌握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还要注意平时多训练、多积累。
A项诗句的朗读停顿不恰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根据诗句意思可划分诗句停顿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B
【详解】
此题考查诗句中字词的理解能力。
诗句出自王翰的《凉州词》,全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欲:想要。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与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诗句语境判断字字音与词释义即可。
“死亦为鬼雄”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意思是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亦”读“yì”,是“也是”的意思。
故选:C。
6. , ? 。 , ; , 。 , , 、 , ? —— !
【详解】
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1)“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表示疑问的语气,加问号,一句话说完加句号,中间的停顿加逗号。
(2)“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是并列关系的分句,中间加分号,一句话说完加句号,中间的停顿加逗号。
(3)“青鸟”“麻雀”是并列的词语,中间加顿号,“蝴蝶怎么办呢”表示疑问的语气,加问号,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加逗号。
(4)“我有这种预感”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加感叹号,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加破折号。
7. 美妙 美好 远大
明媚 火红 叮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如:动人的交响乐、光明的未来、崇高的理想、怡人的春光、金色的太阳、潺潺的流水。
8. 我像燕子一样追寻延安。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详解】
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改为比喻句。就是改写为打比方的句子。如:我们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青日的春光。
2.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是:首先要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否定词改为肯定词;然后可以将“怎么”、“难道”这种的反问语气词去掉;再将反问句最后的“呢”、“吗”等语气助词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
将句中“怎能”改为“不能”,将问号改为句号。
9.爷爷您好,我是四(2)班的中队长。我代表全班同学邀请您明天参加我们班开展的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希望您给我们讲一讲您的抗日经历,请问您有时间吗?
略
10.指望 训斥
11.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12.B
13. C A B
14.A
10.
本题考查选择词语。
“希望”指心里想着实现某种事情;“盼望”指殷切地期望,急切地期望;“指望”指所盼望的事物。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文中选用“指望”合适。
“训斥”指教训,斥责;“斥责”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偏重于严辞指责;“批评”指评论,评判。文中警察教训,斥责妇女,所以选用“训斥”恰当。
11.
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12.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细读选文可知,“这个不幸的女人”的“不幸”遭遇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者,反而怒斥她,故选B。
13.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语段选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文章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细读选文可知,这一选段中,周恩来亲眼见到了妇女的哭诉无助,警察的为虎作伥,群众的怒不敢言,让人感受到中华不振。
为虎作伥(伥:伥鬼)指伥鬼常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比喻给坏人当帮凶。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怒不敢言,意思是心里愤怒,但迫于压力嘴上不敢明说。
哭诉无助,对任何人的哭诉都没有任何的帮助。
14.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目睹了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者,反而怒斥她,“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华不振”指的是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故选A。
15.D
16.D
17.D
18. 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 中国像沉睡的狮子,总有一天吼声将震动全世界 交口称赞
19.因为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15.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联系上下文来分析作答。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期间,一次讨论会上批驳美国学生错误观点的事,从中体现了宋庆龄文静而善于思考、勤奋学习,赞扬了她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的爱国热情。文中并没有体现谦虚的特点,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作答。
结合文中内容可知,在一次讨论会上宋庆龄批驳美国学生错误的观点,从“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可知这是大家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并没有议论纷纷,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结合文中那位美国学生的发言“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可知,那位美国同学认为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没有希望,瞧不起中国和中国人。并没有认为中国要崛起。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句子,进行补充与概括。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中主要讲述了在一次讨论会上宋庆龄反驳了一位美国同学认为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没有希望的错误观点的事,赞扬了她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的爱国热情。
故结合文中那位美国同学说的话“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与送宋庆龄说的“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等内容可概括为:宋庆龄15岁在美国留学。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发言说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宋庆龄站起来反驳说中国像沉睡的狮子,总有一天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她的发言博得大家的交口称赞。
19.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结合文中宋庆龄说的话“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可知,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是因为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示例:
亲爱的老师: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我的成长之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风波。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我的烦恼是什么呢?我时时在想,应该怎么做才好?我应该怎么样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自己?……这些问题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对自己很模糊,没次走到哪里都望着蔚蓝的天空,不知所措。有一次,我数学考了80几分,我十分伤心,满以为回到家后,妈妈能安慰我一下,没有想到,回到家后,妈妈出乎我意料,竟很生气骂我:“你说,80几分的成绩,怎么去考中学?太不像话……”面对妈妈的一句句唠叨,一句句训语,本已很伤心的我,心里更加难受了。“去,把我给你买的卷子做2张。一会儿拿来给我检查。”我拖着已十分疲劳的身躯来到书房,拿出卷子做,看着卷子上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搞得我头昏眼花,全身发烫,此时此刻的我好像就如关在笼子里不能飞翔的鸟,渴望天空中的那一片蓝蓝的天,一朵朵白白的云,有时我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真得很累,好想往床上一躺,睡上个十天八夜的。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种种考验。为自己的学业不理想而苦恼,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感到委屈……快乐无所不有,烦恼也无处不在。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人人都会有快乐与欢乐,当然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彩阳光,然而即便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短暂的阴云。
您的学生XX
20XX年XX月XX日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