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两位历史人物都提倡“仁”的学说,下列思想行为符合“仁”的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2.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中国高校师生也积极募集捐助物资,以各种形式与世界各国孔子学院及合作院校一起同心抗疫。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阅读下面图片和文字信息,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认识是( )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摘自《论语》
①他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他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
④他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3.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下列主张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借鉴的是( )
A.顺其自然 B.学而时习之 C.有教无类 D.不耻下问
4.如下图中三位人物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派,选项中与图片依次相对应的是( )
①法家《韩非子》②道家《道德经》③儒家《论语》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5.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无品行高低之分;孔子的学生地域分布广,无明确国别划分。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A.因材施教 B.仁政治国 C.温故知新 D.有教无类
6.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能够帮助解决21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下列属于孔孟学说的是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仁者爱人” D.依法治国
7.诸子百家中,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8.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他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A.选贤举能 B.复古崇礼 C.富国强兵 D.取得民心
9.对于政治,他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文,强调要以法治国,“他”是战国时期的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0.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下列选项中,这一时期人物与其思想主张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民贵君轻” B.孔子——“有教无类”
C.墨子——“以法治国” D.韩非——“兼爱”“非攻”
11.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下列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12.以下图片选自《漫画中国通史故事》,图中人物正在就治国理政展开辩论。请问漫画所画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大动荡、大变革、大思想、大科技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其中,大思想指的是( )
A.百家争鸣 B.铁器牛耕
C.社会转型 D.诸侯争霸
14.《中国焦点)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D.提出“仁”的学说
15.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
A.社会的大变革 B.国家逐步统一 C.社会动荡变化 D.民族融合加速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7.材料一:如下图
(1)春秋时期因参与争霸战争失败而自杀的国君是(国君名称)?根据图一、图二,写出这一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战争的名称。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条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观点列表
学派 观点
儒家 为政以德,警如北辰(北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围绕)之
墨家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懋,若此则天下治
道家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 万乘之主,干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崴势也
(2)归纳材料二中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指出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
(3)综上所述,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仁”的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于助人是“仁”的思想体现,B项正确;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和 杀富济贫都不符合“仁”的含义,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图片“杏坛讲学”“周游列国”、“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摘自《论语》,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③错误;法家代表韩非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④错误。根据分析,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3.C
【详解】
据所学知识,孔子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体现教育公平,因此有教无类的主张是为教育公平提供借鉴,C项正确;顺其自然与教育公平无关,排除A项;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都是好的学习方法,与教育公平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4.D
【详解】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的代表作品是《韩非子》。③②①正确,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5.D
【详解】
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品行高低,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D项正确;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仁政治国无关,排除B项;温故知新指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根据题干“孔孟的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顺应自然是道家学说的观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AB项是儒家思想的人物;C项是道家学派的人物;D项是法家思想的人物。故选C。
8.D
【详解】
根据题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的天下,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选贤用能、复古崇礼、富国强兵的措施,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强调要以法治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他还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正确;孔子、孟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和发展了仁与礼等思想,排除AB两项;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B项正确;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排除A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就是百家争鸣,B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 西学传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事情,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形成不同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分析题干漫画不同的人在治国理政进行辩论,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正确;题干漫画治理理政争辩最早出现时期不是夏商西周时期,排除A项;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从此儒家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没有治国理政争辩局面,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思想指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1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墨家墨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各诸侯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正确;BCD不能图片的主题,排除;故选A。
16.(1)代表人物:韩非。
(2)观点1:中华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中,如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战争;法家的韩非,强调依法治国。当时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同时又取长补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影响的深远。
观点2:“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使称“诸子百家”。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要拥护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儒家的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要关注民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依法治国,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综上所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观点3: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及所学可得出,中华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及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及所学可得出,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
观点1:中华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述: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等角度进行论述。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影响的深远。
观点2:“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述: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战国时期,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孟子主张“仁政”;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依法治国等角度进行论述。综上所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点睛】
17.(1)吴王夫差;长平之战;信息:诸侯国数量减少,呈现走向统一的趋势;民族融合加强。
(2)儒家:为政以德;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君主专制。焦点:治国方略。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根据所学可知,吴越争霸,吴王夫差战败自杀;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信息:比较图一、图二,可以看出诸侯国数量减少,呈现走向统一的趋势;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2)
儒家:根据“为政以德”得出为政以德;墨家:根据“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得出兼爱非攻;道家:根据“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得出无为而治;法家:根据“万乘之主,干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崴势也”得出君主专制。焦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是治国方略。
(3)
综合材料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