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澶渊之盟”(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宋金议和的相同内容是( )
A.南宋与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B.元昊向宋称臣
C.南宋向金称臣 D.宋朝给辽、西夏、金岁币。
2.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南北对峙 D.经济重心南移
3.课外活动小组将举办“我最喜爱的古代名将”故事会,洋洋最喜欢南宋抗金名将,因此,到时他会为大家讲述的人物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岳飞
D.文天祥
4.下面是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5.某同学整理宋朝时期的历史资料,不能入选的是( )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贞观之治 D.杯酒释兵权
6.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下图是我国历史上女真族人的装束,根据图片判断他们的生活
A.以农耕为主 B.以渔猎骑射为主
C.以对外侵略为主 D.以商业贸易为主
7.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时长218年。追溯历史, 终结辽朝的是( )
A.北宋 B.南宋 C.金 D.西夏
8.“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屠洪刚的一首《精忠报国》唱得我们热血沸腾。这首歌曲描写的历史人物是( )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陆秀夫
9.下列属于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的是( )
A.秦桧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10.林升所作《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金
11.两宋时期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以下能够正确反映当时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形势的一项是
A. B.
C. D.
12.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岳飞抗金 B.蒙恬北击匈奴
C.黄巢起义 D.陆秀夫抗元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宋夏和议
C.金与北宋对峙 D.金与南宋对峙
14.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民族英雄。如图来自于教材对岳飞的介绍,其中对岳飞品行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是( )
人物扫描岳飞出身于河南汤阴的农家,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金军很惧怕他们。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甲的金军精锐骑兵,岳飞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 ”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A.是抗金战火中成为了一名出色将领 B.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
C.“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D.“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15.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
A.文天祥 B.戚继光 C.林则徐 D.岳飞
二、综合题
16.观察下图,据图回答。
注: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
(1)将字母填入地图中空白的部分。
A 东京 B 长安
(2)观察上图,简要分析地图中两宋时期榷场分布的特点。
(3)写出榷场的设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材料一 下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1)请写出材料一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二: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二,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今北京市宛平县)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相同;一样)。
(3)从材料三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1004年澶州之战,宋军打退辽军。1005年,辽与宋议和,宋辽盟约--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北宋与西夏连年战争,双方损失惨重。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岁币: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南宋每年给金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D项正确;南宋与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是宋金议和的内容,排除A项;元昊向宋称臣与宋夏议和相关,排除B项;南宋向金称臣是宋金议和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先后交替、并立,体现了民族政权的鼎立,B项正确;众多民族政权同时出现,这不是统一、南北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抗金名将是岳飞。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故排序正确的是①④③②。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贞观之治,C项符合题意;在宋代,宋真宗时期澶渊之盟,宋钦宗出现 靖康之变,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根据材料图片分析可知,女真族头戴皮帽、手握弓箭,反映了其主要以渔猎骑射生活为主。B项正确;图片中没有农耕工具,排除A项;图片不能反映其对外侵略,排除C项;图片不能反映其以商业贸易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1125年,辽被金攻灭,C项正确;终结辽朝的是金,不是北宋、南宋和西夏,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是抗金名将,但被冤杀,对后世民间说唱艺术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武将,寇准、 文天祥、 陆秀夫均是文臣影响战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岳飞抗金取得巨大成就,是抗金英雄,B项正确;秦桧是主和派,戚继光是明代抗日英雄,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排除ACD三项。选B项。
10.C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临安是南宋都城,诗中的杭州即临安,汴州指的是北宋都城开封,诗歌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C项正确;唐朝都城是长安,排除A项;北宋都城是开封,即始终的汴州,排除B项;金是和南宋对峙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之前,北宋和辽已经灭亡。A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排除B项;地理位置不符,排除C项;1125年,辽被金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A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他要讲述的是岳飞抗金。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A项正确;蒙恬北击匈奴是在秦朝,与“收复建康”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与“取得郾城大捷”等不符,排除C项;陆秀夫抗元与“取得郾城大捷”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
根据题中诗句的“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在汴州(开封)。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当时北有金的威胁,南宋皇帝却在杭州苟且偷安,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现状。题干诗歌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金与南宋对峙,D项正确;宋辽对抗、宋夏和议与题干诗歌无关,排除AB项;1127年,金灭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遏制了金军南下,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可知,材料中“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这句话是对岳飞品行高度概括,B项正确;“是抗金战火中成为了一名出色将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都只是体现了岳飞某一方面的品行,不能全面高度概括岳飞品行,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岳飞,D项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排除A项;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排除B项;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排除C项。故选D项。
16.(1)A
(2)呈带状分布在政权交界处
(3)有利于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商业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空白处是东京,故选A。
(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榷场分布的特点是,呈带状分布在政权交界处。
(3)根据所学可知,榷场的设立,有利于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商业的发展。
17.(1)政权:①辽;②金。趋势: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或者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2)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澶渊之盟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3)措施:①逐渐学会农耕生活;②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人当官;③仿照汉人的政治制度;④用汉族人制定的律令;⑤仿用汉人的车马、服饰。作用: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处于东北地区的政权。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末年,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北宋存在时间960年至1127年,西夏存在时间1038年至1227年;辽存在时间10世纪初到1125年。可知北宋、西夏和辽政权并立,故①是辽;由示意图可知西夏、②与南宋并立。②处于东北的政权。据所学,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金政权。西夏存在时间1038年至1227年;南宋存在时间1127年至1279年;金政权存在时间1115年至1234年;根据示意图北宋、南宋时期各政权并立,到最后就一个政权元朝。由此得出历史发展趋势: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末年,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澶渊之盟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3)依据材料三“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大意用中国的土地,中国劳动力发展农业,仿照中国官制,选拔人才,学习中国车马、服饰,推行中国的法令等。由此得出辽和西夏仿效中原王朝措施:①逐渐学会农耕生活;②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人当官;③仿照汉人的政治制度;④用汉族人制定的律令;⑤仿用汉人的车马、服饰;辽和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学习汉族的文化,促进了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