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2: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宋代,南方人口明显超过北方,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
A.文化科技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国家统一完成
D.对外交流发展
2.城市的发展是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下列古代城市中,最早使用纸币“交子”的是
A.长安 B.临安 C.东京 D.成都
3.某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图一组图片,那么该展 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
A.民族政权并立 B.宋代商业繁荣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交融
4.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政治制度完备 B.海外贸易发达
C.农业技术进步 D.文学艺术繁荣
5.观察我国一级行政区划分布表,造成相关变迁的根源是(  )
区域 秦朝 西晋初年 唐朝初年 北宋 明成祖时期
黄河中下游 30多个 12个 6个 10个 4个
秦岭、淮河以南 10个左右 7个 4个 14个 9个
A.国家长期政治分裂 B.经济重心向南偏移
C.南方社会秩序安定 D.国家政治重心南迁
6.如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漫长过程,图中的①表示的是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时间,①代表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7.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者,大小铺席,连门慎。无虛空之屋,每日凌展,两街巷门,浮播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 B.仍然保持坊和市的界限
C.交易己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海外贸易发展受到鼓励
8.某同学在复习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专题后做了时间轴。由②到④的具体表现为
①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②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国家财政收入约 80%来自南方。④南方的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在全国手工业中占重要地位。
⑤东京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⑥外贸收入成为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9.目前所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位于
A.唐朝玉门关外 B.隋朝洛阳郊外 C.南宋临安北郊 D.北宋东京郊外
10.下面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A.统治政策开明 B.海外贸易拓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品经济繁荣
11.唐代政府曾下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到了宋代,起楼限制放宽,邸店楼屋逐步向立体空间扩展。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
A.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12.宋代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 B.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交通运输发达 D.百姓生活富足
二、综合题
13.隋唐宋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新的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了何种措施?
材料二 至(贞观)八年、九年, 频至丰稔, 米斗四五钱, 马牛布野, 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 米每斗值二钱。
——[唐]杜佑《通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在经济上的措施。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 写出图二中纸币的名称。图三表明了南宋时期南方哪一个手工业部门非常繁荣
14.自古以来,各国在开放与交流中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河、陇既没于吐蕃,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人马皆仰给于鸿胪。礼宾委府、县供之,于度支受直,长安市肆不胜其弊。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胡客”长期留居长安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2)古代日本积极向中国唐朝学习,多次派使节来中国,当时称为什么?为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唐朝僧人是谁?
材料三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1指出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到哪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政府在广州、明州等地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唐宋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5.探究一.民族交往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材料三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赞普”是指?体现了唐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哪一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二、三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战战和和。请说出此时两个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
(4)材料四这句话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的什么现象?
(5)以当代和谐社会的理念,分析两宋那个战战和和的年代,你认为是战好还是和好?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题干中“苏湖熟,天下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湖地区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成都属于四川。选项D符合题意;长安(西安)位于陕西,A排除;临安属于浙江杭州,B排除;东京是河南开封,C排除。故选D。
3.B
【详解】
三幅图片中,货郎图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交子”和纸币铜版拓片说明了南宋时市场上有流通纸币,这也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综上所述,以上三幅图是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图片没有体现民族政权并列,故A不符合题意;宋代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民族交融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的耕种工具,曲辕犁、筒车是唐朝时期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秧马是宋朝插秧的工具,综上所述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农业技术进步,C项正确;题干图片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海外贸易、文学艺术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根据表格“我国一级行政区划分布表”可知,从秦朝到北宋时期,我国的北方一级行政区划不断减少,而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一级行政区划则呈上升的趋势,造成相关变迁的根源是经济重心向南偏移,B项正确;国家长期政治分裂、国家政治重心南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D项;南方社会秩序安定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造成南方地区一级行政区划增加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B项。
6.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到南宋最后完成。此后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和完成时间。
7.C
【详解】
根据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项正确;宋朝时期对商业的管理相对宽松,排除A项;宋朝商业突破了坊市的界限,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宋朝时期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据学可知,时间轴的②到④是从隋唐到两宋时期,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宋朝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手工业方面,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海外贸易方面,外贸收入成为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①②③④⑥符合题意,A项正确;东京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出现在北宋时期,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⑤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我国建有的世界上最早的船坞是在东京郊外,D项正确;“唐朝玉门关外、隋朝洛阳郊外、南宋临安北郊”都与材料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中国汉代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改变了人口布局,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布局的变化,不足以直接反映统治政策是否开明或海外贸易的拓展情况,排除AB项;南北人口布局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由限制楼层数量到放宽限制,结合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可知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B项;中国古代从来没有放弃过重农抑商,排除C项;材料与商人的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指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苏湖熟,天下足”的意思是苏州、湖州等地的水稻成熟以后,能满足天下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两种说法都是经济方面的现象,是宋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A符合题意;“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没有体现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发达,C排除;“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没有体现百姓生活富足,D排除。故选择A。
13.(1)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宰相的权力
(2)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宋朝,交子,造船业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为强化皇权,在中央设宰相多人,还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根据材料二“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经济上的措施有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1中的农具是秧马,它发明于宋朝时期;图2中纸币的名称是交子;图3泉州出土的南宋船表明了南宋时期南方造船业非常繁荣。
14.(1)河、陇既没于吐蕃。
(2)遣唐使;鉴真。
(3)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市舶司。
(4)经济繁荣,科技先进;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任意两条即可)。
【详解】
(1)“客观原因”,由材料一信息“河、陇既没于吐蕃,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得出: 河、陇既没于吐蕃。
(2)“名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日本积极向中国唐朝学习,多次派使节来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僧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唐朝僧人是鉴真。
(3)“范围”,根据材料三中的图1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是: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机构”,根据所学知识,政府在广州、明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繁荣,科技先进;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通发达等角度分析。
15.(1)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
(2)开明有利于民族交流、交融(或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3)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任选两个即可)
(4)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5)和好。因为和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或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和平的愿望,顺应了民心符合人民的利益。)
(1)
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提到的“赞普”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与吐蕃友好往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交流、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3)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说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仰仗东南供给。这说明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因此,“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经济重心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
(5)
根据材料“两宋那个战战和和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和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和平的愿望,顺应了民心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和比战争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