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边疆的管理,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保卫疆土。下列有关中央政府对边疆管理措施说法正确的有
①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元朝设置宣政院和宜慰使司都元帅府,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③明朝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表格中史论相符合的是
选项 史实 史论
A 三国时刘备派卫温到达夷洲 第一次与台湾建立联系
B 元朝设立宣政院 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C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D 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 加强了海防
A.A B.B C.C D.D
3.康熙皇帝在位61年(1661-1722),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假如你是《康熙大帝》剧本的作者,剧本中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①册封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④武力统一台湾并设立台湾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下列英雄人物主要事迹解读正确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B.郑和七下西洋,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C.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统一日本各部落
D.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并设置台湾府
5.下表体现了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册封达赖 册封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A.清朝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管辖 B.清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C.清朝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D.清朝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6.为巩固西北边疆的安宁,清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其中不包括
A.平定准噶尔部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修建须弥福寿庙 D.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7.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列文物都是在清朝时颁发的,文物反映出( )
达赖金印 班禅金印 金奔巴瓶
A.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B.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清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 D.清朝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8.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疆域西北至
A.西伯利亚 B.巴勒喀什池 C.库页岛 D.葱岭
9.下侧笔记所列史实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①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唐朝时期设置安西都护府 ③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 ④清朝前期设置台湾府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官员选拔制度的强化
C.自然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D.交通管理制度的完善
10.“是日炮声轰天,见鹿耳门船只旌旗,笑谓唐船近炮台则无遗类。揆一王尝大出兵 攻赤嵌、鲲身,不利。乃罢兵约降。”这句话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事件是
A.南明将领攻占台湾 B.民族英雄英勇抗倭
C.郑成功弃文从武反清 D.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
11.同学们在帮助老师整理历史资源室时,发现了两张残损的历史地图,其中一张只能依稀看车出“岭北行省”“宣政院辖地”等字迹;另-张图例中有“省界”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老师让同学们判断这是哪两个朝代的疆域图,以下同学答案正确的是( )
A.徐杰:西汉和唐朝 B.李红:明朝和清朝
C.刘君:元朝和清朝 D.陈民:元朝和明朝
12.为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历代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下列属于加强新疆管理的是
A.设立“三司”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置驻藏大臣
二、综合题
1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保证,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平等友好】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反映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出唐朝时期一例民族交往的史实。
【交错杂居】
材料二 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2)结合材料二,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
【有效管辖】
材料三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 “从安其俗”(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强调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3)根据材料三,写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并列举两例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
【学史感悟】
(4)通过以上三则材料的学习,谈谈你对民族关系这个主题的感悟。
14.文物中的历史
(1)将上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
(2)上述图片可以印证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按照示例完成下列任务。(图片不可重复选择)
示例:图片A所示的文物既能反映秦朝陶器制作技术,也能反映当时一定的军事状况、国力水平。
任务:图片_?_所示的文物既能反映?也能反映?
15.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执婿礼甚恭,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公主恶国人赫面(以赤色涂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为华风。遣诸豪子入国学,习《诗》《书》。
——《新唐书 吐蕃上》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它反映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信息一:据史书记载,缔结A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信息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江山,朝天阙。
——岳飞
(2)根据信息一及所学回答“A”是指什么条约?信息二中的岳飞是南宋时期的名将,他曾统率岳家军抵抗哪一政权的入侵?
材料三:元灭南宋,再次统一中国,尤其是把原吐蕃地区,原大理地区和今黑龙江下游,外兴安岭以北的山兀者地区都纳入中央的统治之下。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了管理材料三中的“原吐蕃地区”设立了什么中央机构?清朝政府曾经设置了哪一机构监督该地的地方政务?
材料四:
(4)材料四为清朝疆域形势图,1689年在B地区中国曾经与哪一个国家签署了什么边界条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皇俄国的控制压迫,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返回新疆,妥善安置。这一时期是清朝,而不是明朝,③错误;①②④的表述都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台湾正式正式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域,进一步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地区的海防,D项正确;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达到夷洲,而不是刘备,排除A项;元朝时期,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排除B项;1684年,清康熙帝设立台湾府,而非郑成功,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了加强与西藏的关系,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②康熙帝时期,准噶尔部噶尔丹发动叛乱,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次征伐噶尔丹,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③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④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变策略,以战逼和,命施琅统兵进攻澎湖,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进而展开政治攻势,促使郑氏集团接受招抚条件,最终实现了台湾的和平统一。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而ABC概括不全,排除A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因此A项正确;B项郑和七下西洋,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此项说法错误,因此排除B项;C项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倭患,但没有统一日本各部落;D项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年间并设置台湾府。
5.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反映了清朝加强了对西南西藏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藏属于西南地区,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西北边疆的安宁,清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如康熙平定准噶尔部,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清政府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等,所以选项ABD属于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疆的安宁,做出的很多努力。而选项C修建须弥福寿庙,不属于清朝为巩固西北边疆的安宁,做出的很多努力,因为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来到承德;乾隆帝为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故选C。
7.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清政府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颁发金奔巴瓶,这都表明了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A项正确,排除D项;图片只与西藏有关,反映不出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文物图片与设置机构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故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9.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不同朝代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反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体现官员选拔制度的强化,自然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交通管理制度的完善,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揆一,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长官,揆一进入荷属东印度公司后,经历各种职阶,1656年为台湾长官,1662年为郑成功军队包围而投降离台,材料中的赤嵌是指1653年荷兰殖民者筑普罗文查城于今台湾台南市,华人称为赤嵌城,亦作红毛城,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改置承天府,赤嵌之战是指明末清初我国军民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战役,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我国领土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数万人,战船几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海峡,至禾寮港(在今台南境)登陆,在台湾各族人民密切配合下,郑军攻克荷兰殖民军重要据点赤嵌楼,围攻荷兰总督府所在地赤嵌城(今台南安平),打败荷军海上增援舰队,次年2月1日荷兰总督率部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A项正确;BC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11.C
【详解】
据“岭北行省”“宣政院辖地”可知,此图最有可能绘制于元朝。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清朝疆域辽阔,清政府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所以-张图例中有“省界”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的地图可能是清朝的地图。由此分析这两张残损的历史地图是元朝和清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明朝时在地方设立“三司”,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设置台湾府是管辖台湾地区,设置驻藏大臣是管理西藏,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13.(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举出一例即可)
(2)回族。
(3)尊重民族传承。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册封达赖喇嘛,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签”。(列举两例即可)
(4)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是民族关系的不变主旨。(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这是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友好往来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可知,这就是回族。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从安其俗”可知,原则是尊重民族传承;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册封达赖喇嘛,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签”。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是民族关系的不变主旨。
14.(1)排序:D→E→A→F→B→C
(2)图片B:图片B所示的文物既能反映元朝篆刻水平,也能反映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图片C:图片C所示的文物既能反映清朝时的手工艺制作水平,也能反映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图片D:图片D所示的文物既能反映新石器时代半坡人的彩陶制作水平,也能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图片E:图片E所示的文物既能反映商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水平,也能反映商朝的礼仪制度。
图片F:图片F所示的文物既能反映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水平,也能反映宋代的货币制度。
(1)
排序: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片A所示文物是秦代的陶制兵俑,图片B所示文物是元代宣政院官印,图片C所示文物是清代的金奔巴瓶,图片D所示文物是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图片E所示文物是商代四羊方尊,图片F是北宋纸币交子的铜板拓片。所以正确的顺序是:D→E→A→F→B→C。
(2)
图片B:图片B所示文物是元代宣政院官印,既是元朝篆刻水平的反映,也能反映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图片C:图片C所示文物是清代的金奔巴瓶,它既能反映清朝时的手工艺制作水平,也能反映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图片D:图片D所示文物是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它既能反映新石器时代半坡人的彩陶制作水平,也能反映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图片E:图片E所示文物是商代四羊方尊,它既能反映商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水平,也能反映商朝的礼仪制度;
图片F:图片F是北宋纸币交子的铜板拓片,它既能反映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水平,也能反映宋代的货币制度。
15.(1)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2)澶渊之盟;金(大金)
(3)宣政院;驻藏大臣
(4)沙俄;《尼布楚条约》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可知,这体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这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可知,这体现的是澶渊之盟;岳飞是打击金。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尤其是把原吐蕃地区,原大理地区和今黑龙江下游,外兴安岭以北的山兀者地区都纳入中央的统治之下”可知,设立宣政院;清朝政府曾经设置驻藏大臣管理它。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四示意图可知,1689年,中国与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