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试卷(历史故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晋国有个人叫王子期,他驾驭马车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天,赵裹王向他学习怎样驾驭马车。赵襄王学了没多久,就急着与王子期比赛驾车看谁跑得快,结果是赵襄王连输三场。赵襄王面子上挂不住了()不高兴地埋怨王子期()你为什么不把驾车的技术全部传给我()难道你还留了一手不成()
王子期回答:“大王,驾车的技巧我全部传授给您了。”赵襄王又问:“那为什么我还是追不上你呢?”
王子期笑着说:“问题在于驾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马的身上,人与马要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马车跑得快。刚才比赛时,你心里着急,使劲儿鞭打马,想要超过我。您的马车跑到了我的前面时,您又常常回头观望,害怕我赶上您。其实,比赛中在前、在后都很正常。而您不论是领先还是在后,心情高度紧张,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有心思去驾好马车呢?”
1.本文选自《韩非子》的 。
2.请在文中“□”里填上标点符号。
3.判断题对错。
①赵襄王比赛驾车输了,一开始怀疑王子期传授技术时留了一手。
②从短文可以看出,赵襄王比赛输了是因为他的驾驶技术没学好。
③人与马的协调配合,是驾车比赛获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1.《韩非子·喻老》
2., :“ ! ?”
3.正确;错误;正确
4.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投入,不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作者、诗句的出处的掌握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对作品、作者、诗句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本文选自《韩非子》的《韩非子·喻老》,韩非子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一句话没说完用逗号,人物直接说的话用引号,说之后用冒号,表示强烈的感情的句子用感叹号,表示疑问,包括疑问、设问、反问等,用问号。即:赵襄王面子上挂不住了(。)不高兴地埋怨王子期(:“)你为什么不把驾车的技术全部传给我(!)难道你还留了一手不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从短文可以看出,赵襄王比赛输了是因为赵襄王驾车时注意力不集中,人与马的配合不协调。③正确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从赵裹王与王子期赛车连输三局,不是因为赵襄王驾车技术不好,而是注意力不集中,人与马的配合不协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投入,不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阅读平台。
种蕉练字的杰出少年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以“狂草”而闻名于世。怀素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小时父母无力养活他,把他送到庙里当和尚。怀素自幼喜爱书法。他白天念完经干完活,( )多忙多累,( )抽时间练习写字。写字需要纸张,可他没有钱买纸。
一天,他看见院里芭蕉的宽大叶子,“这不也可用来写字吗?”他立即出去采来一张芭蕉叶,便写起来。可是,叶子上的字立即变成小墨珠,不成字形了。酷爱书法又善动脑的怀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去掉芭蕉叶面上蜡质的方法。“绿纸”写字成功了!他高兴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可是寺庙里的芭蕉不多,“绿纸”眼看要用完了。于是,他有空就在寺院里和寺院外的空地上栽上芭蕉。后来,只要看到哪有一点空地,不论是路旁、塘边,他都要栽上芭蕉。先后种了上万棵,这样,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他每天起早摸黑,精练书法。几年后,怀素写过的芭蕉叶已能堆成一座小丘。
怀素精益求精,向名师求教。后来,从家乡挑着担子,千里迢迢,步行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向大书法家颜真卿求教。经过颜的指点,他终于写出一手好字。
5.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再用这个词语造句。
千里迢迢:
造句:
7.这篇文章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先后
B.事情发展先后
C.怀素练字地点的变换
8.读了短文第二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9.在上一小题中你提出了问题,你准备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10.怀素种芭蕉的目的是什么?请将文中的句子抄下来。
11.读读文中划“ ”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1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正误。
①这则短文开门见山,介绍了主人公及成就。
②主人公怀素是一个为了练字不择手段的人。
③“怀素精益求精,又向名师请教。”这里的名师指的是“颜真卿”。
【答案】5.无论;都
6.文中形容路途遥远。;为了生活,他千里迢迢来到南方打工。
7.B
8.怀素是怎样找到去掉芭蕉叶面上蜡纸的方法的?
9.到书中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问老师,问家长等等。
10.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
11.怀素写字用了很多芭蕉叶,表明他练字非常刻苦。
12.正确;错误;正确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做到表意正确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要整体感知再结合选项判断。
(4)开放性试题,能联系短文内容,问题符合要求即可。
(5)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或是查阅资料,直到弄懂为止。
(6)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对文章语句或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段及文章内容。要求透过表面看实质,分析其出语句或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
(8)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5.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这句话前面提出条件,后面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属于条件关系,所以用“无论……都……”。
6.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千里迢迢”文中形容路途遥远。造句:为了生活,他千里迢迢来到南方打工。
7.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的。
8.依据短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如:怀素是怎样找到去掉芭蕉叶面上蜡纸的方法的?
9.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如:到书中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问老师,问家长等等。
10.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由第2自然段倒数第句可知答案: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
11.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怀素写字用了很多芭蕉叶,表明他练字非常刻苦。
1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主人公怀素为了练字可谓是绞尽脑汁。③正确
课外阅读
空城计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运粮送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锋,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作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的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接着,诸葛亮下令叫西城百姓随军退往汉中,大队人马立即动身。不久,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的军民也陆续赶来了。
1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谨慎——( ) 料定——( )
倘若——( ) 计策——( )
14.文中两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两次“笑”的不同内涵。
①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
②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15.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是 。
16.导致“空城计”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两个,请具体写出来。
【答案】13.慎重;断定;假若;计谋
14.故作坦然轻松,以诱司马懿中计,这是紧张的笑。;见魏军远去,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侥幸的笑。
15.大敌当前,城中兵力太少,不是敌人的对手
16.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性格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1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谨慎:细心慎重。近义词是慎重。料定:预料断定。近义词是断定。 倘若: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近义词是假若。计策:计谋;策略。近义词是计谋。
14.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诸葛亮第一次“笑”,是故作轻松,麻痹司马懿中计,这是紧张的笑。第二次“笑”,是见魏军远去,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侥幸的笑。
15.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当时兵力少,无大将,力量悬殊,时间紧,魏兵杀来,难以撤退。
16.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导致“空城计”成功的因素一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多疑、用兵谨慎的特点十分了解。二是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在司马懿大兵压城,敌我众寡悬殊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充分利用司马懿多疑,用兵谨慎的特点,想出了空城计,大胆弄险。
课外阅读。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进入魏国境内。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于是派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并且敌我力量寡众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便亲率精锐的士兵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士兵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的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己知道厄运难逃,于是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17.联系短文,解释下列词语。
欲擒故纵:
进退两难:
18.孙膑是如何施展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的?
19.你认为庞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具体说一说。
20.你还知道孙膑的哪些故事?写一写。
【答案】17.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18.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三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孙膑用减灶之法迷感庞涓,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诱其至马陵埋伏之地,使其被齐军所灭。
19.庞涓争强好胜,好大喜功,生性多疑,自以为是导致失败。从庞涓的行为和语言中体会到的。
20.示例:指导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对于“课标”推荐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17.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句中“欲擒故纵”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句中“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18.由第2段可知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三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孙膑用减灶之法迷感庞涓,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诱其至马陵埋伏之地,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己知道厄运难逃,于是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19.由第2段可知庞涓争强好胜,好大喜功,生性多疑,自以为是导致失败。从庞涓的行为和语言中体会到的。“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便亲率精锐的士兵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士兵点火把照路。
20.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回忆作品内容,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如:指导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隋朝重臣杨素家里有个口吃但聪明的人,杨素没事时,常拿他寻开心。一年腊月,杨素问口吃的人:“现在家里有人被蛇咬了,你懂得多,想想办法吧。”口吃的人应声答道:“用五月五日南墙下的雪,涂涂抹抹就好了。”杨素说:“五月上哪儿找雪去啊?”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
21.与“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 )
A.如果五月没雪,腊月没有蛇咬人的事吗?
B.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就不会有蛇咬人的事。
22.腊月是几月?为什么没有蛇咬人的事?
23.口吃者的回答妙在哪里?
24.我觉得文中的口吃者是个 的人。
【答案】21.B
22.农历十二月。因为冬天蛇都冬眠了。
2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假话不攻自破。
24.识面广、思维敏捷
【考点】语段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1.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 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为: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就不会有蛇咬人的事。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腊月是几月农历十二月 。冬天蛇跟许多动物一样,都冬眠了,所以没有蛇咬人的事。
故答案为: 农历十二月。因为冬天蛇都冬眠了。
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口吃者答得很精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假话不攻自破。
故答案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假话不攻自破。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可知,口吃者思维敏捷,懂得的知识很丰富。
故答案为: 识面广、思维敏捷
阅读理解。
晏婴劝谏
①晏婴和齐景公及群臣到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献给景公。那金壶的内壁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齐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齐景公理解得很深刻。晏婴在一旁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诚囯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齐景公有些不服,于是反问:“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格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囯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齐景公若有所悟,对随从的大臣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②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的时候望着都城,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草木多么茂盛!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那么我将到哪里去呢?”他的两个大臣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饭菜可以吃饱,车马可以乘骑,看见死亡临近,禁不住都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
③齐景公看晏婴在一旁冷笑,便问道:“我和大臣触景伤情,有什么值得你发笑呢?”
④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您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哭泣,这是很不仁不义的啊!我对不仁不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讥笑呢?”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
25.请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写在括号内。
稀疏—( )乞求—( )昏庸—( )
26.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7.晏婴认为“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 ,而“勿乘驽马”则是告诫国君 。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认为纪国将格言放在壶里,不能看见也不能照着去做,所以会亡国。
B.由于惧怕齐景公,大臣们对于齐景公的言论不得不恭维附和。
C.面对晏婴的两次劝诫,齐景公都能够听进去并有所领悟。
29.文章结说“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你觉得齐景公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25.茂盛;恩赐;贤明
26.第一件事是晏婴向齐景公解读金壶中的“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意思;第二件事是晏婴教导齐景公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应身在福中不知福。
27.不要过分压榨百姓;不要重用无德无才的人
28.B
29.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肤浅行为,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5.本题考查了写反义词的能力。反义词就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表现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首先要弄清楚原词的意思,再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稀疏 ”间隔远;不稠密。反义就是稠密。文中“ 茂盛 ”的意思是稠密。故反义词是“茂盛”。“ 乞求 ”请求别人给予。反义就是不给予。文中“ 恩赐 ”的意思是不给予。故反义词是“ 恩赐 ”。“ 昏庸 ”糊涂而愚蠢。反义就是很清醒,不愚蠢。文中“ 贤明 ”的意思是很清醒,不愚蠢。故反义词是“ 贤明 ”。
故答案为:茂盛;恩赐;贤明。
26.本题考查主要内容的概括。按照“谁+干什么?”来概括。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 晏婴向齐景公解读金壶中的“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意思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 晏婴教导齐景公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应身在福中不知福。
故答案为: 第一件事是晏婴向齐景公解读金壶中的“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意思;第二件事是晏婴教导齐景公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应身在福中不知福。
2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晏婴的语言中“ ‘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诚囯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不要过分压榨百姓;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
2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 纪囯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 ”可知A项正确;“从”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齐景公理解得很深刻。“可知,B项错误;从”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 “可知C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联系上文可知答案。 从 晏婴 的语言” 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 “中得知, 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肤浅行为,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
故答案为: 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肤浅行为,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
基础阅读。
曹冲称象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0.仿照例子,写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像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用“到底”写句话。)
31.找出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读一读,简单写一写每步是怎么做的。
曹冲首先 ,接着 ,再 ,然后 。
32.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30.太阳;一个大火球;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31.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的石头;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2.曹冲是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考查修辞手法,要清楚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能根据句子识别修辞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写出对应的句子。(2)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相关内容,概括答案即可。(3)根据曹冲的主要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30.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理解每个修辞手法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题目要求写一个比喻句,示例: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用“到底”写句话,“到底”多用于疑问句,示例: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31.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 题目要求找曹冲称象的过程,相关句子“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所以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第二步: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第四步: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2.考查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与人物的主要事例有关,本题可以通过曹冲称象这一事例中谈人物形象,如曹冲是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回答问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过,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33.(整体感知)请采用标题扩展或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4.(提取信息)阅读全文及下面的资料袋,试着制作一张读书卡。
资料袋:
◎《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书卡
作者 字数 耗时
内容
评价
35.(学习复述)了解故事情节,借助小标题复述故事。请给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36.(理解内容)文章最后写“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你是怎样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这句话的?
37.(拓展运用)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①从“发愤”一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 )的司马迁 ( )的司马迁 ( )的司马迁
②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上联。
上联:
下联: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
【答案】33.本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毕生心血编写《史记》的故事。
34.司马迁;52万多字;13年;全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5.读书游历,积累资料;研读文献,整理资料;飞来横祸,不忘父命;发愤写作,完成巨著
36.司马迁用自己的一生写《史记》:早年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泛积累资料;父亲死后,牢记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飞来横祸之时,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历时13年,坚持不懈,终成巨著。
37.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用标题扩展或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即可。(2)结合文章即所给资料,寻找答案点,概括答案即可。(3)读懂每段的意思,然后概括恰当的小标题即可。(4)读懂句子意思,结合司马迁的经历以及著书经历来谈。(5)体会司马迁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33.本题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题目要求用标题扩展或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前两段写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编写史书的使命;三四段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著作。所以文章内容概括为:本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毕生心血编写《史记》的故事。
34.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结合全文个所给材料,整理相关信息即可。文章相关句子“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所以《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字数是:52万多字;耗时:13年。“《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主要内容:全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5.本题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分段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段意即可。第一段,主要写司马迁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概括为:读书游历,积累资料;第二段写司马迁受命整理、编写资料,概括为:研读文献,整理资料;第三段写司马迁飞来横祸,但忍辱负重,概括为:飞来横祸,不忘父命;第四段写完成著作,概括为:发愤写作,完成巨著。
36.本题考查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要结合司马迁的经历以及编写著作的过程来作答,示例:司马迁用自己的一生写《史记》:早年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泛积累资料;父亲死后,牢记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飞来横祸之时,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历时13年,坚持不懈,终成巨著。
37.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发愤”指的是下决心;立志;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围绕这个词,可以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百折不挠的司马迁;坚持不懈的司马迁。对联讲究工整,要上下句对仗,“百折不挠”可以对“忍辱负重”;“以血泪著就史书”对应“用生命写成巨著”,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试卷(历史故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晋国有个人叫王子期,他驾驭马车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天,赵裹王向他学习怎样驾驭马车。赵襄王学了没多久,就急着与王子期比赛驾车看谁跑得快,结果是赵襄王连输三场。赵襄王面子上挂不住了()不高兴地埋怨王子期()你为什么不把驾车的技术全部传给我()难道你还留了一手不成()
王子期回答:“大王,驾车的技巧我全部传授给您了。”赵襄王又问:“那为什么我还是追不上你呢?”
王子期笑着说:“问题在于驾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马的身上,人与马要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马车跑得快。刚才比赛时,你心里着急,使劲儿鞭打马,想要超过我。您的马车跑到了我的前面时,您又常常回头观望,害怕我赶上您。其实,比赛中在前、在后都很正常。而您不论是领先还是在后,心情高度紧张,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有心思去驾好马车呢?”
1.本文选自《韩非子》的 。
2.请在文中“□”里填上标点符号。
3.判断题对错。
①赵襄王比赛驾车输了,一开始怀疑王子期传授技术时留了一手。
②从短文可以看出,赵襄王比赛输了是因为他的驾驶技术没学好。
③人与马的协调配合,是驾车比赛获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平台。
种蕉练字的杰出少年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以“狂草”而闻名于世。怀素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小时父母无力养活他,把他送到庙里当和尚。怀素自幼喜爱书法。他白天念完经干完活,( )多忙多累,( )抽时间练习写字。写字需要纸张,可他没有钱买纸。
一天,他看见院里芭蕉的宽大叶子,“这不也可用来写字吗?”他立即出去采来一张芭蕉叶,便写起来。可是,叶子上的字立即变成小墨珠,不成字形了。酷爱书法又善动脑的怀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去掉芭蕉叶面上蜡质的方法。“绿纸”写字成功了!他高兴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可是寺庙里的芭蕉不多,“绿纸”眼看要用完了。于是,他有空就在寺院里和寺院外的空地上栽上芭蕉。后来,只要看到哪有一点空地,不论是路旁、塘边,他都要栽上芭蕉。先后种了上万棵,这样,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他每天起早摸黑,精练书法。几年后,怀素写过的芭蕉叶已能堆成一座小丘。
怀素精益求精,向名师求教。后来,从家乡挑着担子,千里迢迢,步行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向大书法家颜真卿求教。经过颜的指点,他终于写出一手好字。
5.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再用这个词语造句。
千里迢迢:
造句:
7.这篇文章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先后
B.事情发展先后
C.怀素练字地点的变换
8.读了短文第二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9.在上一小题中你提出了问题,你准备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10.怀素种芭蕉的目的是什么?请将文中的句子抄下来。
11.读读文中划“ ”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1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正误。
①这则短文开门见山,介绍了主人公及成就。
②主人公怀素是一个为了练字不择手段的人。
③“怀素精益求精,又向名师请教。”这里的名师指的是“颜真卿”。
课外阅读
空城计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运粮送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锋,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作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的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接着,诸葛亮下令叫西城百姓随军退往汉中,大队人马立即动身。不久,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的军民也陆续赶来了。
1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谨慎——( ) 料定——( )
倘若——( ) 计策——( )
14.文中两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两次“笑”的不同内涵。
①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
②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15.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是 。
16.导致“空城计”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两个,请具体写出来。
课外阅读。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进入魏国境内。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于是派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并且敌我力量寡众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便亲率精锐的士兵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士兵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的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己知道厄运难逃,于是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17.联系短文,解释下列词语。
欲擒故纵:
进退两难:
18.孙膑是如何施展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的?
19.你认为庞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具体说一说。
20.你还知道孙膑的哪些故事?写一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隋朝重臣杨素家里有个口吃但聪明的人,杨素没事时,常拿他寻开心。一年腊月,杨素问口吃的人:“现在家里有人被蛇咬了,你懂得多,想想办法吧。”口吃的人应声答道:“用五月五日南墙下的雪,涂涂抹抹就好了。”杨素说:“五月上哪儿找雪去啊?”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
21.与“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 )
A.如果五月没雪,腊月没有蛇咬人的事吗?
B.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就不会有蛇咬人的事。
22.腊月是几月?为什么没有蛇咬人的事?
23.口吃者的回答妙在哪里?
24.我觉得文中的口吃者是个 的人。
阅读理解。
晏婴劝谏
①晏婴和齐景公及群臣到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献给景公。那金壶的内壁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齐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齐景公理解得很深刻。晏婴在一旁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诚囯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齐景公有些不服,于是反问:“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格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囯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齐景公若有所悟,对随从的大臣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②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的时候望着都城,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草木多么茂盛!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那么我将到哪里去呢?”他的两个大臣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饭菜可以吃饱,车马可以乘骑,看见死亡临近,禁不住都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
③齐景公看晏婴在一旁冷笑,便问道:“我和大臣触景伤情,有什么值得你发笑呢?”
④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您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哭泣,这是很不仁不义的啊!我对不仁不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讥笑呢?”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
25.请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写在括号内。
稀疏—( )乞求—( )昏庸—( )
26.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7.晏婴认为“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 ,而“勿乘驽马”则是告诫国君 。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认为纪国将格言放在壶里,不能看见也不能照着去做,所以会亡国。
B.由于惧怕齐景公,大臣们对于齐景公的言论不得不恭维附和。
C.面对晏婴的两次劝诫,齐景公都能够听进去并有所领悟。
29.文章结说“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你觉得齐景公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基础阅读。
曹冲称象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0.仿照例子,写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像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用“到底”写句话。)
31.找出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读一读,简单写一写每步是怎么做的。
曹冲首先 ,接着 ,再 ,然后 。
32.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回答问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过,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33.(整体感知)请采用标题扩展或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4.(提取信息)阅读全文及下面的资料袋,试着制作一张读书卡。
资料袋:
◎《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书卡
作者 字数 耗时
内容
评价
35.(学习复述)了解故事情节,借助小标题复述故事。请给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36.(理解内容)文章最后写“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你是怎样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这句话的?
37.(拓展运用)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①从“发愤”一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 )的司马迁 ( )的司马迁 ( )的司马迁
②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上联。
上联:
下联: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韩非子·喻老》
2., :“ ! ?”
3.正确;错误;正确
4.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投入,不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作者、诗句的出处的掌握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对作品、作者、诗句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本文选自《韩非子》的《韩非子·喻老》,韩非子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一句话没说完用逗号,人物直接说的话用引号,说之后用冒号,表示强烈的感情的句子用感叹号,表示疑问,包括疑问、设问、反问等,用问号。即:赵襄王面子上挂不住了(。)不高兴地埋怨王子期(:“)你为什么不把驾车的技术全部传给我(!)难道你还留了一手不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从短文可以看出,赵襄王比赛输了是因为赵襄王驾车时注意力不集中,人与马的配合不协调。③正确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从赵裹王与王子期赛车连输三局,不是因为赵襄王驾车技术不好,而是注意力不集中,人与马的配合不协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投入,不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答案】5.无论;都
6.文中形容路途遥远。;为了生活,他千里迢迢来到南方打工。
7.B
8.怀素是怎样找到去掉芭蕉叶面上蜡纸的方法的?
9.到书中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问老师,问家长等等。
10.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
11.怀素写字用了很多芭蕉叶,表明他练字非常刻苦。
12.正确;错误;正确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做到表意正确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要整体感知再结合选项判断。
(4)开放性试题,能联系短文内容,问题符合要求即可。
(5)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或是查阅资料,直到弄懂为止。
(6)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对文章语句或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段及文章内容。要求透过表面看实质,分析其出语句或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
(8)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5.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这句话前面提出条件,后面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属于条件关系,所以用“无论……都……”。
6.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千里迢迢”文中形容路途遥远。造句:为了生活,他千里迢迢来到南方打工。
7.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的。
8.依据短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如:怀素是怎样找到去掉芭蕉叶面上蜡纸的方法的?
9.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如:到书中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问老师,问家长等等。
10.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由第2自然段倒数第句可知答案:他再也不用为缺纸发愁了。
11.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怀素写字用了很多芭蕉叶,表明他练字非常刻苦。
1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主人公怀素为了练字可谓是绞尽脑汁。③正确
【答案】13.慎重;断定;假若;计谋
14.故作坦然轻松,以诱司马懿中计,这是紧张的笑。;见魏军远去,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侥幸的笑。
15.大敌当前,城中兵力太少,不是敌人的对手
16.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性格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1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谨慎:细心慎重。近义词是慎重。料定:预料断定。近义词是断定。 倘若: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近义词是假若。计策:计谋;策略。近义词是计谋。
14.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诸葛亮第一次“笑”,是故作轻松,麻痹司马懿中计,这是紧张的笑。第二次“笑”,是见魏军远去,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侥幸的笑。
15.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当时兵力少,无大将,力量悬殊,时间紧,魏兵杀来,难以撤退。
16.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导致“空城计”成功的因素一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多疑、用兵谨慎的特点十分了解。二是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在司马懿大兵压城,敌我众寡悬殊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充分利用司马懿多疑,用兵谨慎的特点,想出了空城计,大胆弄险。
【答案】17.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18.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三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孙膑用减灶之法迷感庞涓,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诱其至马陵埋伏之地,使其被齐军所灭。
19.庞涓争强好胜,好大喜功,生性多疑,自以为是导致失败。从庞涓的行为和语言中体会到的。
20.示例:指导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对于“课标”推荐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17.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句中“欲擒故纵”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句中“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18.由第2段可知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三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孙膑用减灶之法迷感庞涓,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诱其至马陵埋伏之地,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己知道厄运难逃,于是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19.由第2段可知庞涓争强好胜,好大喜功,生性多疑,自以为是导致失败。从庞涓的行为和语言中体会到的。“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便亲率精锐的士兵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士兵点火把照路。
20.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回忆作品内容,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如:指导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答案】21.B
22.农历十二月。因为冬天蛇都冬眠了。
2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假话不攻自破。
24.识面广、思维敏捷
【考点】语段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1.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 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为: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就不会有蛇咬人的事。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腊月是几月农历十二月 。冬天蛇跟许多动物一样,都冬眠了,所以没有蛇咬人的事。
故答案为: 农历十二月。因为冬天蛇都冬眠了。
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口吃者答得很精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假话不攻自破。
故答案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假话不攻自破。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口吃者答道:‘如果五月没雪,腊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可知,口吃者思维敏捷,懂得的知识很丰富。
故答案为: 识面广、思维敏捷
【答案】25.茂盛;恩赐;贤明
26.第一件事是晏婴向齐景公解读金壶中的“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意思;第二件事是晏婴教导齐景公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应身在福中不知福。
27.不要过分压榨百姓;不要重用无德无才的人
28.B
29.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肤浅行为,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5.本题考查了写反义词的能力。反义词就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表现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首先要弄清楚原词的意思,再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稀疏 ”间隔远;不稠密。反义就是稠密。文中“ 茂盛 ”的意思是稠密。故反义词是“茂盛”。“ 乞求 ”请求别人给予。反义就是不给予。文中“ 恩赐 ”的意思是不给予。故反义词是“ 恩赐 ”。“ 昏庸 ”糊涂而愚蠢。反义就是很清醒,不愚蠢。文中“ 贤明 ”的意思是很清醒,不愚蠢。故反义词是“ 贤明 ”。
故答案为:茂盛;恩赐;贤明。
26.本题考查主要内容的概括。按照“谁+干什么?”来概括。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 晏婴向齐景公解读金壶中的“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意思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 晏婴教导齐景公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应身在福中不知福。
故答案为: 第一件事是晏婴向齐景公解读金壶中的“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意思;第二件事是晏婴教导齐景公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应身在福中不知福。
2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晏婴的语言中“ ‘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诚囯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不要过分压榨百姓;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
2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 纪囯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 ”可知A项正确;“从”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齐景公理解得很深刻。“可知,B项错误;从”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 “可知C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联系上文可知答案。 从 晏婴 的语言” 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 “中得知, 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肤浅行为,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
故答案为: 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肤浅行为,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不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
【答案】30.太阳;一个大火球;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31.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的石头;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2.曹冲是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考查修辞手法,要清楚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能根据句子识别修辞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写出对应的句子。(2)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相关内容,概括答案即可。(3)根据曹冲的主要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30.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理解每个修辞手法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题目要求写一个比喻句,示例: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用“到底”写句话,“到底”多用于疑问句,示例: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31.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 题目要求找曹冲称象的过程,相关句子“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所以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第二步: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第四步: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2.考查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与人物的主要事例有关,本题可以通过曹冲称象这一事例中谈人物形象,如曹冲是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33.本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毕生心血编写《史记》的故事。
34.司马迁;52万多字;13年;全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5.读书游历,积累资料;研读文献,整理资料;飞来横祸,不忘父命;发愤写作,完成巨著
36.司马迁用自己的一生写《史记》:早年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泛积累资料;父亲死后,牢记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飞来横祸之时,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历时13年,坚持不懈,终成巨著。
37.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
【考点】记叙文
【解析】【点评】(1)用标题扩展或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即可。(2)结合文章即所给资料,寻找答案点,概括答案即可。(3)读懂每段的意思,然后概括恰当的小标题即可。(4)读懂句子意思,结合司马迁的经历以及著书经历来谈。(5)体会司马迁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33.本题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题目要求用标题扩展或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前两段写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编写史书的使命;三四段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著作。所以文章内容概括为:本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毕生心血编写《史记》的故事。
34.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结合全文个所给材料,整理相关信息即可。文章相关句子“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所以《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字数是:52万多字;耗时:13年。“《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主要内容:全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兴亡的三十世家,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人物的七十列传,记录年度大事的十表,以及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八书。“《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5.本题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分段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段意即可。第一段,主要写司马迁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概括为:读书游历,积累资料;第二段写司马迁受命整理、编写资料,概括为:研读文献,整理资料;第三段写司马迁飞来横祸,但忍辱负重,概括为:飞来横祸,不忘父命;第四段写完成著作,概括为:发愤写作,完成巨著。
36.本题考查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要结合司马迁的经历以及编写著作的过程来作答,示例:司马迁用自己的一生写《史记》:早年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泛积累资料;父亲死后,牢记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飞来横祸之时,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历时13年,坚持不懈,终成巨著。
37.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发愤”指的是下决心;立志;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围绕这个词,可以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百折不挠的司马迁;坚持不懈的司马迁。对联讲究工整,要上下句对仗,“百折不挠”可以对“忍辱负重”;“以血泪著就史书”对应“用生命写成巨著”,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