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灯光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灯光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21:3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8*灯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B.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C.“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2.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 )的时候,班长一把推开了战士,保全了大家。
A.天翻地覆 B.排山倒海
C.千钧一发 D.惊天动地
3.“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下面几个词语与“千钧一发”意思不相近的是(  )。
A.迫在眉睫 B.安然无恙
C.九死一生 D.危在旦夕
4.关于课文中对“灯光”“火光”的描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和对自己战时生活的怀念。
B.文章对书上插图中灯光的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C.文章写战场上的火光——郝副营长点燃书本产生的那一簇微弱的火光,旨在歌颂郝副营长舍身为部队照亮道路的伟大壮举。
D.文章最后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数不清的烈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5.下面关于课文写作方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回忆往事。
B.开头和结尾不相互照应,显得结构紧凑。
C.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展现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二、填空题
6.将句中画横线部分换成相应词语填入括号里,并体会换词后的句子比原句好在哪里。
1、后来才知道,在这如同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极其危险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 )
2、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炸药包声音非常巨大和响亮,天地都被震动一般的爆炸声。( )
3、灯下,一个孩子在集中全部注意力地读书。( )
7.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 ) 暴露—( )
前进—( ) 漆黑—( )
璀璨—( ) 茂密—( )
三、语言表达
8.语言表达
在天安门璀璨的花灯下,“我”想对“我”的战友说些什么?
9.实践平台。
每到周末,小军除了写作业就是上各种补习班。课余时间,小军也想看看电视,可妈妈不同意,小军又不敢对妈妈说。如果你是小军,能说服妈妈,让妈妈同意你看电视吗?请你把说服妈妈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 卡门,成为冯 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 A )的待遇,有( B )的生活和( C )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线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0.将下列三个词分别填到文中A、B、C三处。
①优越 ②富裕 ③优厚
A: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11.运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在______ 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_______驶向上海。一 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______ 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_______ 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12.细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从美国回到中国北京。 ( )
(2)钱学森在美留学期间,师从冯 卡门教授,成为他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 )
(3)文中加点的词语“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是指钱学森想早日回到祖国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侧面反映了钱学森的杰出才能和重要作用。 ( )
(5)尽管遇到很多困难,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
课外美文欣赏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嚎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美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13.找出文中的一对近义词(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段中董存瑞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课文中后续部队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他们都用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15.用“______”画出描写神态的词语,用“ ”画出描写语言的句子。
16.这些对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董存瑞( )的革命信念。
A.视死如归 B.贪生怕死 C.死里逃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
A从题干句子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结构的基础应用,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首先要区分好语言结构的几种形式:提示语+内容、内容+提示语、省略提示语、内容+提示语+内容的形式,每种形式在“说”后的标点都会不同。
题干中“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老看这个问属于提示语承前,所以问字后要用冒号双引号。应改为:“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2.C
【详解】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排山倒海:意思是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千钧一发:原义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符合原文的语境万分紧急的状况。
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3.B
【详解】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九死一生: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4.A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学生平时注意养成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灯光》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来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先写在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前夕,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写战斗打响以后,为了帮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书,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最后写这场围歼战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而那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献身的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故本题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文章对书上插图中灯光的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文章写战场上的火光——郝副营长点燃书本产生的那一簇微弱的火光,旨在歌颂郝副营长舍身为部队照亮道路的伟大壮举;文章最后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数不清的烈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由此可知本题A项理解不正确,文章开头对灯光的描写并不是“自己战时生活的怀念”。
故选:A。
5.B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掌握。《灯光》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展现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选项B错误。
故答案为B。
6. 1、千钧一发 2、震天动地 3、聚精会神
【详解】

7. 寒冷 隐藏 后退 明亮 灰暗 稀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掌握。反义词是指两个意思相反的词。
温暖意思是天气温暖;使感到温暖;温存。它的反义词是寒冷。
暴露的意思是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显露;揭露。暴露,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含义,既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它的反义词是隐藏。
前进指上前;向前行进。它的反义词是后退。
漆黑指极暗无亮光、颜色极黑或者形容受打击,心情低落。它的反义词是明亮。
璀璨意思是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非常绚丽。也用于人或事物。它的反义词是灰暗。
茂密意思是指植物生长得茂盛而繁密。它的反义词是稀疏。
8.站在天安门璀璨的华灯下,“我”想对“我”的战友说:“看吧,看吧,您的愿望已经实现了,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孩子们可以在这样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了!”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文中的内容,将自己想对战友的话表达出来即可。
《灯光》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课文以“灯光”为题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和愿望,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无论过去多少时间,我们也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
此时,在天安门璀璨的花灯下,“我”想对“我”的战友说:“你看,现在的孩子已经过上幸福的生活。”
9.妈妈,老师说要我们学习要劳逸结合,不能读死书,而且电视中有许多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学习到的东西,新闻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广告不会买错东西、电视剧可以了解生活、动画片可以净化心灵,更有利于 提高学习效率。您说,这么有利让我看吧!
【详解】
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称呼、劝说的内容得体、语气委婉(你说呢、你觉得呢、好吗、行吗等)。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话时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10. 优厚 富裕
优越
11. 广阔无垠 劈波斩浪 眺望 魂牵梦绕
12. × √ × √ √
1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词语的搭配。做题时,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通顺阅读。优越:优胜;优良。富裕:充裕丰富。优厚:优裕;待遇好。
11.阅读题填空解题思路:1.读问题,弄清考查要点,以便能带着问题看文章。这样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2.速浏览全文,掌握全貌,注意发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果时间紧,扫视一下首段和尾段,再把标题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想一想。3.读原文,捕捉相关信息词,掌握短文细节内容。解题方法:①直接解题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笞案。②归纳解题法。对于不能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的可在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的前题下进行概括、归纳得出正确答案③综合推理法。读者需统观全文,认真分析,综合推理及至计算,最后归纳出正确答案。
12.快速浏览全文,掌握全貌,注意发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从短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中: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可知钱学森是回到香港,而不是北京,故第(1)题错误。从短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可知钱学森想早日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而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故第(3)题错误。
13. 惊天动地 地动山摇
14. 炸药包无处放 暗堡阻挡了前进的道路 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15.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6.A
13.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带着问题去阅读,在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从文章找意思相近的词语。
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地动山摇:形容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也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14.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理解文章大致内容,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通过阅读第一段可知,董存瑞遇到的问题是炸药包无处可放,不把暗堡炸毁,后续部队就无法前行,所以董存瑞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道路。
15.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与理解,神态描写主要描写的是脸上的表情。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1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入手。“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是对董存瑞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