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4: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志》记载:“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地区)。”三国时期,是谁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A.曹操 B.袁绍 C.孙权 D.刘备
2.三国时,为开发我国西南地区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诸葛亮 D.孙权
3.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海南岛 B.西藏 C.新疆 D.台湾
4.陈寿所著《三国志》中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其中的“夷洲”就是现在的( )
A.海南 B.台湾 C.福建 D.广州
5.观察下图,为所示政权并立局面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小燕同学根据相关史实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7.下列人物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①曹操 ②刘备 ③诸葛亮 ④曹丕 ⑤袁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8.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大型电视剧,你知道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基础的是哪一次战役(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9.使用历史纪年法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处于( )
A.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 B.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
C.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 D.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
10.下图所示战争的影响是
A.孙刘联军胜利,统治范围向北方延伸 B.标志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
C.曹操败北,一蹶不振,北方再次分裂混战 D.奠定三分天下局面的基础
11.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下列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涿鹿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12.阅读表格,根据其内容可知( )
领土 户数 人口数 兵士
魏国 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 66万户 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国 益州 28万户 94万人 10.2万人
吴国 扬州、荆州、交州 52.3万户 230万人 23万人
A.三国中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 B.统一局面最终是由蜀国完成
C.吴国政权用心经营关中地区 D.统计数据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13.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C 禹建立夏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 官渡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A.A B.B C.C D.D
14.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操 B.司马炎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C.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D.曹魏政权国力日渐强大
15.吴大帝对辽东的经略,使当时东吴政权蒙受到一些损失,付出了代价,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时也曾蒙受损失一样,但是,它对于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表明吴大帝
A.赢得赤壁之战 B.开辟海上交通
C.改善民族关系 D.重视农业生产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
(2)材料一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形势?图中魏国的建立者是谁?
(4)台湾在三国时代称为什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哪一个?
(5)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材料二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单谈谈理由。
17.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有讲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材料三:(见图)
(1)材料一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指的是谁?诗歌赞扬了他哪一重大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当时西汉有什么积极作用?
(3)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材料三《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须字母与政权名称对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C项正确;由此可知,是孙权派卫温率领舰队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人,排除A项;曹丕建立北方的魏国,排除B项;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排除D项;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4.B
【详解】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以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战,巨鹿之战在秦朝末年, 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位于东南,蜀国位于西南,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北宋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北方领土为辽国所据,后来党项族在西北宁夏地区建立西夏,B项不符合题意;北宋灭亡后,赵构南逃建立南宋,北方是女真族建立的金,西北依旧为西夏所据,C项不符合题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帝国主义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即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②③④符合题意;曹操、袁绍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们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①⑤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据所学知识,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排除A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具体年号换算成世纪,百位数字加1;因此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三世纪;公元220年是公元3世纪。因此这一历史时期处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B项正确;ACD算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图中“赤壁、曹操军、孙权、刘备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战争为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项正确;“孙刘联军胜利,统治范围向北方延伸”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229年,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分天下局面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但仍然控制着北方黄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涿鹿之战发生在四五千年前,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通过对比表格中魏、蜀、吴三国的户数、人口数和士兵数量可知,魏国的户数、人口数、兵士最多,因此魏国实力最为强大,A项正确;西晋完成统一,而非蜀国完成,排除B项;吴国占据东南地区,关中地区属于曹魏政权,排除C项;统计数据对三国时期的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
依据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项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是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所以,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排除A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可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且是我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B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各方都十分重视发展经济,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是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C项正确;吴蜀联合对抗曹魏是军事上的策略,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司马炎夺权后灭掉了吴国,完成了统一,选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曹魏政权国力日渐强大会打破鼎立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根据“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时也曾蒙受损失一样”,夷洲是台湾,东吴位于中国东南部,东吴经略辽东地区,说明吴大帝开辟海上交通,可以到达台湾、辽东,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项。
16.(1)曹操和汉献帝。
(2)刘备。正确。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鼎立。建立者:魏国是曹丕;蜀国是刘备;吴国是孙权。
(4)夷洲。西晋。
(5)历史的进步。这三个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实现统一 ,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这是大混战时期的暂时稳定阶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 ,是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一 个重要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详解】
(1)依据材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结合所学可知,曹操挟天子汉献帝,以此统治诸侯。因此,“操” 指的是曹操,“天子” 指的是汉献帝。
(2)根据材料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结合所学可知,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向他分析了天下形势,阐述了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
(3)根据材料二可知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魏国是曹丕所建,其疆土在北方,定都洛阳;蜀汉是刘备所建,其疆土在西南,定都成都;东吴是孙权所建,其疆土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定都建业。
(4)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称为夷洲;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建国号为晋,西晋代魏后,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5) 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一个重要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这三个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这是大混战时期的暂时稳定阶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17.(1)“秦王”指的是秦始皇赢政;功绩:统一全国。(或回答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回答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答在政治上实现一统答到意思都可给分)
(3)A魏;B蜀;C吴。
(1)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可知,秦王指的秦始皇赢政;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诗句可知,秦的统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可知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
依据所学可知,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因此,图中A是位于北方的魏,B是位于西南的蜀,C是位于南方的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