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时间:30分 分值: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抱厦(xià) 翘起(qiào) 额枋(fānɡ) 言简意赅(ɡāi)
B.屋脊(jī) 帷幕(wéi) 殷代(yīn) 砖石墁地(màn)
C.接榫(shǔn) 点缀(zhuì) 戗兽(qiànɡ) 凤毛麟角(jiǎo)
D.哺育(bǔ) 门槛(kǎn) 穹宇(qiónɡ) 如翚斯飞(huī)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最重要、最直观的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是被联合国称之为“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光辉_____,中国古代建筑的__________作品,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的徽派古村落、古民居。
②精致的水晶_______可以让你成为众人的焦点,将你______得美丽、高贵、有品位。
③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________。
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________。
A.①典范 典型 ②装饰 妆饰 ③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B.①典型 典范 ②妆饰 装饰 ③鬼斧神工 巧夺天工
C.①典型 典范 ②装饰 妆饰 ③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D.①典范 典型 ②妆饰 装饰 ③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脱离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B.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会有志得意满、一帆风顺的顺境,也会有遇到挫折、一言难尽的逆境。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显不足,妙语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是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
B.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C.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D.我们中国的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二、 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一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建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则这系统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所惭愧的。
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任何建筑皆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的;其实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反映着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所以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
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兵火例外——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
因为中国现代生活种种与旧日积渐不同,所以旧制建筑的各种分配,随着便渐不适用。尤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忽然改革,迥然与先前不同,一方面许多建筑物完全失掉原来功用,——如宫殿、庙宇、官衙、城楼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新组织而产生许多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工厂、图书馆、商场等等;——在适用一条下,现在既完全地换了新问题,旧的答案之不能适应,自是理之当然。
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 “斗拱” “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直至最近代科学猛进,坚固标准骤然提高之后,木造建筑之不永久性,才令人感到不满意。但是近代新发明的科学材料,如钢架及钢骨水泥,作木石的更经济更永久的替代;其所应用的结构原则,却正与我们历来木造结构所本的原则符合。所以即使木料本身有遗憾,因木料所产生的中国结构制度的价值则仍然存在,且这制度的设施,将继续应用在新材料上,效劳于我国将来的新建筑。
古埃及的陵殿、希腊的神庙、文艺复兴中的宫苑皆是建筑中的至宝,虽然其原始作用已全失去。虽然建筑的美术价值不会因原始作用失去而低减,但是这建筑的“美”却不能脱离适当的、有机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中国建筑的美就是合于这原则,其轮廓的和谐、权衡的俊秀伟丽,大部分是有机、有用的结构所直接产生的结果。
并非因其有色彩或因其形式特殊,我们推崇中国建筑;而是因产生这特殊式样的内部是智慧的组织、诚实的努力。
(摘编自 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
材料二:
我国建筑中之斗拱系统,本身是一种装饰,是一种宫廷建筑所特有的东西。从结构的本原看,它本不真正是建筑结构中有机的一部分。换言之,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系统仍可以存在,出檐的深度亦可存在。唐宋以来,斗拱在中国架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有机的装饰。独乐寺观音阁的上层结构是最“有机”的,我们仍然看不出“重昂”所代表的意义,及若干水平走向的斗拱的价值。至于广济寺的三大士殿,虽然部材仍然很大,但其斗拱在结构上的作用以其梁材的高度来比较,仍然是有限的。
故从某种观念看,斗拱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演变,从未到达真正“成熟”的时期。系统化发生在唐代,格式化发生在宋代,结构与造型均恰到好处的时代从不曾有过。若我们从形式上看,则可看出一个演变的方向,可能是尚算合理的。因为它始于装饰,终于装饰,明清只是发挥它装饰的作用而已。
(摘编自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木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及简陋的构造法致其不永久是人们对它不满的主要原因。
B.建筑是反映时代的,我们探究建筑的适用性,不能脱离建筑建造时的时代与环境。
C.只有运用智慧,遵循材料结构原则去建造,才可能让建筑坚固而长久地留存下去。
D.汉宝德指出斗拱的结构与造型不曾同时得到很好地发展,认为它并未真正成熟过。
7.下列对材料中论据与论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建筑的石料与木料对比,来强调石料不如木料耐用,它比木料更容易损毁。
B.材料一列述多种权衡关系,意在更好地突出美的精神主要蕴于权衡之中这一文章主旨。
C.材料一以古埃及的陵殿等为例,是为了佐证建筑美不会因建筑实用价值的失去而消减。
D.材料二主要以唐宋建筑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最终是为了阐述明清建筑有关话题。
8.下列四个句子是对材料一第四段省略号所省略内容的补充,其中补充错误的一句是( )
A.“能自然地发挥建筑所使用材料的本质特性”
B.“只雕饰于必需的结构部分,以求更美的轮廓与色彩”
C.“努力结构出更多的装饰物来增加建筑的华丽”
D.“不滥用曲线或色彩等来寻求建筑之美的提升”
9.汉宝德与林徽因对于中国木造建筑中“斗拱”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一除开篇与结尾外主体部分的行文脉络,并分析文章在行文应紧扣全文中心这一方面有无问题。
三、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雷抒雁
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乡村喂养着城市。衣衫槛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农村依然清静而贫苦,荧丽却落后。他们远在都市的子女,西装革履、粉面彩裙,记忆里只是星星点点的乡情,和偶尔由芭蕉暮雨生发出的淡淡乡愁。却很少有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充满想象和幽默的乡村版文学,也只在口头上流传,随风起落;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乡村版歌谣,偶尔为都市人采集,一唱竞成明星。
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 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位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的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要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11.结合全文来看,“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一句有何作用
12.结合全文,说说“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一句中“民族的记忆”的含义。
13.作者说“乡村喂养着城市”具体表现为什么 请分点概括。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D
6.A
7.D
8.C
9.态度是相反的。汉宝德认为斗拱只是在木造建筑中起装饰作用;而林徽因认为斗拱是建筑结构的有机组成,对建筑的坚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10.第一问:文章主体部分先从适用、坚固、美三个角度较深入地阐述了建筑的特点。接着据此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国建筑作了较深入的阐述。第二问:文章以“结构(价值)”为阐述的中心,但在阐述建筑的适用性时,未扣“结构”,论证略显旁逸。
11.比喻,表明过去乡村拥有蓝天的清新、小桥流水的诗意和炊烟、刈麦以及种种辛劳悲苦的丰富,这一形象而别具蕴涵的表达,启示我们应守护这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家园。
12.民族的记忆指具有诗意情境的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历史事件之中包含的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13.①生活在乡村的父母竭尽全力供养孩子上学,使他们成为城市人。②乡村以善意、温情接纳那些遭遇坎坷不幸的城里人,并为其疗伤。③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乡村版歌谣让城里人一唱成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