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苏联“多元化”改革呼之欲出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C.苏联改革完全模仿中国农村改革 D.农业集体化造成生产积极性低下
2.下图漫画名为《厨房辩论》。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的开幕式上,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之间展开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辩论, 因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故称“厨房辩论”。 该漫画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苏联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实力削弱
C.美苏经济军事实力相当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其中“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
C.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D.不愿进行改革
4.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议会制、多党制 B.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批判个人崇拜的现象 D.利用经济杠杆管理工业
5.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在这一过程中,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C.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D.1991年“八·一九”政变
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改变国民经济衰退的趋势,继续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首先对经济进行改革,但难以奏效。导致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政治体制制约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B.戈尔巴乔夫不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
C.苏联丧失了全部的国际农产品市场
D.苏联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引发经济全面衰退
7.下表是部分年份苏联中央和地方管理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改革
年份 中央管理的企业 地方管理的企业
1950 67 33
1955 53 47
1956 45 55
1960 6 94
A.大力发展重工业 B.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C.取得显著的效果 D.赋予地方政府较多的自主权
8.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的行为是苏联领导人当时始料未及的,它加速了苏共的解体。此后,波罗的海地区的独立浪潮继续发展。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的根源是
A.欧盟积极东扩 B.西方和平演变 C.苏联社会动荡 D.民族分离主义
9.下面是1971~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投资结构表。材料说明,此时
国民经济部门 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比重(%)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工业 50.5 49.5 50.8
农业 28.7 28.2 26.4
交通运输和邮电 15.5 16.8 17.6
建筑业 5.3 5.5 5.2
商业.物资技术供应 0 0 0
A.苏联社会经济出现重大困难 B.政府重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政府经济改革活力日益减退 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10.1955年3月,苏共《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规定,给集体农庄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集体农庄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项规定( )
A.实现了农产品足量供应 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质量
C.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11.有学者认为,苏联传统结构与社会主义之间,社会结构与特权阶层之间,国家结构与民族之间,国际结构与“和平演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忽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忽略阶层利益,忽视制度与民族关系,忽视内外关系。这种不对称、不平衡是苏联改革中最不稳定的基因。该学者意在强调
A.结构化矛盾导致苏联改革不稳定 B.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改革失败
C.改革者主观意志是改革失败根源 D.正确协调国内外关系的重要性
12.赫鲁晓夫上任后,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划的自主权,并以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定计划。由此说明,赫鲁晓夫
A.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B.使苏联彻底摆脱困境
C.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 D.进行了农业管理改革
13.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苏共纲领》指出:“在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的正确结合,是争取共产主义的斗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据此可知,该纲领
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强调了企业的独立自主地位 D.阐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4.有学者指出,尽管它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压制社会和人性的本质,它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该学者指出了苏联解体的( )
A.政策性因素 B.国际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制度性因素
15.1988年,西德赴东德的访问人次从1970年的125万增长到555万;东德赴西德的访问人次从105万增长到674万;东西德间电话通话次数从70万增长到4000万;东西德之间贸易额从46亿西德马克增长到141亿西德马克。这体现了
A.区域集团化推动两德交流频繁 B.欧洲的联合促进两德经济发展
C.苏联实力的下降推动两德统一 D.东西德联系加强推动统一进程
16.苏联某一时期的改革,把科学技术进步看作苏共“整个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工业管理机构,建立拥有科学研究机构的联合公司。这一改革措施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提高了苏联科技水平
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改善了国民经济比例
17.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18.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20世纪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主要表明苏联( )
A.经济改革成就显著 B.军事实力超过美国
C.原经济模式还没有改变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受阻
19.苏联某位领导人在调整政策、稳定形势的同时,还在收回地方权力、复归中央部门管理体系后,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该领导人
A.实施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 B.推动本国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C.曾经用间接的方式推动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D.过度强调发展军事工业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20.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二十二大”决议和苏共新纲领提出了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改革思想。据此可知,苏共二十二大的决策
A.使市场经济重新活跃 B.试图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C.是新经济政策的翻版 D.加速了国家工业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从理论上讲,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联系在一起。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毛泽东在改变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以后,却坚持把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主要任务。从1957年冬到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正是为了替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加强物质基础。这样,在1957~1958年,在毛泽东的理论中,发生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一致的情况。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力倡导种植,在国家不再为粮食的严重不足所困扰时,赫鲁晓夫日益把发展农业的措施变为自己的主观想象,提出通过和平经济竞赛,在肉类生产和牛奶产量等方面赶超美国的任务。且在其执政时期,国家在农业机器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如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就多达20多万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机器总数的1/3。在政策的鼓励下,仅1954年上半年就有4万人去西伯利亚垦荒区。这种做法到了许多从事农业具体工作的人以及科学家的怀疑和反对。
——摘编自李明海、吴玉霞《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确立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是玉米最初的传入地之一。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限的沿海平原地带早已被开垦殆尽,人们在生存压力下不断涌向山区。山区自然条件复杂,人们在通过梯田等形式争取更多土地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地无闲隙的土地利用特征,为玉米进入增加了竞争难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在福建本土虽没有成为优势作物,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江西境内以闽粤为主的移民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种植的玉米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进程,并通过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将玉米从江西传入湖广、贵州等地。
——摘编自韩茂莉《玉米种子如何传遍全中国》
材料二 1953年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大规模种植玉米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捷径。自1954年至1962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一无所获。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下,“玉米运动”逐渐低落下去。
——摘编自孔凡方《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从海路传入中国后主要的传播路径,并分析玉米没有在福建成为优势作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掀起的“玉米运动”的特点,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23.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作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材料三 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1)根据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瓶颈的原因。
(3)材料三中赫鲁晓夫这番话说明了什么现象?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B
6.A
7.D
8.D
9.C
10.D
11.A
12.D
13.A
14.C
15.D
16.B
17.A
18.C
19.D
20.B
21.(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共性: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过指导思想脱离现实、主观随意;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2.(1)路径:最初传入福建,然后传到江西,再从江西传到湖广、贵州等地。
原因:福建耕地资源有限,且开发较早;传统作物经营方式成熟,玉米缺乏竞争优势;跨区域人口流动和长途贩运的发展,人口压力相对较小。(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举全国之力,自上而下;与畜牧业联系密切;投入巨大、收效甚微;阻力大;不具有可持续性。评价:提高了苏联的粮食生产水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答出一点即可)不顾主客观条件,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巨大浪费;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动摇了赫鲁晓夫的政治威信。(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3.(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2)措施: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
(3)现象:当时苏联食品短缺。
认识:①正确:赫鲁晓夫指出苏联现行经济模式弊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认为应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日常生活品的需求。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局限:忽视市场经济的作用,未能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现行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