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8 10: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热运动
B.固体分子紧密排列,分子间没有间隙
C.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力的作用
D.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以下自然现象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
A.柳枝摇曳 B.波光粼粼 C.金桂飘香 D.大雪纷飞
3.古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诗词中不能体现“分子不停地做热运动”的是(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雪花飞舞 B.美酒飘香 C.蜡烛“流泪” D.尘土飞扬
5.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花园里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D.“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
6.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7.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扫地的时候看到尘土到处飞扬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花气袭人知骤暧 D.炒菜时闻到了菜的香味
8.下列有关的现象与对应的解释合理的是(  )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面包轻轻一捏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D.两个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压紧后能挂较重的物体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9.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体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风起兮云飞扬 B.柳絮飞时花满城
C.满架蔷薇一院香 D.秋雨梧桐叶落时
10.用素描炭笔在纸上连续、均匀的画一笔,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笔迹变得浓淡而间断,此现象说明(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物质的连续体
B.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C.固体由微粒组成,液体连成一片,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D.固体和液体均连成一片,气体是由微粒组成的
二、填空题
11.在室内煮咖啡,很快能闻到香味,煮沸后香味更浓,说明______越高,分子______越激烈。
12.如图所示,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填“引力”或“斥力”)。玻璃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_______。
13.“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是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诗句,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程度与______有关;雨后天晴,荷叶上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一般情况下,固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______。
14.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一种______现象;用开水泡茶,茶香更浓,说明这种现象的剧烈程度与______有关。
15.为防止疫情反弹,进入学校大门必须进行测量体温。目前使用的一种测温枪可以快速对进出人员进行非接触式体温测量,它是通过接受人体表面辐射出来的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进行工作,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km/s,刚进入教室会闻到消毒酒精的味道,这是因为:________,25毫升的水和75毫升的酒精配制酒精消毒液时发现消毒液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是因为________。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面摘自百度·百科的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雾霾天气——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细颗粒物.PM2.5表示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μm的细颗粒物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细颗粒物的形成,人为的因素是各种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来源包括发电、冶金、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中排放的烟尘以及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细颗粒物粒径小,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可以长时间、大范围的漫游、悬浮,吸入人体会对呼吸系统、心肺甚至大脑造成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立方米PM2.5小于10μg(1μg=10-6g)为安全值.
(1)PM2.5在大气中的漫游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无规则运.
(2)2013年5月13日,银川市出现雾霾天气,空气监测PM2.5为107μg/m3,即相当于100m3空气中细颗粒物的质量为________g,市区笼罩在浮尘中,给出行的市民带来不便.
(3)请你结合生活体验,提出两条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_________.
17.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1)如图甲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小区,公共场所的“出入码”,用于扫码的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______的条件;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的(选填“放大”或“缩小”);若将光屏移至刻度线25cm处,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在蜡烛前面放置度数合适的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光屏上也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3)专家介绍,75%酒精溶液能很好消杀新冠病毒。小明打开容器就能闻到酒味,这一现象说明______;
(4)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是4℃;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当它的读数是50℃时,这杯热水的真实温度是______。
18.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类曾做过许多猜想,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1)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内部是由带正电的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组成的,这两种粒子统称______;
(2)真理的得出经历了前辈的艰辛探索,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这两个观点是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3)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______模型,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______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初二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理模型有______(举一例)。
19.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防病毒口罩一时间成热门话题,市面上的口罩种类很多,在这些口罩中,医用外科口罩以及N95级口罩可以起到良好的防病毒的作用。那么其防病毒的原理是什么呢?
这两种口罩的核心过滤层均由一层熔喷非织造布构成,该熔喷非织造布是一种以聚丙烯为材料,由许多纵横交错的纤维以随机方向层叠而成的膜,纤维直径范围在0.5-10μm,相比较病毒的大小,熔喷非织造布的纤维间空隙依旧很大。虽然新型冠状病毒尺寸很小,在100nm左右,但是病毒无法独立存在,其传播途径主要分泌物和打喷嚏时的飞沫,而飞沫的大小在5μm左右。熔喷非织造布可通过多种过机制实现对飞沫等的过滤,纤维空隙可起到“筛”的作用,但这只是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
根据飞沫颗粒的大小和气流速度,纤维可通过多种机制捕捉含病毒飞沫:
惯性碰撞——存在较大的惯性的大颗粒飞沫遇到过滤纤维时,由于其惯性而无法改变方向,因此会撞击纤维并附着在纤维上。
拦截——当飞沫颗粒沿着气流运动,碰巧与纤维表面接触时,容易跟随气流移动的中等尺寸颗粒与过滤纤维接触,被纤维拦截。
“扩散”——飞沫颗粒尺寸极小时,受空气中一些随机颗运动的控制,运动方向会脱离气流方向,碰到纤维时被吸附
静电吸引——当纤纤维上存在静电荷时,纤维上的静电荷会对飞沫颗粒产生静电粘附。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很大影响,为了保护自己与他人,出门必须要戴上口罩。当你上口罩之后与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______变小(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新型冠状病毒尺寸小,在100nm左右,约等于______m;
(3)有关口罩纤维捕捉含病毒飞沫的机制,下列法正确的是( )。
A.“存在较大的惯性的大颗粒”说明质量大的颗粒受到的惯性作用大
B.“容易随气流移动的中等尺寸颗粒”气流速度越快,气体压强越大,所以颗粒易与气流一起移动
C.“……飞沫颗粒尺寸极小时,受空气中一些随机颗粒运动的控制,运动方向就会脱离气流方向……”,这句语中的“空气中一些随机颗粒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D.“当纤维上存在静电荷时,纤维上的静电荷对颗粒会产生静电粘附”,说明带电体有吸轻小物体的性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分子间排列十分紧密,但分子间仍然存在空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弱,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A.柳枝摇曳,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金桂飘香,是香味扩散现象,属于分子热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大雪纷飞,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
ABC.这三句诗词中的闻到花草香、暗香、花香,是香气分子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做规则的运动,故ABC不符合题意;
D.这句诗词的含义是蝉身居高位,自然声音就传得很远,与声音的传播有关,与分子无规则运动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ACD.雪花飞舞、蜡烛“流泪”、尘土飞扬都是宏观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是分子运动,故ACD不符合题意;
B.美酒飘香是香气分子的扩散现象,表明大量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详解】
A.在花园里闻到花香,是花香的分子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故A正确;
B.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B错误;
C.分子体积非常小,一般几纳米到零点几纳米之间,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粉状石块并非分子,故C错误;
D.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破损后再拼在一起后,连接位置间隙较大,玻璃分子间的间隔不能达到小于分子直径的10倍的程度,分子间几乎没有了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6.D
【详解】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很小的水珠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故B错误;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既有斥力,也有引力,故C错误;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才会聚集成一个大水珠,故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7.A
【详解】
A.尘土飞扬是由于尘埃小颗粒在空气中运动形成的,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故A符合题意;
BCD.人们闻到的酒香、花气、菜香味分别是酒精分子、花香分子和油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够证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
A.“破镜难圆”是分子间距离太大,没有分子间作用力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面包轻轻一捏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小孔,并不是间隙,故B不符合题意;
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C不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压紧后能挂较重的物体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详解】
A.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和花看得见,故不是分子,故不能体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满架蔷薇一院香,是香味分子在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秋雨梧桐叶落时,雨、梧桐叶都是看的见的物体,不是分子,故不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到固态炭笔的笔迹在固态纸上变得浓淡而间断,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且微粒间有空隙,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 温度 热运动
【详解】
[1][2]煮咖啡时闻到香味是因为发生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造成的,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越激烈,扩散越快,因此煮沸后的咖啡温度更高,香味更浓。
12. 变大 引力 热运动
【详解】
[1][2]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当向上拉玻璃板时,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所以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
[3]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热运动,玻璃分子也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13. 温度 相互作用的引力 斥力
【详解】
[1]春晴天暖,空气温度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加快,分子的扩散加快,从而使人可以闻到浓浓的花香。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后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将两滴水珠合成了一滴。
[3]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14. 扩散 温度
【详解】
[1]泡茶时能闻到茶香,是茶叶的香味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这是扩散现象。
[2]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扩散加快,所以茶香更浓,所以扩散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15. 红外线 3×105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之间有空隙
【详解】
[1]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测温枪是通过接受人体表面辐射出来的红外线工作的。
[2]红外线属于光线中的不可见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m/s,即3×105km/s。
[3]刚进入教室会闻到消毒酒精的味道,这是酒精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25毫升的水和75毫升的酒精配制酒精消毒液时发现消毒液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混合后的液体总体积会缩小。
16. 不是 1000g ①提高燃料的利用率;②大量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详解】
(1)[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以,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
(2)[2] 由知道,100m3 的空气中PM2.5的颗粒物的质量是:
m=ρV=107 μg/m3 ×100m3 =109 μg=1000g;
(3)[3]根据题干中雾霾天气的形成知道,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是:①提高燃料的利用率;②大量植树造林等等.
17. 大于二倍焦距 放大 远视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0℃
【详解】
(1)[1]用于扫码的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大于二倍焦距。
(2)[2]如图乙所示,物距小于像距,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是放大的像。
[3]将光屏移至刻度线25cm处,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在蜡烛前面放置度数合适的透镜,光屏上也能再次成清晰的像,说明这个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为远视眼镜。
(3)[4]小明打开容器就能闻到酒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5]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是4℃;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说明这支温度计92格表示100℃,当它的读数是50℃时,从4℃上升了46格,46格表示温度为50℃,故这杯热水的真实温度是50℃。
18. 质子 中子 核子 错误 枣糕 核式 光线
【详解】
(1)[1][2][3]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这两种粒子统称为核子。
(2)[4]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非“嵌着葡萄干的面包”或“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即后面两个观点是错误的。
(3)[5][6]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枣糕模型,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物理模型。
[7]初二阶段,如研究光现象时,用“光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里的光线是物理模型。
19. 响度 10-7m D
【详解】
(1)[1]当你上口罩之后与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响度变小。
(2)[2]1nm=10-9m,100nm=10-7m。
(3)[3]
A.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能说惯性作用大,故A错误;
B.气流速度越快,气体压强越小,故B错误;
C.空气中一些随机颗粒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C错误;
D.“当纤维上存在静电荷时,纤维上的静电荷对颗粒会产生静电粘附”,说明带电体有吸轻小物体的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