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4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2.歌曲(云在飞)唱道∶“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轮回。下列关于“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的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形成雪花飘落大地
3.为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需要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4.将少量干冰放入适量的热水中,会看到杯口产生大量“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气态的水
B.“白气”是干冰升华后形成的气态物质
C.干冰升华过程中放热
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5.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观察到的现象,其对应的解释合理的是( )
A.甲图,通常情况下,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罐内
B.乙图,舞台上的缥缈的云雾是由于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丙图,气温骤降时,给橘子喷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橘子冻伤
D.丁图,夏天扇风扇,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扇降低了室内温度
6.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7.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一雪是升华形成的
B.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一一云是熔化形成的
C.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一一霜是凝固形成的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一露是液化形成的
8.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露似珍珠月似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9.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10.如图所示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中,由汽化吸热导致的是( )
A.游泳上岸风吹很冷 B.夏天吃冰棍解热
C.烧水时易被水蒸气烫伤 D.食物下面放干冰保鲜
11.下列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汽车夏天开冷气,冬天开暖气,夏天车窗玻璃外侧起雾,冬天内侧起雾
B.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雪糕,—会儿,小明发现包装袋上有—些小冰晶,这是凝固现象
C.加油站要求“熄火加油”,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升华
D.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 “白气”是水蒸气
12.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取出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D.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13.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雨的形成是一种汽化现象
B.夏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秋分:“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霜的形成不断向外界放热
D.大寒:“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水结冰的时候温度降低,不断从外界吸热
14.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
15.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是用于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装置,关于碘锤加热方式有A、B两种方案:A、将碘锤放在刚烧开的水中,B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选择________(选填“A”或“B”)方案较好。实验时在碘锤的上方凹槽内滴入少许冷水,其目的是________;同时也说明这个物态变化需要____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7.实施人工降雨时,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放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很快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______大量的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使空气的温度急剧______(选填“升高”或“下降”),高空处水蒸气就______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成为雨点落到地面上(以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1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很多谚语蕴含着物理知识,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其中,霜的形成是______现象,河水结冰是______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9.大自然中丰富的物态变化美丽了我们身边的世界,雾是______现象 ,霜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霜花,它是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霜花在窗的______(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三、综合题
21.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 霜是由________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
2. 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 和________ .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_______.
3. 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_____.
22.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2020年12月超强寒流来袭,我国很多地区迎来大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下列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__(可多选)
A.云层水气充足
B.云层下气温较高
C.云层中气温较低
D.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选填“低”或“高”)。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
24.阅读完短文后,请在表格中填写对应物态变化的名称。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物态变化,厨房就是一个物态变化的“魔术”间,一进入厨房,我们发现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拧动转钮点燃火开始加热锅里的水并盖上锅盖,几分钟后,我们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扑面而来;接着,我们来看看冰箱里有什么,我们看到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先用水洗净一些蔬菜,仔细 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些蔬菜上“长着”一些小冰粒。当我们把蔬菜拿出放在案板上,不一会儿那些小冰粒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些水珠还留在蔬菜叶上。这时我们再打开冰箱下层的冷冻柜,取出一支冰棍,我们发现冰棍的包装纸上粘着一些白色的粉末。
现象 物态变化
一股“白气”扑面而来 ( )
小冰粒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一些水珠还留在菜叶上 ( )
冰棍的包装纸上粘着一些白色的粉末物态变化 ( )
25.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如图所示.
(1)请说明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同属于哪种物态变化?________
(2)请仿照示例具体说明这两种“白气”的成因.
示例:冬天房间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由室内玻璃窗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二十四节气》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30日,批准中国申报的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是反应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节气的工具。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那节气在古代是如何确定的呢?据记载,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太阳直射在物体上,在物体后面形成的暗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经过长期的观测,中国古人不仅知道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时最短,而且还知道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太阳正当头,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太阳斜射,表影最长。于是,人们就以连续两次夏至日或冬至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一年的长度。例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之间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约有365天了。
随着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气可以根据“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进行记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___________来划分的。
(2)人们就以连续两次夏至日或冬至日正午时的_________来确定一年的长度。
(3)霜降是指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蒸气遇冷凝结变为霜,这种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受热均匀,使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目的是使碘的温度不高于其熔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云中的小水滴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造雪机在工作时,将液态的水以小水滴的形式喷出形成“白雾”,这些小水滴由液态的“白雾”变成固态“白雪”的过程叫凝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D
【详解】
A.“白气”是小水珠组成的,是液态的水,故A错误;
B.“白气”是干冰升华后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故C错误;
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
A.通常情况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罐内,故A不符合题意;
B.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气温骤降时,果农给橘子喷水,水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橘子的温度不会降得太低,能避免橘子被冻坏,故C符合题意;
D.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加快了身体上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从而使人体温度降低,感到凉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
A.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A正确;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
B.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形成的,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A.雨是水蒸气(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A不正确;
B.雪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B不正确;
C.露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不正确;
D.霜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A.雪是高空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
A.当人从水中出来时,身体表面有很多水,水蒸发吸热,降低人体温度,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故A正确;
B.夏天吃冰棍可以解热,冰棍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错误;
C.烧水时被水蒸气烫伤,水蒸气遇冷液化,液化放热,不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食物下面放干冰可以保鲜,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11.A
【详解】
A.汽车夏天开冷气,窗户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外侧;冬天开暖气,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侧。所以夏天车窗玻璃外侧起雾,冬天内侧起雾,故A正确;
B.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雪糕,—会儿,小明发现包装袋上有—些小冰晶,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故B错误;
C.加油站要求“熄火加油”,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 “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A。
12.C
【详解】
A.取出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因外包装温度较低,空气中热的水蒸气在其表面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化雪”是雪花即冰的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所以气温会下降,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冷玻璃时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因为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感觉冷,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
A.雨主要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正确;
D.水结冰的时候处于凝固过程中,有固定的凝固点,温度不变,不断向外界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
A.海水吸热,会汽化形成水蒸气,故A错误;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会凝固成小冰晶,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错误;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故D错误。
故选B。
15.D
【详解】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上产生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跑掉了,是蒸发现象,故B错误;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是蒸发现象,故C错误;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6. A 有利于碘蒸气的凝华 放出
【详解】
[1]由于碘的熔点是113.5℃,在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时,为了防止碘的熔化,应采用将碘锤放在热水中,因为水的沸点是100℃,且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达不到碘的熔点。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碘的温度能够达到熔点,会发生熔化现象,所以选择A方案较好。
[2][3]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实验时在碘锤的上方放少许冷水,其目的是有利于碘蒸气的凝华;同时也说明这个物态变化需要放出热量。
17. 升华 吸收 下降 凝华 熔化
【详解】
[1]干冰被投射入高空中,从固态干冰,变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叫升华。
[2][3]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温度迅速下降。
[4]高空中的水蒸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为小水珠。
[5]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空气熔化为小水珠,最后小水珠聚集变大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18. 凝华 凝固
【详解】
[1]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了固态,故是凝华现象。
[2]河水结冰是将水变为固态,故是凝固现象。
19. 液化 凝华
【详解】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结成的,是液化现象。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霜是凝华现象。
20. 液化 凝华 内表面
【详解】
[1]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2][3]窗子上的霜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窗子的内表面。
21. 水蒸气; 凝华; 空气湿润; 气温在0℃以下; 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 不能,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4)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详解】
(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设计实验要结合题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22. 凝华 放热 ACD 低
【详解】
(1)[1][2]由题意可知,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直接变成固态雪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凝华过程中水蒸气需要放热。
(2)[3]阅读材料可知,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而云层中气温较低是形成晶核的条件,故选ACD符合题意。
(3)[4]由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且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向路面撒盐可以让雪在低温下熔化以达到除雪的目的。
23. 水蒸气 凝华 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 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详解】
(1)[1][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3]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4]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不能对比验证,故不能验证猜想。
24. 液化 熔化 凝华
【详解】
[1]一股“白气”扑面而来,“白气”是从锅里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小冰粒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一些水珠还留在菜叶上,是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3]冰棍的包装纸上粘着一些白色的粉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25. 液化 详见解析 详见解析
【详解】
(1)[1]白气是液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2)[2]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3]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6. 太阳在横道上位置 表影长度 凝华
【详解】
(1)[1]依题意可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2)[2]有文章内容可知人们就以连续两次夏至日或冬至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一年的长度;
(3)[3]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