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光现象
一、单选题
1.2000多年前,《墨经》中就记载了如图所示的小孔成像实验,小孔成像是下列哪种光现象形成的(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2.如图所示,下列四句诗描述的光现象中,有一个图片的物理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千竿竹影乱登墙 B.对镜帖花黄
C.天在清溪底 D.掬水月在手
3.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选用透明薄玻璃板是为了方便虚像到实物的转换
B.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改变A蜡烛的位置研究多次成像情况
C.实验中,确定成像特点运用了比较法、观察法
D.当B蜡烛不能与A蜡烛重合时,纯属偶然可忽略
4.下列有关“影”的解释正确的是
A.皮影﹣﹣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倒影﹣﹣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摄影﹣﹣照相机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 D.树影﹣﹣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5.如图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选择硬纸板的时候,应尽量选择粗糙的
B.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C.如果将F纸板往后折,将不发生反射
D.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在纸板上将看不到反射光
6.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镜面朝上的小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当从侧面观察时,则( )
A.镜子看上去很亮,因为镜子发生漫反射 B.白纸看上去很暗,因为白纸发生漫反射
C.白纸看上去很亮,因为白纸发生镜面反射 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镜子发生镜面反射
7.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 )
A.340m/s B.340km/s C.3×108m/s D.3×108km/s
8.小明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B.像的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像的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9.小明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50c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A.25cm B.50cm C.75cm D.100cm
10.晴朗的天气,小刚到森林中去游玩,他看到地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他认为( )
A.圆斑是太阳的影子 B.圆斑是太阳的实像
C.圆斑是太阳的虚像 D.圆斑是树叶的影子
11.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小演员们双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影随形,这一创意来自于冰面倒影。从物理学来看,关于“如影随形”和“冰面倒影”的中“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
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
D.若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变大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看到天空中正在飞行的飞机是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B.太时光下彩色的泡泡是光的折射现象
C.牙科医生检查用放大镜
D.射击项目中涉及光学知识与日食月食的原理相同
14.下语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与光的反射无关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楼台倒影”的形成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酒看到月亮的形成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D.“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水月在手”
15.平静的湖面上方有一只白鹤正在振翅向上飞翔,这一过程中,白鹤在水中的像是( )
A.虚像且大小不变 B.虚像且逐渐变小
C.虚像且像与水面的距离不变 D.实像且像与水面的距离变大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在x轴的原点处放一点光源S,距点光源a处放一不透光的边长为a的正方体物块,若在x轴的上方距x轴为2a处放一平行于x轴且面向物块的长平面镜,则在正方体右侧x轴上,被点光源S发出经长平面镜反射而照亮的点中,到点光源S最远的距离为___________,同时正方体右侧x轴上被照亮的长度为___________。
17.如上图所示,小孔成像是由于_____________形成的,所成的像是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18.冬天,小明在家用液化气烧开水时,发现从壶嘴上方冒出“白气”,如图所示,“白气”是由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的,该过程需要 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看到壶身闪闪发光,这是因为光在光滑的壶身表面发生了 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1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将一块小平面镜粘在音叉叉股上,固定激光笔,照射平面镜,光被反射到墙面上形成一个光斑。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墙上的光斑,说明光射到墙面发生了______。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同时观察到墙面上的光斑变成一条短线,该现象说明______,若在月球上敲击音叉后,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下同)听到声音,______看到上述光斑的变化。
20.小明身高1.8m,他站在距平面镜5m远处,能够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则他的像高______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m。若小明远离平面镜,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综合题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仪仗方队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10时43分,空中护旗梯队拉开了阅兵分列式的序幕,随后,20架直升飞机组成巨大的“70”字样,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70年光辉历程。紧接着,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迈着雄健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如图)。气势如虹的各种方队,高喊着“能打胜仗”的誓言,展示了忠诚卫士的使命担当。
(1)仪仗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队伍看上去整齐划一,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是由于光发生了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
(2)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众听到的飞机轰鸣声是通过______传到观众的耳中的,观众听到飞机轰鸣声,立刻抬头观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现场要求观众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目的是为了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3)在阅兵式上,军乐团中吹长号的号手通过拉动滑管改变吹出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看着威武的人民军队,听着雄健的脚步声,观众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强盛的自豪感,对于观众,这脚步声是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22.请阅读《华夏之光——圭表》并回答24题。
华夏之光——圭表
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天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其中圭表就是典型的代表。圭表(如图所示)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叫作圭,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或石柱,叫作表,圭和表相互垂直.战国以前的天文学家已能够利用水面来校正圭,使其水平,使用铅垂线来校正表,使其与圭相互垂直。依据圭表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依据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就能确定一回归年的天数。由于日光散射和漫反射的影响,早期圭表的表影边缘模糊不清,影响了测量表影长度的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圭表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与创新。他将表的高度增加,并且在表顶加一根架空的横梁,使表高变为传统表高的五倍。这样,测量时,把传统的确定表影端的位置变为确定梁影中心的位置,提高了测量影长的精度.郭守敬又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景符,利用景符可以在圭面上形成太阳和横梁的清晰像(如图所示),这样就可以精确的测量表的影长了。这些措施成功解决了圭表发明以来,测影时“虚景之中考求真实”的困难。以圭表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古代依据圭表正午时__________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
(2)请写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保证圭和表相互垂直的措施,并解释为什么这种措施可以保证圭和表是相互垂直的_________。
(3)郭守敬的改进与创新措施解决了早期圭表的什么问题_________?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汽车中的光现象
如图1所示,汽车抬头显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简称HUD),是为了提高安全性而研发的。它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2所示),使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成像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行驶的车速、油耗等信息。
(1)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若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汽车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度数为______;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移动显示器后,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4.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面的积水,请根据物理知识解释:
迎着月光走,地面上有水的地方______(选填“发亮”或“较暗”),这是因为水对来自月亮的光发生了______。请在示意图中作图以验证此判断______。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坎儿井(如图甲)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始于西汉,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但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如何让地底下的暗渠准确连接两口竖井,当地人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木棍定位法(如图乙所示),在相邻的两个竖井口上,各自挂上一根木棍,保持棍尖相对,这两个竖井的底下,也有两根木棍,与井口的木棍平行,顺着木棍的方向向前挖,就能保持正确的方向,第二,油灯定位法(如图丙所示),在暗渠的中央放一盏油灯,人背对着油灯向前挖,只要永远对着自己的影子,就是按照直线前行,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古代,劳动人民能够想出如此妙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1)请写出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的原因:______(写出一个合理原因即可)。
(2)木棍定向法、油灯定向法,这些做法是利用了我们所学的光学知识______(写出相应的光学知识)。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汽车
汽车是我们生活中的代步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也越来越智能化。
冬天,前挡风玻璃上出现白雾时,汽车能自动启动除雾功能,一会儿白雾就消失了。车身配有多个雷达,能够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这种玻璃可具有单向透光功能,能从车内看到车外明亮的景物,自动调节透明度,使车内有良好的亮度和温度。
汽车抬头显示系统(如图甲),简称HUD。HUD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能够在看到车外的景象的同时,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行驶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下列与汽车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汽车雷达能够发出次声波,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B.车窗采用“智能玻璃”,从车外可以看见车内较暗的景象
C.玻璃具有单向透光功能时,光路是不可逆的
D.夜间行车为了让司机更清楚的看到路况,车内应不开灯
(2)“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经测算车外光照度和玻璃的透明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当车外光照度为100Lx时,“智能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约为______%;
(3)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______度;
(4)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2米以上,甚至更远,以便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的疲劳,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___。
A.将显示器上的字体变大
B.将显示器安装在后挡风玻璃上
C.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个平面镜多次成像
D.将显示器上的字体变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
千竿竹影乱登墙中的竹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对镜贴花黄是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天在清溪底、掬水月在手,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
A.实验选用透明薄玻璃板是为了方便观察像与物体是否重合,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为得到普遍结论,应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改变A蜡烛的位置研究多次成像情况,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为确定成像特点运用了比较法、观察法,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当B蜡烛不能与A蜡烛重合的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A、皮影,即影子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倒影,实质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故C错误;
D、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即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其背后形成影子,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
A.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为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实验中应多次改变入射角,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果将F纸板往后折,则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仍然发生反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也在同一平面内,但不在纸板所在平面内,故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
手电筒的光是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所有的反射光都垂直镜面竖直向上。因为人是从侧面看的,所以镜面反射的光几乎没有进入眼睛,故看到镜子是暗的;而入射到白纸上的光会发生漫反射,会向四面八方反射,即使人站在侧面看,也会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人看到白纸是亮的。综上分析可知,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
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得,小明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时,他的大小不变,则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他与镜面的距离变小,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变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是50cm,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50cm,所以,像到小明的距离是100cm,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详解】
地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树叶空隙中的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太阳在地面上形成的倒立的实像,属于小孔成像,即圆斑是太阳的实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
“如影随形”中的“影”,指的是影子,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在物体后面形成的暗影区,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冰面倒影”的中“影”是雪花状的光束在冰面反射形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
A.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蜡烛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错误;
B.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A、B,当像和物完全重合则说明像物大小相等,所以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也远离玻璃板,故C错误;
D.像与物大小相等,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
A.站在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正在飞行的飞机,所以光在飞机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太时光照射在泡泡上出现彩色条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牙齿在口腔的内部,牙医无法直接看清楚牙齿,特别是牙齿背面的具体情况,为了观察牙齿背面的具体情况,用小平面镜进入口腔内,通过牙齿在平面镜中的像来观察牙齿,故C符合题意;
D.日食月食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射击项目中利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来瞄准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详解】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楼台倒影”是楼台反射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酒看到月亮的形成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
D.“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水月在手”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A
【详解】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白鹤在水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白鹤在振翅向上飞翔的过程中,白鹤在水中的像是虚像且大小不变,白鹤到水面的距离变大,则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 4a
【详解】
[1][2]点光源S发出的经过正方体左侧最上端E的光线SO′,经平面镜反射后,在x轴上的点B离光源S的距离最远,过S作镜面的垂线,据像与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与镜面的距离,作出S在平面镜中的像点S′,垂线与镜面的交点为C,连接S′O′,则O′B为SO′的反射光线,另一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OA经过正方体右侧上端F与x轴的交点是点光源S在正方体右侧离点光源S最近的光点,如下图:
结合题意及图示知
SC=2a,S′C=2a
则
SS′=4a
将FE延长,与SS′交于D点,则
DE=DS=a
那么
DF=2a,CD=SC-DS=2a-a=a
所以
S′D=S′C+CD=2a+a=3a
在三角形S′DF中,有
即
解得
CO=a
在三角形S′SA中,有
即
解得
SA=
在三角形SCO′中,有
即
解得
CO′=2a
在三角形S′SB中,有
即
解得
SB=4a
正方体右侧x轴上被照亮的长度
AB=SB-SA=4a-=
17. 光的直线传播 倒立
【详解】
[1][2]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蜡烛上端的光线经小孔后到达光屏的下端,蜡烛下端的光线经小孔后到达光屏的上端,所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18. 液化 放出 镜面
【详解】
[1]烧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所以烧开水时壶嘴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2]正常人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的反射光进入人眼,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都朝同一方向传播,若反射的光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感觉特别亮,所以看到壶身闪闪发光,这是因为光在光滑的壶身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19. 漫反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不能 能
【详解】
[1]在各个角度都观察到墙上的光斑,这说明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即发生了漫反射。
[2]音叉发声时,音叉振动带动镜子也振动,所以小光斑的位置会上下移动,所以出现一条短线。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是真空环境没有介质,所以听不到声音。
[4]虽然没有声音的传播,但是物体仍在振动,光线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仍可以看到上述光斑的变化。
20. 1.8 5 不变
【详解】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小明身高1.8m,则他的像高1.8m。
[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明站在距平面镜5m远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m。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若小明远离平面镜,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21. 漫反射 空气 信息 声源处 音调 乐音
【详解】
(1)[1]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
(2)[2][3]现场观众听到的飞机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中的,由于声能传递信息,所以观众听到飞机轰鸣声,立刻抬头观看。
[4]噪声控制的三种途径分别是: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现场要求观众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5]军乐团中吹长号的号手通过拉动滑管,改变声音的频率,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6]听着雄健的脚步声,对于观众,这脚步声是乐音。
22. 表影长度 用水面来校正圭,使其水平,使用铅垂线来校正表,使其与圭相互垂直 早期圭表的表影边缘模糊不清,影响了测量表影长度的精度
【详解】
(1)[1]地球绕太阳公转,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依据圭表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
(2)[2]用水面来校正圭,使其水平,利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与水平方向垂直,使用铅垂线来校正表,就可使其与圭相互垂直。
(3)[3]由于日光散射和漫反射的影响,早期圭表的表影边缘模糊不清,影响了测量表影长度的精度,郭守敬将表的高度增加,把传统的确定表影端的位置变为确定梁影中心的位置,提高了测量影长的精度,又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景符,利用景符可以在圭面上形成太阳和横梁的清晰像,这样就可以精确的测量表的影长了。
23. 反射 45° 靠近 不变
【详解】
(1)[1]由题意,HUD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所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2]若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汽车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即二者成90°夹角,由于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度数为45°。
(3)[3][4]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且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移动显示器后,物的大小未变,则像的大小将不变。
24. 发亮 镜面反射 见详解
【详解】
[1][2]迎着月光走,地上的水面对月光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强,入射到人眼的光线多,地面对月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弱,所以地上发亮的是水。
[3]迎着月光走,地上的水面对月光发生镜面反射,作出月亮关于水面的对称点,即为月亮的像,然后连接月亮的像和人眼,与水面相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入射点和人眼,即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5.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小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详解】
(1)[1]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以减小液体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小水的蒸发。
(2)[2]根据短文知道,木棍定向法、油灯定向法,这些做法是利用了我们所学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学知识。
26. D 60 45° C
【详解】
(1)[1]A.汽车雷达发出的是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
B.车窗采用“智能玻璃”,能从车内看到车外明亮的景物,不是从车外可以看见车内较暗的景象,故B错误;
C.玻璃具有单向透光功能时,光路是具有可逆性的,只不过玻璃上镀了一层膜,导致亮的一面有强烈的反射光,所以只能单向透光,故C错误;
D.夜间车内开灯会在玻璃上发生平面镜成像,干扰司机查看车外路况,不应开灯,故D正确。
故选D。
(2)[2]由题意可知:“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实现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根据图像,当车外光照度为300Lx时,透明度为20%,当车外光照度为150Lx时,透明度为40%,可得车外光照度与玻璃透明度成反比,当车外光照度为100Lx时,则透明度为
(3)[3]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物体与像相互垂直,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45°。
(4)[4] AD.将显示器字体变大或变小,平面镜中的字体也会变大或变小,但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变,故AD不符合题意。
B.将显示器放在后挡风玻璃上,确实会增加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但中间的驾驶员和座椅都会遮挡住显示器,不可行,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平面镜成像与物对称,可以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