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进 度 表
年级: 五年级 科目:音乐 任课教师: 时间:2013年2月
周次
时 间
内 容
课 时
备注
预备周
2.18-2.22
校本培训
一
2.25-3.1
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
1
二
3.4-3.8
歌曲《美丽的家乡》 欣赏《驯鹿》《冬猎》
2
三
3.11-3.15
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
四
3.18-3.22
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歌曲《阿喽喽》
2
五
3.25-3.29
《长江我的家》《长江之歌》
1
六
4.1-4.5
《保卫黄河》《黄河船夫曲》 《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
2
清明1天
七
4.8-4.12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1
八
4.15-4.19
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欣赏《报花名》
2
九
4.22-4.26
欣赏《花木兰》
1
十
4.29-5.3
唱歌《看大戏》 活动 、《让我们荡起双桨》
2
五一3天
十一
5.6-5.10
欣赏《迎春》《纸风车》《英雄》
1
十二
5.13-5.17
《卡普里岛》 《羊肠小道》《桑托尼》
2
十三
5.20-5.24
音乐活动《环球之旅》
1
十四
5.27-5.31
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2
十五
6.3-6.7
《枫桥夜泊》
1
十六
6.10-6.14
欣赏《灵隐钟声》欣赏《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歌曲《晚钟》
2
端午1天
十七
6.17-6.21
十八
6.24-6.28
期末考试
十九
7.1-7.5
教 材 分 析 表
2012 年 — 2013 年第 二 学期 科目: 音 乐
年 级: 五年级 教师:
学 生 知 识
现 状 分 析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歌唱时间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饿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齐唱,合唱;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课堂乐器的
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表现。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教 材 的
教 学 重 点
用欢快喜悦的声音、热情、奔放的情绪表现歌曲。理解与掌握歌词和曲谱的,演唱时需要注意声情并茂,二声部要整齐和谐。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认识、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剧目和部分优秀演员。
全 册 教 材
编 写 特 点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了实践与创造,加强了综合与渗透。教材以“单元主题”的方式呈现,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歌曲7首,音乐活动3个,18首欣赏曲,包含了“聆听欣赏”、“学唱表演”、“编创活动”几个版块。在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符合单元主题的内容,结合歌曲和欣赏曲进行,都为教学提供了一些可参与的方法和手段。
各类型教材 的教学要求
分 析
歌曲的教学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接触、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结合熟悉的影视片简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知道一些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和乐曲。
改 进 教 学
具 体 措 施
1.提高学生识谱能力。2.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运用。3.养成良好的常规与音乐素养。4.了解更多更好的优秀歌曲和乐曲;鼓动学生参与各类创编活动。5.加强小乐器的训练,能地理完成简单的旋律。6. 多给学生一些视听结合的机会,都给学生提问思考的时间。
总 课 时
分 配 说 明
本学期实授课16周,双周三课时,共计24节课,按计划授课。
第一单元: 北国之声
单元重点:
1.用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进行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2.熟悉月琴、柳琴的音色、表现手法。
单元难点:
在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二声部合唱时,声部要准确,声音要和谐。
教材分析:
1.《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这是一首中国气息浓厚的作品,京味十足,歌词都是和实际北京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了北京的孩子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2.《驯鹿》
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分“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乐曲通过这四个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撷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最具特征的场景,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驯鹿》是描写我国东北边疆的鄂温克族人驯鹿的情景。“鄂温克”意即“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捕鹿、驯鹿是鄂温克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乐曲的引子以月琴演奏泛音与笙呼应,模拟驯鹿的哨声。接着在乐队舞蹈般的节奏上,月琴奏出极富民族特色、优美欢乐的主题,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推拉滑音,使旋律显得温柔可爱,表现了鄂温克人驯鹿时的喜悦心情和鹿群的驯良、柔顺。主题反复时月琴与二胡及乐队形成对比复调,丰富了乐曲的意境和色彩。最后月琴和乐队奏出渐轻渐弱的脚步声,仿佛是人们赶着鹿群渐渐远去。
3.《冬猎》
《冬猎》也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鄂伦春”意即“山岭上的人”。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有的紧张气氛。接着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追猎的场景,随后乐队全奏出欢乐明朗的歌调,抒发猎人满载而归时的喜悦心情。
4.《美丽的家乡》
《美丽的家乡》选自歌剧《傲蕾一兰》,丁毅、田川词,王云之、刘易民曲,作于1979年,主要内容是描写了达斡尔族姑娘傲蕾一兰不畏强暴,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动人故事。热情歌颂了她的民族主义精神。歌曲为两段体,C大调,四二拍。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难点: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我国的首都是什么?在哪里?
谈话:让学生说说对北京的建筑、饮食、交通等的了解,互相讨论。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教师纠正,并讲解。)
这是一首中国气息浓厚的作品,京味十足,歌词都是和实际北京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了北京的孩子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
5、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6、讨论,学生谈谈X k B 1 . c o m
“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
“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7、跟录音轻唱歌曲。
8、学生跟着录音进行简单的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重点: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难点:
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
学生讨论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w W w .x K b 1.c o M
2.教师介绍歌曲。
简要介绍:歌曲主要描写了达斡尔族姑娘傲蕾一兰不畏强暴,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动人故事,热情歌颂了她的民族主义精神。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歌曲为两段体,C大调,四二拍。
3.播放范唱录音,学生聆听。
4.学生朗读歌词部分。
5.让学生跟着录音伴奏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
教师强调: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符号的运用位置。
6.教师简单教唱,唱熟第一段曲谱。
7.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竖笛吹奏两个声部。
8.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注意: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9.播放伴奏带,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旋律。
10.播放伴奏带,学生完整地演唱歌词。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重点:
感受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难点:
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看书本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
2.欣赏《驯鹿》
教师介绍作品的出处、作者:《驯鹿》是描写我国东北边疆的鄂温克族人驯鹿的情景。月琴奏出极富民族特色、优美欢乐的主题,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推拉滑音,使旋律显得温柔可爱,表现了鄂温克人驯鹿时的喜悦心情和鹿群的驯良、柔顺。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观看月琴图片,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3.欣赏《冬猎》
教师介绍作品的出处、作者:《冬猎》也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观看柳琴图片,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绪。
(4)学生谈谈书上两首音乐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乐 曲
速 度
情 绪
表现情景
乐器演奏
《驯鹿》
欢快
喜悦
驯鹿
月琴
《冬猎》
中速
优美
狩猎
柳琴
4.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5.请学生课后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交流表演。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本单元重点: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本单元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
教材分析:
1.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羌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首歌表现了羌族人民在欢乐的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情景。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锅庄是藏族民间舞蹈,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羌族因居住在四川西部,故锅庄也成为他们喜爱的民间舞蹈的一种。
歌曲为五声徵调式,但最后三小节突然交替到宫调式,旋律进行以四度上扬为其特色。如?等,表现了开朗、活泼的心情;节奏是前密后疏,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这首歌短小精悍,易学易唱易记,还具有舞蹈性,适合于边唱边舞。
2.歌曲《阿喽喽》
这是一首填词的新民歌,山区建起了水电站,流水被引到山坡灌溉农田,儿童们喜笑颜开,编了这首新民歌高兴地颂唱家乡面貌的巨变。
歌曲用第一人称,应用明亮活泼和略带诙谐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嘹亮、自豪,第7─10小节低回歌唱,形成对比,使第ll—14小节更显开朗。第二乐段较为口语化,旋律中不时交织着三拍子,非常亲切、真挚,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表演性。
3.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w W w .x K b 1.c o M
这是一首几乎家喻户晓的管弦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首部(第一部分)。第一主题优美抒情,来自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课本中A段旋律),描绘了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速度加快,节奏变密(课本中B段旋律),音乐情绪起了变化,更加热烈欢快,甚至有些粗犷,表现了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中部(即第二部分)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表现了青年们真挚的爱情和对更加幸福日子的向往。再现部(即第三部分)再现第一、二主题,人们又纷纷加入群舞的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有56个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应学习、了解它并热爱它。
今天我们学习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有感情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学习歌曲旋律
(1)教师简单教唱歌曲旋律。
(2)学生自己练习。
(3)跟伴奏带练习歌曲旋律。
(4)竖笛吹奏歌曲旋律。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教师小结
我们感受到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了解羌族,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重点:
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教学难点:
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在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与外人交往时,都用汉语。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今天我们欣赏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
我们学唱主题A。教师教唱,学生随教师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轻柔舞曲,学生自己划三拍子的手势。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可轻声哼唱旋律。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
● 跺脚、 △ 捻指、 × 拍手、 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敲击铅笔盒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
4.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5.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教学难点:
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大家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中“我”字的含
义,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5)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控制好声音,防止大声喊唱。(教师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1)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
(2)要求学生边唱谱边划拍。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应划三拍子。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
学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5.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母 亲 河
单元重点:
深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激昂地演唱《保卫黄河》;积极主动地参
与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并表现。
单元难点: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的创造性、丰富多样性。
教材分析:
1.歌曲《长江我的家》
这首歌曲是在香港、澳门回归,人民期盼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播出,立即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金奖。
歌曲以“长江是我的家,我要去看妈妈”为主题,从儿童的视角反映了一个厚重的主题,歌词极富儿童色彩,寓意深刻,朗朗上口。曲调优美抒情,极具童真、童趣和童情。
歌曲为二段体,第一乐段富有叙述性,曲调具有温暖、亲切感,第二乐段旋律跃上高峰,突出了“长江是我的家”的主题,接着是低回歌唱,然后旋律又一次跃上高峰,表现了主人公对长江的感情和“呼唤妈妈奔回家”的决心。
2.歌曲《黄河船夫曲》
1942年前后,延安鲁艺音乐系师生在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岸边采集民间音乐时,从一位船工那里记录下来这首歌。当地船工大多从事“摆渡”劳动,劳动强度不大,节奏性也不强,所以这类船夫曲也较为自由、舒展。
歌词分上下两阕,上阕设问,下阕应答,语言质朴、平实,但立意高远,气势磅礴,环环相扣,层层设问,给人以天地悠悠、感慨万千的震撼。
全曲的音调全部浓缩在第一小节“”之中,接着将“”重复了五次,似呼唤、似设问、似自叹,最后一句的五度跳进使旋律转入下属调,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3.歌曲《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一首洋溢着赞颂感情的抒情歌曲,它的旋律出自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这段音乐深情厚实,简洁明朗,既气势磅礴又委婉秀丽,对比十分鲜明,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雄姿,如首句的旋律线就呈现大起大落之势,描绘了长江之险,中部的旋律缓缓流淌,表现了长江中下游之美。歌词采用拟人化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处理手法,使人和物、情和景融成一体。
歌曲为三段体,第一乐段是收拢性的,乐句均为弱起,第二段是开放性的乐段,乐句均为强拍起,这一乐段是对比乐段,起于平稳、抒情、流淌的旋律,终于推向高潮的激昂奔放的旋律,停留在属音上,造成继续向前推进的巨大动力,自然地过渡到再现乐段,这一乐段基本上完全重复第一乐段,只是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调来自首句,表现了对滚滚长江不尽的思恋和赞美之情。
4.歌曲《保卫黄河》
这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曲调坚定明快,充满了生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这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地表现了千百万人民群众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斗争最前线的动人景象以及他们那惊天动地、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不论是在抗日前线还是在敌人后方,不论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掀起了民族解放的巨浪,犹如黄河怒涛的咆哮!
开始是齐唱,显示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接着转入二部轮唱,此起彼伏,使人联想到游击健儿在不断出击、奇袭,紧接又变成三部轮唱,并加进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使气氛更加紧张热烈,表现了各路抗日英雄驰骋疆场,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强大气势。
为了能适合群众歌唱,这首歌的旋律“用料”很精,重复的因素很多,例如一开始“× ×× │ × — │”和“× × × │ × × │”、“”等节奏型的重复和“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整个乐句的重复,最后是重复加上音域的扩展,将歌曲推向最高潮。歌曲的音调建立在五声性的基础上,但又恰当地汲取了外来的创作手法,例如“6 6 4 │ 2 2 │”则是明显的二级和弦的分解进行,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说这是一首中国风格的进行曲。
5.音乐活动《长江与黄河》
这一音乐活动是整个单元内容的拓展,其中有较为丰富的人文内容,也是音乐与姐妹艺术相沟通、相融合的极好时机,更是培育学生创造精神的极好形式。
活动中提供的素材除本单元唱过、欣赏过的曲目以外,还有两首诗词和丰富的图片、包括自然景观和建筑、雕塑和民间锣鼓。另外,还要求学生分组收集长江、黄河的有关资料与艺术作品参加“擂台赛”和进行交流。
因此,这一活动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师生都要精心准备,才能将这一活动做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2. 欣赏管弦乐合奏和合唱《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欣赏《长江之歌》时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中华大地,长江和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只有,它们一南一北,自西向东横贯华夏大地,而这两个流域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所以我们要热爱母亲河、关注母亲河、歌唱母亲河。
2.欣赏《长江之歌》
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长江之歌》是可以唱的歌曲,但是最早的《长江之歌》是管弦乐合奏,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这首乐曲既气势磅礴又委婉秀丽,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雄姿。
(1)欣赏管弦乐合奏《长江之歌》。
我们在低年级时就曾随音乐划过旋律线,在这首乐曲中,长江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旋律线来表现的,请看首句:
其旋律进行的线条轮廓与长江上游的走向相似,大起大落,雄伟壮丽。而中部的旋律线缓缓起伏,与长江中下游的走向相似,表现了长江的柔美秀丽。我们在欣赏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一点,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请随着音乐用手划出旋律线。 (复听)
(2)欣赏合唱《长江之歌》,这是一首先有曲后有词的“填词”歌曲,所填歌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歌词。
(4)欣赏时,请学生注意旋律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哪些地方比较柔美抒情,哪里推向高潮。
(5)再听一遍,注意合唱与独唱的不同,合唱的气势更雄伟了,音乐表现也更加丰富了。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1)听范唱录音。
(2)讨论歌词的含义:“我”主要是指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小朋友们,“长江”已经不是单纯指长江,而是指整个祖国了。所以才有“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的词句。
(3)随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学习歌曲应该注意:
A、大跳音程较多,掌握好音准;
B、节奏较为复杂,有切分节奏;
C、有几处相同的词句谱以相似的旋律,容易混淆。
重点练习:“长江是我的家”、“长江长江是我的家”和两句旋律相似的“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
(5)再随录音学唱两遍歌词。
(6)教师简单教唱,学生学唱歌词。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保卫黄河》,并尝试进行轮唱。
2.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能体会民歌与劳动的关系以及民歌的质朴、形象和感染力。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黄河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教学难点:
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激发热爱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情况吗?请说一说。
比起长江来,黄河更加雄伟,激流汹涌,在造福于九省人民的同时,历史上也曾多次泛滥成灾。现在,生态环境已有所好转,让我们共同关注、爱护母亲河的生态和建设。
黄河孕育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关黄河的诗歌、小说、绘画、音乐、戏剧作品不胜枚举。
2.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1)这是一首船夫号子,是船工们摇或撑竿时所唱,在黄河上有两类船夫,一类是运货物的船工,他们要长途跋涉在黄河上运送货物,常要与惊涛骇浪作斗争;另一类是摆渡的船夫,是为了方便两岸人民过河的,他们的劳动环境比较稳定,这首《黄河船夫曲》就是摆渡的船工们所唱,其中有一句旋律重复了五次,我们来学一下:(学生随教师用“噜”哼唱)
(2)欣赏男声独唱《黄河船夫曲》
同学们注意到了歌词中唱到“黄河有九十九道弯”,这是民歌中的夸张手法,也有的歌中唱出“天下黄河十八弯”,“九曲黄河”。总之,黄河的弯多,所以比较惊险。
(3)复听跟录音轻声哼唱。
3.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1)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歌曲,已经历六十多年的时光,如今仍在华夏大地上传唱不衰,给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2)听赏歌曲《保卫黄河》的录音。
(3)随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处),特点是节奏富有推动力,休止符处凝聚了巨大的力量,以“”为基点,从1到2、3不断向上扩展,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
(5)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轮唱)。
(6)启发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中运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并能领悟到采用轮唱是为了更形象地表现抗日浪潮遍布中华大地、此起彼伏的壮观场面。
(7)让学生知道轮唱二声部要相互配合,而不是你追我赶,千万不能相互比速度、比音量。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欣赏轮唱曲《保卫黄河》
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黄河大合唱》,对作曲家表示敬仰之情。
2.更熟练、更富有表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3.为下节课的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做好动员。
教学重点:
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作品。
教学难点:
有表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教学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唱的歌曲《保卫黄河》是谁作的曲呢?
冼星海,人民音乐家,1905年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贫苦渔民家庭,他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 25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短暂的一生创作了250余首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交响曲,还有管弦乐、歌剧、器乐曲等,延安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我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本上的连环画,《黄河大合唱》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师生共同阅读课本上的连环画:了解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时代背景: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南京已经沦陷,中华半壁江山已被日军占领,抗日战争处于艰苦时期。而在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光未然是伟大的革命诗人,真名叫张光年,湖北人,被称为“长江的儿子,黄河的歌手”。除《黄河大合唱》外,他还写过《五月的鲜花》和《三门峡大合唱》等歌词。他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文艺评论家。
但是诗歌不等于歌词,虽然有的诗歌可以直接谱曲,但大多数诗歌是难以谱曲的,因此才有冼星海建议光未然将长诗改成歌词的故事。
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只用了六天时间,而且是抱病在窑洞里完成的。
3.复习歌曲《长江我的家》
(1)随范唱录音带歌唱。
(2)随歌曲伴奏带歌唱。
(3)随琴声学习前16小节歌谱,学会 的节奏。
4.复习歌曲《保卫黄河》
(1)再次欣赏轮唱曲《保卫黄河》。
(2)随伴奏带齐唱几遍。
(3)随琴声唱二部轮唱。
5.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动员
下节课,我们就要进行本单元的总结、拓展性的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面有哪些提示呢?
(学生回答:“请分组收集长江、黄河的有关资料,准备参加‘擂台赛’吧!”还有“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在哪里”、“你还知道哪些表现黄河、长江的艺术作品,请与同学们交流。”)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当然应以音乐作品为主,但为了拓展视野,也应贯通美术、文学、摄影甚至舞蹈作品。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音乐姐妹艺术的收集、欣赏、交流,拓展学习视野。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欣赏、交流,拓展学习视野。
教学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小组擂台赛、游艺会、班级文艺节目展演等。
二、可由几名学生来主持,师生要共同参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大多节目应采用小组共同表演的形式,但也可有几个由个人表演的节目。
三、小组间的合作表演,舞蹈,伴唱,朗读诗文,书法、绘画,竖笛伴奏等。
四、组织得丰富多彩,在音乐活动进行过程中,将课本上的问题及时、巧妙地插入其中。
五、利用课本中的诗词、插图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学 戏 曲
单元重点:
认识、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剧目和部分优秀演员。
单元难点: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了解我国部分主要戏曲的特点,同时欣赏部分唱段。
教材分析:
1.歌曲《看大戏》
这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曲调吸收了流传于我国河南地区的主要戏种──豫剧的唱腔风格而创作。歌曲的开头,带有韵律的念白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旋律流畅、活泼。
学习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中的旋律与豫剧唱腔的风格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同时通过学习,了解豫剧的相关文化知识。
2.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北朝民歌《花木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讲得是原是女儿之身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荣归故里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曾有多个不同戏种的版本。此剧简略人们熟悉的故事交待过程,着重描写了花木兰对军中生活的心理体验,对家乡“当户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故里后的人生感悟。
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了解音乐各部分的情绪;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
3.欣赏:越剧《桔树尚且性刚强》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改编。
剧情: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桔颂》一诗,赞美桔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
欣赏乐曲,感受越剧音乐风格特点。
4.欣赏:评剧《报花名》
色调明朗,节奏欢快。俏丽爽快的富家小姐张五可以及喜剧色彩极浓的媒婆阮妈,是最活泼出彩的两个角色。
《花为媒》的故事并不复杂:大户人家的小姐张五可,才貌双全,自视甚高,被媒婆阮妈说与王家公子王俊卿。王公子早已属意表姐李月娥,相思成疾,对这门亲事不情不愿。阮妈私下安排王俊卿相看张五可,王却找了表弟贾俊英代劳。张、贾二人一见钟情,贾未挑明身份,张五可误以为王公子回心转意,十分高兴。谁料那边李家也不是省油的灯,成亲当日,抢先施计把花轿抬到了王家,惹得张五可怒闯洞房。一番混乱之后,众人终于弄清事情的原委,两对有情人各成眷属。
《报花名》是这出戏的名段之一,说的是阮妈要王公子前来张家后花园偷偷相看(实际上来的是表弟贾俊英),这边哄骗五姑娘下楼赏花,用报花名的游戏拖延时间。张五可伶牙俐齿,借报花名之机,以牡丹玫瑰自比,把个有眼不识金镶玉的王公子好一顿挖苦。那阮妈只盼着男方快来,说是自己也要报花名,却心不在焉,顺嘴胡扯,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使得这一段听上去趣味盎然。
教学内容:
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
2.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简单了解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简单唱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京剧《红灯记》选段──奶奶您听我说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2)哪一个戏种是流行于我们地区的?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越剧的知识?
2.新授部分(1)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以前全由男演员扮演。至三十年代,它又演变为全是女子演出。1938年后,用“越剧”这一名称。
(2)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3)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设问的问题:
A、这是哪出戏中的唱段?演员扮演的是哪个行当?
B、简单了解《屈原》的剧情。
C、此段唱腔在音乐旋律上、演唱技巧上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D、欣赏范曾的作品《屈子行吟图》:画家运用怎样的绘画技巧表现屈原 “独立不倚”、“至诚一片”,光明磊落、爱国爱民的伟大襟怀的。(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
e、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4)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分析:两个角色分别是谁?属于哪个行当?
(5)总结越剧的音乐风格特点:清悠婉丽。
3.演员介绍
提问:“屈原”这个角色是谁扮演的?
教师介绍:尹桂芳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尹派艺术,在演唱上特点鲜明。尹派的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观众认为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40余年来,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荡子》等。
4.拓展性作业
分小组自愿结合,课下收集资料,下节课向学生们分组介绍我国其他地区的剧种。
从几个方面入手:发展历史、音乐风格、主要剧目、优秀演员等。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欣赏《报花名》。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欣赏评剧《花为媒》唱段《报花名》。
教学难点:
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种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介绍:评剧
(1)发展历史: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于1910年左右形成。
(2)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擅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
(3)音乐特点: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奏,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
(4)代表剧目:《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等。
(5)优秀演员
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李桂珍, 14岁拜老艺人孙凤鸣为师改学评剧,30年代与刘翠霞、李金顺、爱莲君并称评剧“四大名旦”。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音色纯正,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富于抒情性。同时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评剧的“白派”表演艺术。
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李香莲卖画》及电影《海棠红》等。
4.欣赏《报花名》
A、这是哪出戏中的唱段?
B、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
C、此段唱腔中都唱了哪些花名?
D、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E、介绍演唱者:新凤霞。
评剧演员新凤霞介绍:六岁学京剧,后改习评剧。她独特创新的演唱艺术,开一代新风,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评剧皇后。代表作《花为媒》《杜十娘》《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等。
5、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欣赏豫剧《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重点:
欣赏豫剧《花木兰》。
教学难点:
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向大家介绍其他的学习内容?
3.教师介绍剧种: 豫 剧
(1)发展历史: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
(2)艺术特点: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音乐特点: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
(4)代表剧目:《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优秀演员::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A、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B、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A、揭示曲名:《花木兰》
B、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C、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D、猜一猜:这首乐曲采用哪个戏种的基本音调?
6.教师简单介绍:河北梆子
(1)发展历史: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2)艺术特点: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3)音乐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7.找学生背诵古诗《木兰辞》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唱歌《看大戏》。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看大戏》,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会唱歌曲《看大戏》。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
教学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2.学习歌曲《看大戏》
(1)初听: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
(2)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戏曲的音乐?
(3)学生自己读歌词,体会歌曲情绪。
(4)跟范唱带哼唱歌词: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5)学生自主设计念白的节奏。
例1:
例2:
(6)完整演唱歌曲。
3.拓展部分:
让学生课后欣赏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
4.总结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影视音乐
单元重点:
对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和曲谱的理解与掌握,演唱时需要注意声情并茂,二声部要整齐和谐。
单元难点:
为画面配乐的活动。
音乐材料分析:
1.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首歌曲作于1955年,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从结构上看,歌曲由前奏及两个乐段构成。前奏的音乐素材来自第一乐段,弱起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动力感,既表现了水波荡漾的北海景象,又展示了新中国少年儿童游园时愉快喜悦的心情。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前两个乐句是歌曲的基础,建立在小调上,后两句转入大调。
第二乐段是副歌,为二部合唱。可以分成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从强拍开始,令人耳目一新,音乐变得宽广、爽朗。第二乐句保留弱起节奏的形式,与第一乐段形成呼应,并且使得整首歌曲具有起承转和之意。合唱的两声部之间以三度音程为主,间插六度、五度等音程。
《让我们荡起双桨》由于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歌词创作上以北京北海公园的湖面为背景,为人们所熟知;旋律简练上口,具有很强的描绘性,五十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2.《迎春》
这是一首情景配乐,既是剧情发展中由冬转春的需要,更刻画了“大宅门”白府一家在艰难时世面前的心理期盼。音乐由重复演奏的两个四句乐段组成。各乐句间在调性处理上独具特色。第一句建立在C大调上(宫调),第二句采用模进手法转入F大调,第四句转回C大调。音乐情绪上在明朗的背景下带有淡淡的哀愁。演奏上以弦乐为主,之间穿插进入琵琶,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3.《纸风车》
这是一首欢快流畅的乐曲,表现出一种新年喜庆的场面。音乐采用京剧及中国北方民间风味的音调作为基础,刻画出一幅过年时儿童手拿纸风车嬉戏的景象。乐曲在结构上为二段式,其中第二段反复一次。用图式标记为:A‖:B:‖。以笛子作为主要演奏乐器,伴奏以打击乐为主,过渡句穿插唢呐、京二胡等,特色鲜明。
4.《风》
《风》是电影《英雄》中的配乐。《英雄》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故事片,它以刺杀秦始皇为背景,描写了战国时代的侠客传奇、一个虚构出来的英雄故事。片中主人公是勇气和仁义的象征。基于这样的故事之下的音乐自然会与众不同。《风》在音乐上通过人声、号角等音乐与行军及马队等自然音响的结合,塑造出古朴沧桑与英武挺拔的武士形象。
教学内容: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初步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3.分声部练习二部合唱部分。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难点:
练习二部合唱部分。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欣赏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听几段音乐,听后请大家说说这些音乐曾经在哪里听过。
(2)教师简单唱影视音乐《冰山上的来客》《闪闪的红星》等选段,请同学回答
(3)师:同学们,影视音乐可以分成歌曲和器乐曲。其中歌曲又可以分成主题曲、插曲、片头片尾曲;器乐曲可以分为情节音乐、情景音乐、配乐等。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些电影音乐与电影所描绘的剧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4)再次播放有关音乐,请同学们复听。并请同学说说有关电影的剧情。
教师补充,简单介绍一下这些电影音乐的词曲作者。
(5)巩固练习
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请同学把听到的音响与歌曲、词曲作者一一对应起来。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列出文字让学生连线。
(6)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影视音乐?可以唱给我们听听吗?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师: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也是一首电影插曲。
(2)教师简要介绍:电影主要描写两个小学生在老师和少先队员的教育培养下,养成集体主义精神的经过。所表现的则是新中国里,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
(3)请同学们对照乐谱,聆听歌曲的范唱录音。
(4)播放录音。
(5)教师范唱一遍。
(6)跟着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学唱乐谱,先不教第二声部。
注意:弱起节奏的准确性,强调进入时的整齐。
(7)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8)唱熟歌曲第一段。
(9)学习合唱部分中第二声部的乐谱。然后分声部合唱,注意让同学体会二部合唱的效果。
注意: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另一声部的声音。
(10)带词练习合唱部分。
(11)完整学唱歌曲。
(12)竖笛吹奏歌曲旋律。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2.欣赏电视剧《大宅门》音乐选段《迎春》《纸风车》,电影《英雄》音乐选段。
3.音乐小编辑。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一步提高学生演唱二声部歌曲的能力。
2.初步了解影视音乐的意义和作用。3.通过音乐小编辑,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能注意到乐曲在配合画面时的相辅相成作用,并能创造性地进行包括模拟“音效”在内的配音。
教学重点:
欣赏电视剧《大宅门》音乐选段《迎春》《纸风车》,电影《英雄》音乐选段。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这节课我们先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大家分成两组,分别演唱高、低声部。在演唱时,请大家注意音准以及两个声部的和谐,而且要唱得优美些。
生:演唱歌曲。
2.欣赏《迎春》《纸风车》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乐曲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配乐,介绍《大宅门》剧情。
(3)播放《大宅门》片段,边看边欣赏音乐。
(4)请学生谈一谈这两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电视剧中所起的作用。
(5)教师总结。
3.欣赏《风》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乐曲是电影《英雄》的配乐,介绍《英雄》剧情。
(3)播放《英雄》片段,边看边欣赏音乐。
(4)请学生谈一谈这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电视剧中所起的作用。
(5)与《迎春》《纸风车》相比,这三段配乐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首作品?为什么?
(6)教师总结。
4.音乐小编辑
请同学自由组合,分别为这四个场景配乐。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表演。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环球采风
单元重点:
1.用热情、奔放的情绪演唱《卡普里岛》。
2.通过欣赏《羊肠小道》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启发学生组织好《环球之旅》的音乐创造活动。
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体会歌曲《卡普里岛》热情、奔放的情绪。
2.分析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的音乐结构。
3.感受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的现代音乐风格
教材分析:
1.歌曲《卡普里岛》
这是一首意大利民歌,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歌曲巧妙地运用了调式的转换,第一乐段热情奔放的大调和第二乐段优美柔和的小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再现第一乐段,结束在“灿烂的阳光”之中,给人以明朗的感受。
第一乐段欢快、流畅,一气呵成,有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分四小节,前三个乐句的开始都在强拍的后半拍起唱,突出了欢快的特点。第一乐句给人一种明朗向上的感觉,形象鲜明,一开始就传递了热情奔放的情绪。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节奏模仿,由主和弦转为下属和弦,在保持节奏一样的同时又有色彩的变化。第二乐段转为小调式,节奏变得舒展,与第一乐段的热情奔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最后在热情的情绪中结束。
歌曲具有典型的意大利音乐风格:热情、奔放。
卡普里岛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美丽的小岛,那里一年四季充满了阳光,蓝色的海洋,碧蓝的天空,海天一色,景色非常美丽,是一个旅游胜地。
2.管弦乐曲《羊肠小道》
管弦乐曲《羊肠小道》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管弦乐组曲《大峡谷》的第三部分。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高原,指由科罗拉多河从群山穿过而形成的无数峡谷,因此被称为“科罗拉多河大峡谷”。大峡谷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格罗菲在美国有“山水音乐家”之称,他在游览了大峡谷之后,被它的奇特、壮观所感染,他写道:“我充满着敬畏的心情,忽然想起把这峡谷的奇景表现在音乐里。”经过十年的创作,终于完成了这部管弦乐组曲。由于音乐的美妙,被人们称为“一部用音符写成的游记”。
管弦乐组曲《大峡谷》共有五部分。分别是:日出、如画的沙漠、羊肠小道、日落、暴风雨。描绘了大峡谷变换无穷、神奇雄伟的景色。
《羊肠小道》是其中描绘性最强的一个乐段,表现了一个旅游者骑着毛驴在山间的小道上,悠然地欣赏大峡谷美景的情景。
全曲由三部分构成。开始是引子部分。乐队以宏大的气势模仿毛驴的一声长鸣,拉开了旅游的序幕。接着小提琴奏出了一段华彩乐段,模仿了毛驴的阵阵嘶鸣。
第一部分,先由双簧管奏出了爵士风格的幽默旋律,我们暂且叫它“行走”主题,好像旅游者骑着毛驴一摇一晃地走在崎岖的小道上。
接着由圆号奏出了对位的悠长优美的旋律,我们暂且叫它“歌唱”主题。其中,一直贯穿着用椰壳奏出的模仿驴蹄声的节奏,形象、鲜明,表现了旅游者看到大峡谷的美景时愉快的心情。
第二部分开始是一段表现流水形象的音乐,由低音单簧管和大提琴奏出浑厚流畅的旋律,好像是从山顶上倾泻而下的清泉,接着长号再次奏出了“歌唱”主题,好像旅游者走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之后,峰回路转,眼前泉水淙淙,豁然开朗,禁不住唱了起来。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音乐,在椰壳的“驴蹄”声中,小号奏出了“行走”的主题,而木管和弦乐则演奏着“歌唱”主题,一唱一和,自由自在。在小提琴模仿一声驴的嘶鸣后,音乐突然停止。钢片琴奏出了清新优美的旋律,好像旅游者在溪水边坐在树下休息,从背包里拿出一只八音盒,愉快地欣赏着优美的音乐。然后,旅游者重又骑上毛驴,在乐队再一次模仿驴的嘶鸣之后,继续他的旅途。乐曲前后呼应,风趣幽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无穷。
3.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
桑托尼是希腊一个美丽的小岛。乐曲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辉煌的,好像是在追述遥远的希腊历史,电子合成器的独特的音色使音乐显得更加神秘而辉煌。
另一个是优美的,好像置身在美丽景色之中的愉快心情。
雅尼出生在希腊南部的一个海滨小镇。他可以不需要任何谱子而仅凭超人的记忆,就能准确地记下听过的任何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
雅尼擅长用电子合成技术将古典音乐以现代人的视角做重新的诠释。他把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他曾说过:“我的目标是用感情与人们沟通,我捕捉到了生活的感受并把它融于音乐之中,音乐将会给听众带来希望的撞击。”所以,人们把雅尼称作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
《环球之旅》是一个综合性的音乐活动,用《火车咔咔咔》作为连接音乐,把世界各地的音乐连接起来,在了解风格各异的世界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了世界的多元文化,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意大利罗马的比萨斜塔和水城威尼斯: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整个建筑造型古朴而灵巧,为罗马式建筑艺术之典范。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使比萨斜塔闻名世界。
威尼斯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环海,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意大利的民歌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热情奔放。如《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卡普里岛》等。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由丹麦建筑师丁·乌特松设计的,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张开翅膀飞翔的天鹅。它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蓝色的大海交相辉映。由于它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外型,悉尼歌剧院建成之后就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
悉尼歌剧院是澳洲,甚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悉尼歌剧院不仅是音乐的殿堂,更是悉尼艺术文化的象征。澳大利亚歌曲如《剪羊毛》《和玛蒂达跳舞》等。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露空结构铁塔,高320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日本的富士山:日本的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米,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由于火山口的喷发,富士山在山麓处形成了无数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喷气现象,洞壁上结满钟乳石似的冰柱,终年不化,被视为罕见的奇观。日本的音乐独具一格,它的“都节调式”使日本的民族音乐独具特色,如《樱花》《四季歌》《拉网小调》等。
俄罗斯莫斯科的教堂:在莫斯科中心红场的南面,有一座由大小9座塔楼组成的教堂,极富特色,被戏称为“洋葱头”式的圆顶,在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中独具一格,已成为红场的标志性建筑。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是民族乐派的代表,他的《天鹅湖》《胡桃夹子》流传很广。
英国的大本钟:英国的大本钟位于泰晤士河畔,是英国的象征和伦敦市的标志,大本钟巨大而华丽,重13.5吨,四个钟面的面积有两平方米左右。风笛是英国苏格兰的传统乐器,也是英国象征性的乐器,代表乐曲如《勇敢的苏格兰人》等。
教学内容:
1.歌曲《卡普里岛》。
2.反复记号:D.C.Fine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2.初步了解意大利民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教学难点:了解意大利民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欣赏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让学生感受热情、明朗的特点。
同学们,你们知道意大利吗?能说一说你对意大利的了解吗?
意大利是欧洲的一个文明古国,除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之外,它的音乐非常著名,特别是他们的民歌,就像他们的人民一样热情、奔放、明朗。
除了《我的太阳》外,还有《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等,意大利的民歌热情、奔放,如被称为“世界当代三大歌王”之一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就是意大利的歌唱家,另外两名男高音多明戈、卡雷拉斯是西班牙的歌唱家,他们演唱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音色高亢、明亮,充满激情,成为声乐的经典。
A.欣赏《我的太阳》,感受意大利歌曲的魅力。
2.学唱《卡普里岛》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意大利的民歌《卡普里岛》,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作品简介:卡普里岛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一个美丽的小岛,那里阳光明媚,湛蓝的大海和白色的小屋交相辉映,是个优美的旅游胜地。这首歌就像卡普里岛一样充满了阳光,热情、明朗。现在,
(1)欣赏一遍,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情绪欢快、热情、明朗)。
(2)歌曲的旋律都是上行而且是跳进的,前三个乐句还运用了八分休止符,是从强拍的后半拍起唱的,使人感到音乐更加欢快、有活力。
(3)视唱第一乐段的歌谱。
教师纠正:后半拍起唱的音还不够准确,可读“空嗒嗒嗒、空嗒嗒嗒”,然后唱“”,最后再唱成“”。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
(4)学生视唱,教师纠正。(5)完整地演唱第一乐段。
(6)朗读歌词后唱歌词。
(7)这首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ABA),第一和第二乐段是成对比的乐段。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在音乐的构成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节奏舒展,旋律较平稳,优美的情绪与第一乐段欢快的情绪形成对比)。
(8)视唱第二乐段,先唱谱,后唱歌词。
(9)完整地演唱歌曲。
注意:音乐符号D.C.Fine。这是一种反复记号,就是唱到D.C.处从头反复,再唱到Fine处结束。
3.介绍意大利的音乐文化
初步了解意大利丰富的文化。意大利是欧洲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学方面有文学家但丁的《神曲》;在绘画方面有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音乐方面,有歌剧大师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多》,其中《图兰多》就运用了我国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
4、教师小结
意大利的民歌在世界各地更是广为流传。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热情、奔放的民歌,最后让我们再来演唱《卡普里岛》,把对意大利文化的美好记忆留在我们的心中。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
2.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
教学目标:
1.能感受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各乐段的情绪并能联想到乐曲所描绘的情景。
2.初步了解现代音乐家雅尼和他的音乐《桑托尼》。
3.初步了解美国大峡谷和希腊的小岛桑托尼。
教学重点:
欣赏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和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音乐家雅尼和美国大峡谷及希腊的小岛桑托尼。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欣赏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
导入: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为什么能联想到某些情景呢?那是因为音乐模仿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声音。下面我播放几段音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音乐模仿了什么声音?
播放模仿音乐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小提琴模仿驴嘶鸣的音乐片段。
②用椰壳表现驴蹄声音的音乐片段。
③八音盒的音乐片段。
④表现流水的音乐片段。
(1)初听乐曲,初步感受音乐中带描绘性的片段。
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一首管弦乐组曲《大峡谷》选段中的《羊肠小道》,听一听,这首乐曲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好像一个人骑着毛驴看着美丽的景色,摇晃地走在小路上)。
(2)复听乐曲,初步记忆“行进”“歌唱”主题,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音乐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特定的音乐要素表现的。
(3)分辨音乐要素,怎样表现形象。
(4)听“行进”主题。
为什么叫“行进”主题昵?这是因为音乐用打击乐器椰壳奏出了模仿驴蹄行进节奏的声音。
(5)听“歌唱”主题。为什么叫“歌唱”主题?这是因为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好像唱歌一样。这首乐曲基本上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
(6)完整欣赏全曲,听一听,这个“歌唱”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共3次)。
(3)完整地欣赏全曲。能从音乐中引起一定的联想。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由于各岩层质地不同,在不同时间的日光照射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彩。如果在月夜,大峡谷又呈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大峡谷》组曲共有五首,分别是日出、如画的沙漠、羊肠小道、日落和暴风雨,描绘了大峡谷变换无穷、神奇雄伟的景色。《羊肠小道》是第三首,是一首描绘性很强的乐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旅游者走在大峡谷崎岖的小道上的情景。
欣赏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
(1)感知电子合成器的音色和《桑托尼》表现的情景。
(2)欣赏《桑托尼》,听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这是由电子合成器和乐队演奏的乐曲,我们以前欣赏过的一首由电子合成器演奏的雅尼创作的乐曲《尼罗河》。
作者介绍:雅尼是一位现代音乐家,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他擅长用电子合成技术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
乐曲介绍:这首乐曲由两个乐段组成。
(3)再欣赏一遍,听一听,两个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乐段辉煌,好像在叙说着桑托尼的悠久历史。
第二乐段很优美,好像在表现桑托尼面临大海的优美风光。
3、教师小结:
我们欣赏了用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多样的,每个人对音乐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感受。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世界各地的音乐。
2.组织音乐活动《环球之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已知的世界各地音乐。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
教学难点:巩固已知的世界各地音乐。
教学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不管你走到哪里,总会听到许多优美的音乐,不同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我们用《火车咔咔咔》的曲调填写了《环球之旅》的歌词。现在我们大家唱《环球之旅》。
全体同学演唱《环球之旅》:“坐上火车环球跑,看世界多美妙。听欢乐的歌声,在五洲四海飘。”
二、介绍世界各地的音乐。
1.日本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和象征性的标志?
A、富士山和樱花是日本的象征。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
B、樱花也是日本的象征,它是一种白色的小花,每到春天,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开满了白色的樱花。人们结伴去踏青,享受春天的气息。
C、著名的民歌有《樱花》《四季歌》《拉网小调》等。
2.澳大利亚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和标志性的建筑?
A、澳大利亚盛产羊毛,标志性的建筑是悉尼歌剧院,如果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张开翅膀飞翔的天鹅。她的外型就像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蓝色的大海交相辉映。
B、澳大利亚的民歌有《剪羊毛》《和玛蒂达跳舞》等。
2、演唱《红蜻蜓》和《剪羊毛》。
3、介绍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英国的大本钟。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高320米,它的独特在于铁塔全部是由露空的结构构成的,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因为它的设计师是居斯塔夫·埃菲尔,所以这铁塔的名字就叫埃菲尔铁塔。
法国的音乐在世界上流传很广,特别是有一首全世界都传唱的革命歌曲,谁知道是什么歌曲?《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是一名喜爱音乐的士兵创作的,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法国还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杰出的作品,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比才的《卡门》等。
4、、演唱《在阿翁大桥上》。
介绍英国的大本钟:英国的大本钟建在泰晤士河畔,是英国的象征和伦敦市的标志,从1859年建成到现在已经有150年了,中间曾经两次断裂,现在的钟声仍然清晰、洪亮,真是一个奇迹。
英国的民歌非常丰富,有民歌宝库之称。如《多年以前》《可爱的家》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英国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乐器风笛,不仅在民间而且在一些国家的仪式上都有风笛乐队的演奏。
5、、介绍的是俄罗斯莫斯科的教堂。
A、俄罗斯莫斯科中心红场南面的教堂,它是由大小9座塔楼组成的教堂,很有特色,它的圆顶像“洋葱头”似的,在所有的教堂中独具一格,已成为红场的标志性建筑。
B、因为欧洲人信奉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等,人们建造了许多教堂,在教堂里举行仪式等活动。在欧洲有许多著名的教堂,教堂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C、俄罗斯的音乐可丰富啦,如俄罗斯的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三套车》等。还有著名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我们欣赏过许多他的作品,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说到俄罗斯的音乐,不能不提到前苏联的音乐。前苏联的歌曲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灯光》等。
6、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因为威尼斯城四周环海,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像从水中钻出似的,他们的交通工具就是一种叫贡都拉的小船。由于威尼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港口位置被称为“亚得里亚海明珠”。
意大利的民歌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热情奔放。如《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卡普里岛》等。
7、演唱意大利民歌《卡普里岛》。
三:教师小结:
在短短时间里,我们的音乐环球之旅就结束例如,我们既欣赏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又了解了世界各国的名胜,世界上的音乐太奇妙了。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单元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演唱方式表现“音乐剧”中规定的情景。
单元难点: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创编“音乐剧”中不同场景的对话、表演,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等。
2.表演者怎样能够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表演。
教材分析: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写于1833年,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戈宝权翻译。戈宝权是江苏东台人,他的主要翻译著作有《普希金诗集》等。
本单元选用的音乐,是由瞿琼作词、李名方作曲、任晓音改编的一首叙述歌曲。歌曲的音乐旋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本单元共有歌曲三首,各段音乐旋律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演唱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各段音乐旋律的不同,做到准确演唱每一个段落。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剧情需要,选择正确的速度和力度表现“音乐剧”中规定的情景。网
教学内容:
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小小音乐剧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将全体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幕,利用乐器学习音乐旋律,并为下面的创作表演做好前期准备。
教学重点:了解《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故事。
教学难点:利用小乐器简单吹奏音乐旋律。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我们曾经演过哪部寓言故事?
2.猜一猜
请大家看一幅画,谁能猜出这个故事的名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3.讲一讲
谁能够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
4.分析故事并分组
故事分5场:序幕、放鱼归海、贪婪的老太婆、愤怒的大海、尾声
5.组织学生利用乐器竖笛简单吹奏音乐。
(1)序幕
音乐表现了老渔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静生活。音乐速度不要太快,每个乐句的尾音要拖够拍子。
(2)放鱼归海
表现了日日辛苦却毫无收获的老渔夫的惊喜心情以及小金鱼慌张的神情、祈求放生的心理状态。音乐速度稍快些,可以设计领唱和齐唱来演唱歌曲。
(3)贪婪的老太婆
选用序幕的音乐,运用不同的速度和乐器进行演奏。为了表现老太婆的贪婪,演奏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力度会越来越强,最后所有乐器齐奏,表现了老太婆希望实现自己想当女皇的愿望。
(4)愤怒的大海
选用序幕的音乐,中等速度表现了老渔夫的无奈。当小金鱼无奈地游回大海,大海愤怒了,用打击乐齐奏表示。并把尾声的第一段放在这里演唱,表现大海的愤怒。
(5)尾声
尾声的音乐有两段歌词,第一段表现大海的愤怒,用强的力度和快的速度表现。第二段表现一切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老渔夫无奈地继续自己的劳作,音乐速度稍慢,力度稍弱。
8.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欣赏音乐情景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创编对话、演唱音乐片段。
教学重点:学生之间互相合作。
教学难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对话及表演。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欣赏音乐情景剧
2.出示内容序幕???放鱼归海??贪婪的老太婆???愤怒的大海???尾声
序幕:大海:大海的波浪。
渔夫:站在一所破旧的房子前收拾着自己的渔网。
老太婆:坐在一所破旧的房子旁做针线活。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边住着贫穷的老渔夫和他的妻子……
旁白:老渔夫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带上自己破旧的渔网出海捕鱼……
旁白:他的妻子要不断地替人家缝缝补补,才能够勉强糊口。
老渔夫与老太婆的对话:
老太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完没了地缝补,还是……都怪我瞎了眼,找了你这么个没能耐的东西。”
老渔夫:“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没有辛苦怎会有收获。没有关系,老太婆。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有朝一日,我一定给你买那条你看上的项链。”
老太婆:“哼,等下辈子吧。你呀,就会骗我。要是我有了钱,我一定会买一个新的木盆。这个盆已经漏水了。好了好了,老头子,抓紧吧,天亮了,出海吧。”
老渔夫:“我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嘛。”
老太婆:“慢点,注意安全!”
老渔夫:“再见!”
老太婆:“早点回来!”
渔夫:手拿渔网,迈着蹒跚的步履向海边走去。
音乐响起:全体演唱音乐l
第一场? 放鱼归海
背景:碧波荡漾的大海。
旁白:老渔夫背着自己的破渔网来到海边,开始了每天的工作……
旁白:一网又一网,每网都没有收获。
老渔夫:“今天是怎么了?唉,如果还是网不上鱼来,我的老太婆又会埋怨我了。不行,今天无论如何我也要捉住一条鱼。”
老渔夫:“嗯,有戏。”
老渔夫:“哈哈,终于抓住了。”
老渔夫:“唉,可惜可惜,太小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今天还是有收获。”
全体演唱音乐2
小金鱼:“我知道,您是一位善良的好心人,求求您,放了我吧,我一定会报答您的。”
音乐响起:全体演唱音乐2
老渔夫:“唉,可爱的小金鱼。你还这么小,怎么就离开妈妈在外面到处乱闯。这样很危险。你的妈妈一定会很着急的。可是……好吧,再不可以到处乱跑了,赶紧回家。”
小金鱼:“谢谢您,善良的好心人。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就对着大海大声喊:‘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就一定会出现在您的面前的。”
老渔夫:“不用,不用。”
小金鱼:“谢谢您,再见!”
第二场? 贪婪的老太婆
旁白:老渔夫望着游进大海的小金鱼,心里无限的欣慰。可是想起老太婆的话,老渔夫不禁低下了头……
老渔夫:“小金鱼终于回家了。可我……没关系,大不了就是听着老太婆的唠叨。明天我一定会成功。”
老太婆站在破房子前焦急地观望着大海的方向。
老太婆:“天都快黑了,这老头子怎么还不回来?真叫人着急。回来了,回来了。老头子,辛苦了!怎么?什么都没有?你这个窝囊废!”
老渔夫:“老太婆,我今天遇到一件新鲜事,我捉到了一条金鱼,而且它会说人话耶。”
老太婆:“真的?你不会骗我吧?”
老渔夫:“我骗你干吗?这是真的!它可怜巴巴地央求我放了它,并且说会报答我。”
老太婆:“那你呢?”
老渔夫:“我,我看它可怜就放了它。”
老太婆:“你这个废物,去找它。咱家的木盆修了无数次,已经不能够再补了。叫它给咱们一个新的大木盆,我才可以洗更多的衣服,贴补家用。”
老渔夫:“我没有办法,可我没有钱给老太婆买个新木盆。金鱼金鱼我需要你。”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没有办法,可我没有钱给老太婆买个新木盆。你就送给我们一个新木盆吧。”
金鱼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老渔夫表演,回到自己的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个又大又好的新木盆。哎,不对。就这点东西就打发我了?老头子,我还要一座漂亮新房子。抓紧抓紧!”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一到下雨天就四处漏雨。求求你送给我们一座新房子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金鱼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第三场? 愤怒的大海
老渔夫表演,回到自己的新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不行,老头子,我要变成一位高贵富有的贵妇人,让人人都羡慕我!赶紧赶紧!”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一个人人尊重、人人羡慕的贵妇人。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金鱼无奈地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老渔夫回到自己的新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成为一位人人羡慕、高贵富有的贵妇人。哼,我要让人人跪倒在我的石榴裙下,成为统领天下的女皇!快去快去!”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统领天下的女皇。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金鱼无奈地点点头,甩着尾巴,游进大海。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一段。
尾声: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成为一位人人羡慕、高贵富有的贵妇人,哼,我要让人人跪倒在我的石榴裙下,让金鱼听我的指挥!快去快去!”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l,速度稍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海上的女霸王。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新-课- 标-第 -一-网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打击乐伴奏)
金鱼无奈地摇摇头,甩着尾巴,游进大海。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一段。
老渔夫表演:匆忙赶回家了。面对的仍是一座破旧的房子,老太婆仍旧抱着旧木盆坐在门前。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二段。
三.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教学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竖笛练习
学习歌曲《枫桥夜泊》
初听:播放歌曲《枫桥夜泊》,学生初步体验。听听爷爷是怎样表现这种思乡的情绪的?
学生从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旋律来分析。(教师划旋律线引导学生体会旋律特点)。
复听;歌曲的高潮乐句 在什么地方?(歌曲的第二段)
教师演唱让学生体会情绪有什么变化?(情绪更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感)
学习第一乐段:
学生跟范唱带用“噜”哼唱,并观察歌曲有那五个音组成。
学生岁琴视唱旋律。
学习第二乐段:
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第二乐句切分音的效果,模唱解决节奏难点。
视唱第二乐段旋律。
完整填词演唱。
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
让我们将音乐、诗歌、绘画融为一体,再一次演唱歌曲,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
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古诗新唱的歌曲,希望大家能背唱
这首歌曲。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聆听乐曲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管弦乐《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乐曲《灵隐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