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清朝海防空虚
C.“马神甫事件” D.“亚罗号事件”
2.下列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历时四年,战争的发动者是为了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国家数目增多,并攻入北京
C.这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东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为了反抗英国再次侵略中国,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3.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挑战,中国先是拼命抗拒,继而是不情愿的被迫接受与适应,中外关系的旧有秩序改变。下列各项中,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C.劫取巨额的赔款 D.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4.材料:“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材料描述的是西方列强的哪一罪行?( )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我国大片领土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都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二者在内容上的共同点不包括
①赔款②割让土地③开埠通商④设立使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的港口。”上述训令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
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D.列强瓜分中国的目的
7.在这场战争中,侵略军将战火扩大到北京并焚毁圆明园,使中华民族遭到空前未有的打击与侮辱。“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9.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义和团火烧车站
10.“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中国北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圆明园被焚毁
C.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1.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欧美海权国家一步一步地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而陆上国家俄罗斯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促进了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B.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的独立主权
C.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 D.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高峰
1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B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C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A.A B.B C.C D.D
13.下图建筑的劫难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罪魁祸首是( )
遭劫前的圆明园 遭劫后的圆明园
A.俄日联军 B.英法联军 C.美俄联军 D.八国联军
14.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望厦条约》
15.下图所示的文物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侵略者从圆明园中掠夺的,曾流落海外多年。当年掠夺该文物的侵略者是( )
A.英俄侵略军 B.英法联军
C.美俄侵略军 D.八国联军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做出如下的解说:
①《南京条约》,难填欲壑②修约要求,毫无根据③公使驻北京问题④进入广州城问题……
⑤“亚罗号事件”⑥广州的沦陷和抗战⑦天津的条约谈判⑧大沽口的激战
……
⑨北塘、大沽的失陷⑩天津、通州的谈判 恭亲王“督办和局”,王大臣“开门揖盗”
圆明园,万劫不复 九龙司,租而后割 战争期间英国和它的伙伴的矛盾
——摘编自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
(1)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上解说中,哪些属于原因分析?哪些属于过程分析?
(2)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解说。(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解说条理清楚)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禁烟运动)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摘编自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发表的讲话
材料二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材料三 “当英国和法国对中国进行一场代价巨大的战争时,只是为了让俄国得到好处”。马克思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它“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获得更多好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狠狠教训”清政府指什么事?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件事被看作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
(2)材料二中的“夏宫”指的是什么?文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指代哪两个国家?这件事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
(3)材料三中“它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获得更多好处”,这里的“好处”指的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我国多少领土?
(4)“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据此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故A符合题意;清朝海防空虚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马神甫事件” 和“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CD。故选A。
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国家数目比鸦片战争时增多,并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A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不符合题意。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A
【详解】
依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得不在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并不是对中国近代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排除B项;劫取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C项;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进一步对中国封建经济构成冲击,有利于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是俄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由日本侵略者挑起的,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是1900年由以英法美日意奥德俄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航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赔款等。《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赔款等。据此可知,二者内容上的共同点不包括割地、设立使馆,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赔款、开埠通商是二者的共同点,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C
【详解】
由“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的利益,提出修改条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列强瓜分中国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侵略军将战火扩大到北京并焚毁圆明园”指的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没有攻入北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日军也没让攻占北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罪行是占领北京城,在北京烧杀淫掠,圆明园在此前已被洗劫,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C项正确;ABD项分别是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原因、过程、结果的历史事实的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北京西郊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B项正确;关天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排除A项;邓世昌殉国黄海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排除C项;义和团火烧教堂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了天津、北京,在《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符合材料中的”使上国帝京一时时成为夷狄世界”的说法,故B项正确;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且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没有最终进入华北,只到达了天津白河口, 便退回了广东,排除A项;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是从辽东和山东半岛进犯,与“发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不符合,排除C项;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且列强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与材料中“发于广东一隅”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说明欧美和俄罗斯的侵略导致了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C项正确;题干强调都是列强侵略,“促进了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是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对中国人的刺激,排除A项;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的独立主权的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农民起义反抗的是封建专制,与列强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B项正确;《南京条约》中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并不等同于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二千一百万银元,排除A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说明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不是开始,排除C项;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简单的报复义和团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建筑是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清朝首都北京,洗劫并火烧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日并没有直接出兵中国,排除AC项;1900年,英法俄美德日意奥等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根据“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情况是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强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了这一特权,C项正确;《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列强没有获得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5.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从圆明园中掠夺了该文物,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是英法两国的帮凶,但美俄两国并没有直接派兵,并没有从圆明园中掠夺文物,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并不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6.(1)①~⑤属于原因分析;⑥~ 属于过程分析。
(2)解说:观点明确,依据的史实准确,解说思路清晰。
例1,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列强不满足于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②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被打败,被迫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满足了战前列强修约的要求。③从战争的发动者看,实际上仍以英国为主,这也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继续”。
扩大:①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只是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②开放通商口岸增多。第一次开通商口岸5处,第二次增开11处。③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一次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允许外国领事进驻通商口岸;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清朝都城北京,可直接与清政府交涉,还取得了在长江自由航行军舰等权利。
例2,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中国内地,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外交上,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例3,观点:西方国家在侵华目标上存在差异。
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陆续完成;俄国在1861年才进行农奴制改革。在侵华过程中,英国一直是主角,法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才完成了工业革命,因此成为配角,俄国则是扮演“帮凶”的角色。
在侵华目标上,英国关注经济特权,谋取经济利益,俄国的主要兴趣在于扩张领土。两者的差别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英国已经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蓬勃发展;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处于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经济要求相对薄弱。
例4,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促使洋务运动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恭亲王奕沂等人亲眼看到了外国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威胁。面对清朝统治的危局,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维护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详解】
(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①—⑤都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所以①~⑤属于原因分析;⑥— 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化,所以⑥~ 属于过程分析。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解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之所以说是继续,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列强不满足于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被打败,被迫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满足了战前列强修约的要求。从战争的发动者看,实际上仍以英国为主,这也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继续”。之所以说是扩大,主要表现在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只是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开放通商口岸增多。第一次开通商口岸5处,第二次增开11处。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一次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允许外国领事进驻通商口岸;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清朝都城北京,可直接与清政府交涉,还取得了在长江自由航行军舰等权利等。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7.(1)鸦片战争;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市场;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或者是战争的直接原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圆明园;英国和法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领土;150多万;
(4)是侵略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禁烟运动)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要狠狠地教训它!”反映了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导致英国想教训中国。结合课本所学,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贸易带来的利益,导致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打开中国的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来;中国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利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战争的直接原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可知反映的火烧圆明园。结合课本所学,“夏宫”是清朝的建筑,即圆明园;1856年英国和法国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攻占北京,英法联军对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依题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场掠夺战争的胜利,实质是一场侵略战争;结合课本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