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5:0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新中国不同时期流行语的变化能够反映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②处应该填的历史时期是
时期 建国初期 ① ② ③ ④
流行语 “保家卫国” “农民翻身” “公私合营” “合作社” “走资派” “四人帮” “大包干”“特区”速度 “中国梦” “一带一路”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2.陈云在一次会议上发言说: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陈云所说的这种和平方法是
A.消灭地主阶级
B.建立生产合作社
C.制定一五计划
D.实行赎买政策
3.2015年—2019年是国家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我国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以下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厂 ②沈阳机床厂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青藏、川藏、新藏公路 ⑤青藏铁路 ⑥大庆油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⑥
4.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B.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5.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 )
A.抗美援朝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 D.西藏和平解放
6.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全体会议的召开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共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分析下列图片中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④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右图所示人物被誉为
A.铁人 B.最可爱的人”
C.“党的好干部 D.解放军好战士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上工,最常见的景象是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问题是
A.合作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走集体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11.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如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2.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手工业合作化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13.导致下表中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抗美援朝
14.工人阶级以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广大农民用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等实际行动来支援工业建设;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材料反映出“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进行技术革新 B.广大农民积极支援
C.科研人员加紧科学研究 D.人民群众齐心协力
15.阅读下面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中的排名表。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32年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C.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导致机器制造业发展停滞
D.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二、综合题
1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重工业严重落后的状况。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多数是采矿业或生产初级原料的工厂,除了一些从事修理和装配的工厂外,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这种畸形状态,严重制约和防碍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材料二: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迫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对此,周恩来曾作出具体说明:“有了重工业以后,才能使国防现代化。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还不能制造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高级的炮。在运输上,我们自己还不能制造一辆汽车。”
——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结构的状况。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完成后,起得了巨大成就。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工业的什么状况?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该计划要集中力量发展什么?
(2)列举“一五计划”取得的三个成就?你是怎么看待一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走资派”,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逐渐勾结起来,组成“四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所以表中所示②处应该填的历史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表格②内的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
2.D
【详解】
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确定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对生产资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改为社会主义国有财产,故D项正确。1950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A项错误。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B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和题干无关,排除。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⑤错误。大庆油田在1960年开始喷油,⑥错误。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需要区分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成就,基础知识的识记是解题的关键。
4.B
【详解】
三幅图片呈现了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相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时还没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C
【详解】
根据所学,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项正确;ABD项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排除。
6.B
【详解】
根据题干“1954年,……:‘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绘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B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召开,排除A;中国八大1956年召开,排除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排除D。故选B。
7.C
【详解】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全体会议的召开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无关,排除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故选C。
8.C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③④表述正确,故C符合题意;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五计划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的ABD,故选C。
9.C
【详解】
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比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以及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图示人物是焦裕禄。故C符合题意;A是王进喜,排除A;B是比喻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排除B;D是雷锋。故选C。
10.B
【详解】
材料内容“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反映出农民拖拖拉拉不愿到田地里进行劳动的现实,说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项B符合题意;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大跃进运动主要表现在工业上,排除C;走集体化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排除D。故选B。
11.D
【详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完成。故D符合题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改革开放之后,排除A;过渡时期生产资料还不是公有制,排除B;反对帝国主义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排除C。故选D。
12.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1月,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选项B符合题意;手工业合作化是对手工业改造,A排除;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C排除;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D排除。故选B。
13.B
【详解】
表格中数据显示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从1958年到1960年,大幅度下降。主要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大滑坡。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年-1956年,排除A;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排除C;抗美援朝是1950-1953年,排除D。故选B。
14.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工人阶级以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广大农民用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等实际行动来支援工业建设;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可知,材料反映出“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齐心协力。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只是一个阶层,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B
【详解】
题干表格时间关键词是“1928年”“1932年”“1937年”。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新经济政策被停止,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表明,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机器制造业”在世界的排名得到提升,这表明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1928—1932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且表格显示苏联“机器制造业”在世界排名得到提升,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工业生产总值”“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和欧洲排名的变化,与农业关系不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排除ACD。故选择B。
16.(1)经济结构畸形,重工业落后,门类残缺不全。朝鲜战争加速了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形成。
(2)观点:国内情况和世界形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依据。
论证:国内情况是旧中国的重工业非常落后门类残缺不全,严重制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上,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
结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正确的选择,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结构的状况,据“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得出经济结构畸形,重工业落后;据“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多数是采矿业或生产初级原料的工厂,除了一些从事修理和装配的工厂外,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得出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根据材料二“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迫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朝鲜战争加速了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形成。
(2)本问是开放性小论文题,据材料一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据材料二可知反映了朝鲜战争爆发后严峻的国际环境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由此可以提炼观点“国内情况和世界形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依据”。再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正确的选择,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7.(1)工业水平低,基础溥弱,而且门类不全;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建成鞍山钢铁公司,南昌飞机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川藏等公路。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五”计划的完成,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