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以后,将在遥远东方的中国视为主要的航向目标。16世纪来到中国并搜取了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西欧国家是( )
A.西班牙 B.英国 C.葡萄牙 D.荷兰
2.46集电视剧《朱元璋》讲述了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创大明帝国的传奇经历。下列场景不可能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C.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D.郑和下西洋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一位历史人物的名言,以下属于他的事迹是( )
A.岳飞--郾城大捷 B.郑和--七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台州大捷
4.明朝中期,平息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郑和 D.邓世昌
5.“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与这首明朝《凯歌》相关的人是( )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6.1925年闻一多先生挥笔写下组诗《七子之歌》,诗人将当年被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儿女。其中七子之一的澳门在16世纪被哪个国家攫取了居住权( )
A.英国 B.法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
7.下图所示的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文天祥抗元
8.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9.在东南亚国家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新加坡有“三宝山”。从中不能得出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A.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家 B.郑和远航增进了各国友好往来
C.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 D.当地人民以命名的方式纪念郑和
10.下表是某一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的分类整理。其中①处应填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①
第三类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A.郑和 B.岳飞 C.司马光 D.关汉卿
11.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有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回台湾
12.如下图对联赞颂的是( )
A.玄奘 B.郑和 C.鉴真 D.戚继光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与材料一图中③所指国家双边交往情况。这些交往对图 中③所指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14.“和”(hé)字的含义有和谐、和睦、结束战争或争执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蕃和亲
材料一 藏族民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吐蕃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材料二 松赞干布因娶公主更仰慕华风,又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学习诗书……还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都得到了允许。唐人陈陶《陇西行》诗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唐蕃和亲对吐蕃发展起的作用。
宋辽和议
材料三 ①(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②澶渊之盟……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③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视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三的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对澶渊之盟的不同观点。请将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材料填写在横线上。
支持“和议是统治者的耻辱”的材料是 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支持“和议不利于军事发展”的材料是 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支持“和议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材料是 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和平交往
材料四 造船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和航海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罗盘的使用都为郑和远航西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早在唐朝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平衡舵、车船、水密隔仓以及开孔舵。发展至宋元时期中国的海船已经大致定型,在海船原有的基础上又使用了搭接法使海船的承重量增大、壳板连接的更为结实且不易漏水。在海船上还可以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同时还可以在海船上种植蔬菜和药材,甚至可以进行养殖。
(3)依据材料四,说明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
材料五
(4)结合材料五,说出郑和的远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5)谈谈你对“和”字的理解。
15.封建时代的中国对外交流极为频繁,国家政策、科学技术、经济重心的变迁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多在南方,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材料三 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海上交通范围也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与中国有贸易的国家达到140多个,许多西方人慕名而来。
材料四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转变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根据材料,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中外的友好交往(陆路、水路各一例)。
(2)请从经济重心的角度分析宋代对外贸易海港为何“多在南方”?当时设立的“专门机构”是什么?
(3)你知道哪位元朝时期慕名而来的西方人?试从科技的角度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从隋唐到明清,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基本解除了东南倭患的民族英雄是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来到东方,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中国并攫取了广东澳门的居住权,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2.D
【详解】
根据所学,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而此时是明成祖时期,而不是明太祖,D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废除丞相,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ABC项有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3.D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D项正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与岳飞、郑和、郑成功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家军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与当地一名军并肩作战脚面那里的倭寇,B项正确;林则徐是清朝的人物,排除A项;郑和七下西洋,排除C项;邓世昌是清朝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结合材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C项正确;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排除A项;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没有抗倭,排除B项;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与“倭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C项正确;英国、法国、西班牙,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7.B
【详解】
从材料“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得出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B项正确;A项是抗金,C项是抗击荷兰,D项是抗元,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图1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图2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3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所以图片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外交往,D正确;四幅图是和平的对外交往,不是抵抗侵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排除ABC。故选D。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郑和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沿岸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体现了郑和远航增进了各国友好往来, 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当地人民以命名的方式纪念郑和,排除BCD三项;材料是显示郑和对他到达过的地方的影响,而不是说,郑和是世界航海家,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10.A
【详解】
表格中第一类人物“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都是皇帝,第二类人物“张骞、玄奘”都是外交人士,第三类人物“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都是医学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是明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经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张骞、玄奘”同为外交人士,A项正确;岳飞是抗金英雄,是军事将领,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关汉卿是元朝著名剧作家,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意思是倭寇来了也不用紧张,我们有戚继光大人带兵抵抗。由此可知“戚爷”指的是戚继光,戚继光抗倭,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项正确;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排除A项;文天祥抗元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D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D项正确;玄奘是唐朝时期西游天竺的人物,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郑和是明朝时期下西洋的人物,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鉴真是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人物,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1)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华文化。加强了中日两国的联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其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重大贡献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力。也可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的及目的达到与否)、过程(需要具体线路)、特点(要有证据)和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等方面任选一点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一图中③所指国家是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华文化。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加强了中日两国的联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依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其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力。
14.(1)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交流。(可以从经济、社会、民族关系等方面回答具体内容。)
(2)③②①
(3)造船技术的发展;航海知识的积累;指南针的使用;船上生活得到改善。
(4)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等。(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使吐蕃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可得出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松赞干布因娶公主更仰慕华风,又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学习诗书……‘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得出唐蕃和亲加强了民族交流。
(2)根据材料三“①(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反映了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局面;材料三“②澶渊之盟……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反映的是不利于军事发展。材料“③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视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反映了统治者认为是耻辱。综上所述支持“和议是统治者的耻辱”的材料是③;支持“和议不利于军事发展”的材料是②;“和议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材料是①。
(3)根据材料四“造船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和航海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罗盘的使用都为郑和远航西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可得出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造船技术的发展;航海知识的积累;指南针的使用;根据材料“……在海船上还可以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同时还可以在海船上种植蔬菜和药材,甚至可以进行养殖。”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船上生活得到改善。
(4)根据材料五“郑和航海路线图”可知,郑和的远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等。
15.(1)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2)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市舶司。
(3)马可·波罗;指南针的使用。
(4)开放到封闭;戚继光。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唐朝时期中外的友好交往中,陆路有玄奘西游,水路有鉴真东渡。
(2)
根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可知,这就是市舶司。
(3)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慕名而来的西方人是马可·波罗;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海上交通范围也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可知,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之际、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可知,对外政策由开放到封闭;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可知,基本解除了东南倭患的民族英雄是戚继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