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8 13: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用分子动理论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空隙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C.挂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挤压后会粘在一起——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
A.雪花纷飞 B.树叶飘落
C.花香扑鼻 D.水波荡漾
3.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B.夏天丁香花花香气扑鼻——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D.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由于分子间斥力作用的结果
4.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密度比水大的硫酸铜水溶液。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如图所示,如果静放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无法运动到量筒底部
B.液体会一直保持图乙所示状态
C.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后分子不再运动
D.液体温度升高可加快混合的速度
5.下列事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刮风,落叶飞舞 B.扫地,灰尘飞扬 C.下雪,雪花纷飞 D.做饭,菜香四溢
6.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扫地的时候看到尘土到处飞扬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花气袭人知骤暧 D.炒菜时闻到了菜的香味
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雪花飞舞 B.美酒飘香 C.蜡烛“流泪” D.尘土飞扬
8.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碟子中的酒精蒸发变少
B.柳絮漫天飞舞
C.有阳光照射时,打扫房间看到空中灰尘飞舞
D.风的形成
9.如图所示,这是华池县庄科村种植的金丝皇菊。人们在采摘金丝皇菊时能闻到淡淡的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间存在间隙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0.用素描炭笔在纸上连续、均匀的画一笔,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笔迹变得浓淡而间断,此现象说明(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物质的连续体
B.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C.固体由微粒组成,液体连成一片,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D.固体和液体均连成一片,气体是由微粒组成的
二、填空题
11.刚做好了鱼,满屋子都是鱼的香味,这是___________现象。刚做好的鱼的香味比凉的更容易被我们闻到,这是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与___________有关。
12.如图是一个香炉,点燃炉内的蜡烛,加热香薰液,香薰液汽化后房间充满了香气,这是______现象。蜡烛熔化产生的蜡液会向下流动,是由于受向下的______力作用,蜡液凝固后会粘在炉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
1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有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其中“昼暖花香”描述的现象说明:_______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诗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其中“夕露”的形成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14.在槐树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远远就能闻到槐花的芳香,这是___________现象。当花瓣上的两滴小露珠接触后会结合成较大的一滴,这说明水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力(选填“引”或“斥”)。
15.给汽车加油时,会闻到汽油味,这个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______。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力。
三、综合题
16.1克食盐中约有1.04×1022个分子,把1克食盐投入一个水库中,已知水库的蓄水量为4×109m3,如果食盐分子均匀分布在水库的水中,那么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多少个食盐分子?通过以上计算,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7.在五千多年以前,苏美尔人发明了如图甲所示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它是写在湖湿的黏士制作的泥版上(后自然干燥),二千多年后的中国人发明了如图乙所示写在兽骨上的甲骨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被书写的材料发生了 ______ 形变(选项“弹性”、“非弹性”),根据被书写材料的硬度可以判断,甲骨文的书写的工具是 ______ (选填“木棒”、“青铜小刀”).后来中国人发明了如图丙所示的毛笔和纸,中华文明由此取得了相对其它文明明显的优势,作用在毛笔上的压力主要是使 ______ (选填“毛笔尖”、“纸”) 发生形变,笔在纸上留下的压力作用效果通过墨汁印记保留下来,墨汁分子在纸中发生了 ______ 现象,使纸上的文字历经千年仍能保存下来
力的 ______ 要素,通过书法家们的手,在毛笔上灵话运用成一门艺术,毛笔字的书写效果使人赏心悦目,就像有了生命,随着时间的积累,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如图丁所示,是中国毛笔写出的最常见的“一横”,通过对它形状的分析,可以判断笔在从左向右运动中在 _____ (选填“起始”、“中间”或“终点”) 区域的对纸的用力最小,如图戊所示的“上”字,要写出该字漂亮的隶书5风格,笔画中最下面的“一横”,书法家们总结出以下的毛笔使用方式,其合理的书写顺序是 ___
A.折锋用力按笔
B.逆锋向左
C.略按,向右提笔运行
D.渐渐按笔
E.渐渐提笔
18.阅读短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手工制茶,指尖上的传承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沙以北有一条贯穿了9个乡镇的“百里茶廊”,2017年清明节,小天在几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带领下,到“百里茶廊”的某茶厂体验手工制茶,小天把手工制茶的部分工序记录如下:
萎凋: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摊凉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将萎凋以后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把电炒锅调至高温挡,用手快速翻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
摇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摇动,茶叶与茶叶摩擦,造成叶细胞损失,促进茶叶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所特有的清香.
揉捻: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并揉成卷曲的样子,使其成线成条,风雨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
烘焙:把揉捻成条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用手翻炒,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
复焙:打开电砂锅的低温挡用手慢速翻炒,再次蒸发茶叶内多余的水分.
(1)平整的茶叶被揉捻卷曲成线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制茶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说明分子在做____________运动;
(3)从文中找出加快茶叶水分蒸发的工序,并指出其加快蒸发的方法;工序:_________;加快蒸发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取10N/kg):
高压锅
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食物加热到100℃以上,它省时高效,深受消费者欢迎.图为高压锅的构造,锅盖上有一个竖直空心柱为排气孔,空心柱上配有一个限压阀,当锅内的气体压强超过安全值时,锅内气体就会冲开限压阀,放出一部分水蒸气,使锅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如表一:
表一:
p/ 1.0 1.4 1.8 2.2 2.6 3.0
t/℃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在高原地区,气压比平均气压要低,表二是一组高度与对应气压的信息:
表二:
高度h/km 大气压p/×105
0 1.01
0.4 0.97
0.8 0.92
1.4 0.86
2.0 0.79
( )
(1)煮饭过程中可以闻到米香,这说明__________;
(2)用高压锅煮粥,灭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而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种现象,对此,下列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
A.灭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灭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还在沸腾
C灭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打开锅盖后锅内气压比原来低,所以重新沸腾
D.粥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灭火后不浇冷水、不拿去限压阀,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3)水平桌面上的高压锅,锅底与水平桌面的接触而积是向锅中加入0.5kg的水,锅对桌面的压强增加________Pa;
(4)高压锅排气孔面积为大气压强为限压阀的质量为0.16kg,则锅内最高水温可达_______℃;
(5)请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在图中作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象,当高度为1km时,大气压约为______Pa;当高度为3000km时,已到了大气层边缘,此处的大气压约为___Pa;
(6)用这种高压锅在西藏高原地区烧水时,要达到同样的最高温度,需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限压阀的质量;
(7)若在锅盖上再安装一套相同的排气孔和限压阀,则锅内最高水温将_____(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是由于气体分子间隔随着压力的变大而减小,证明了分子间有间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是因为破碎后的玻璃碎片间的分子间隔太远,所以引力无法发挥作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挂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挤压后会粘在一起,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吸引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因此,雪花纷飞、树叶飘落、水波荡漾都不是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花香扑鼻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氧气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由间隙,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夏天丁香花花香气扑鼻,是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分子间间距较小,因为分子之间引力作用结合起来,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玻璃破裂处的绝大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无法复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水分子能运动到量筒底部,故A错误;
B.如果再放置几天,不会保持图乙所示状态,两种液体混合更加均匀,故B错误;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后分子还在运动,故C错误;
D.液体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可加快混合的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A.刮风,落叶飞舞,是落叶受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并非分子的运动,不符合题意;
B.扫地,灰尘飞扬,是灰尘受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并非分子的运动,不符合题意;
C.雪花不是分子,雪花飘飘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D.做饭,菜香四溢,是气体分子的运动,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
A.尘土飞扬是由于尘埃小颗粒在空气中运动形成的,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故A符合题意;
BCD.人们闻到的酒香、花气、菜香味分别是酒精分子、花香分子和油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够证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
ACD.雪花飞舞、蜡烛“流泪”、尘土飞扬都是宏观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是分子运动,故ACD不符合题意;
B.美酒飘香是香气分子的扩散现象,表明大量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
A.碟子中的酒精蒸发变少,是酒精分子运动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
B.柳絮漫天飞舞是物体的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灰尘飞舞,是指固体颗粒尘土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风是地球上的一种空气流动现象,一般由太阳辐射热引起,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
采摘金丝皇菊时能闻到淡淡的香味,这是香味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这一现象也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选D。
10.B
【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到固态炭笔的笔迹在固态纸上变得浓淡而间断,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且微粒间有空隙,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 扩散 温度
【详解】
[1]鱼的香味充斥在房子中,是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香味进入到人的鼻子,即发生了扩散现象。
[2]刚做好的鱼温度高,比凉点的鱼更容易被闻到,这是因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12. 扩散 重 引力
【详解】
[1]香薰液汽化后房间充满了香气,这是香薰液分子运动到了房间的空气中,是扩散现象。
[2]由于受重力作用,蜡烛熔化产生的蜡液会向下流动。
[3]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所以蜡液凝固后会粘在炉上。
13. 温度 液化
【详解】
[1]“昼暖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温度升高,花香更加明显,即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2]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夕露”的形成是液化。
14. 扩散 引
【详解】
[1]远远闻到花香,是花香分子进入人的鼻子,这是扩散现象。
[2]两滴小露珠接触后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将两滴小露珠吸引在一起。
15. 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
[1]给汽车加油时,会闻到汽油味,是因为汽油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这个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压在一起,不容易把它们拉开,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大于斥力。故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6.2.6×106,通过这一计算可以看出,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详解】
水库中水的体积:
V=4×109m3=4×1015cm3,
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多少个食盐分子:
n==2.6个,
通过这一计算可以看出,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点睛】
先对水的体积进行单位换算,再让分子总数除以水的总体积即可得出答案。
17. 非弹性 青铜小刀 毛笔尖 扩散 三 中间 BACDE
【详解】
被书写材料受到外力改变了形状,上面出现了文字,当外力撤去后,文字依然存在,形变保留了下来,因此被书写材料发生了非弹性形变;
木棒的硬度小于甲骨的硬度,而青铜小刀的硬度大于甲骨的硬度,因此甲骨文的书写工具是青铜小刀;
作用在毛笔上的压力主要上使笔尖发生形变;而墨汁分子进入到纸中发生了扩散现象;
书法家通过控制毛笔的运笔方向,用力大小,以及手在毛笔上的作用点,书写出千变万化的线条,因此是力的三要素让书法家变成了一门艺术;
这个“一”字的中间最细,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最小,因此中间用力最小;
书写“上”字最后的横画时,先逆锋向左,再折锋用力按笔,接下来略按,向右提笔运行,渐渐按笔,最后再渐渐提笔完成书写,合理的顺序是BACDE.
18. 形状 无规则 把电炒锅调至高温挡 升高温度
【详解】
试题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平整的茶叶被揉捻卷曲成线,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在制茶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加快蒸发的方法:升高温度,加快空气流动,增大表面积;文中找出加快茶叶水分蒸发的工序,并指出其加快蒸发的方法;工序:把电炒锅调至高温挡;加快蒸发的方法是升高温度.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 加快蒸发的方法.
19.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 125 140 0.9×105 0 增大 不变
【详解】
(1)能闻到煮饭的香味,它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高压锅锅内气压大,沸点也高,用高压锅煮粥,粥的温度会在100℃以上.当给锅加热时,粥会沸腾;当停止加热时,粥会停止沸腾;但当给它立即用冷水冷却时,锅内的气压会立即减小,粥的沸点也会随之减小,由于粥的温度在停火一瞬间仍然是高于100℃,所以粥重新沸腾,故C正确,ABD错误;
(3)锅对桌面的压力增加量ΔF=ΔG=Δmg=0.5kg×10N/kg=5N,
锅对桌面的压强增加量;
(4)安全阀对出气孔产生的压力:F=G=mg=0.16kg×10N/kg=1.6N,
安全阀对出气孔产生的压强:,
锅内气压:p′=p0+p=1.0×105Pa+1.6×104Pa=2.6×105Pa,从表一中得出高压锅内温度:t=140℃;
(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依次找出五个点,用线连起来,就做成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且成规律性的变化,结合图象可以看出:当高度为1km时,大气压为0.9×105Pa;当高度为3000km,已到了大气压的边缘,上方没有大气,没有大气压,大气压的值为0Pa;
(6)可以增加限压阀的质量来增大锅内气压,提高沸点;
(7)若在锅盖上再安装一套相同的排气孔和限压阀,高压锅内能够产生的最大压强不变,锅内最高水温将不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