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3.3 光的直线传播
一、单选题
1.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面颊,通过面颊有“麻”的感觉说明音叉在振动,下列实验中也使用该科学研究方法是()
A.学习声波时,将声波与水波进行比较
B.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C.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控制液体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
D.通过温度计液柱长短表示温度高低
3.小明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的像是正立的
B.若小孔改为小三角形,半透明膜上的像也变为三角形
C.随着蜡烛的燃烧,半透明膜上的像也随之下移
D.若取下半透明膜,透过小孔将看不到完整的烛焰
4.如图,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把小孔做成一条狭窄的缝隙对着太阳,则在右边的光屏上将看到太阳的像是( )
A.条形的 B.圆形的 C.方形的 D.根本不能成像
5.2010年1月15日下午,一场“千年一遇”的日环食天文奇观如约光临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家住北京的小华只能观测到日偏食,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6.小苗夜间路过一盏路灯时,在路灯光的照射下,她在地面上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7.一人走过一盏路灯,人的影子长度会( )
A.一直变短 B.一直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月食是月亮反射太阳光形成的
C.蜡烛通过小孔成倒立的像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9.太阳光可以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枝叶繁茂的大树底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地面上有许多错落重叠的圆形光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色散 D.光的折射
10.如图所示,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句说法:
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②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像距,烛焰的像变大
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减小像距,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20年6月21日,我国部分地区可观察到“日环食”。日环食现象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12.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环日食”天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C.晴天的午后,树底下的光斑的形状与树叶缝隙的形状一定相同
D.用黄光照射在穿红衣服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的演员穿的是黄衣服
13.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探究不同物质的熔化现象时,比较冰和烛蜡的熔化特点
C.液体温度计利用不同温度时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的高低
D.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的时候,确保液体温度和表面积等因素相同
14.日晷名称是由“日”和“晷”两字组成。“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日晷由“晷针”和带有刻度的“晷盘”组成,如图所示,关于日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晷是古代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
B.晷盘上形成的影子是太阳的像
C.利用晷盘上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可以计时
D.晷针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反射
15.2020年6月21日,全国多地都观测到如图所示的“金边日食”,能解释“日食”形成的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平面镜成像 D.光的直线传播
二、填空题
16.2020年6月21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日环食。日环食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为1.5×108km,太阳发出的光传播到地球需要______s。(光速c=3×108m/s)
17.两千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这可以用光在 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18.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______(A/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彩色钟面时,所成的像是______(彩色/黑白)的。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变大/变小/不变)。钟面上的秒针是沿顺时针旋转的,则它在薄纸上所成的像中的秒针是______(顺/逆)时针旋转的(看物与像时人眼都在圆筒右侧向左看)。
19.如图,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发现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的新脉冲星,“光年”是______(物理量名称)的单位;“天眼”捕捉到的宇宙脉冲信号,被科学家制成了30 s的音乐,成为浩瀚宇宙深处传来的“天籁”,制作原理是: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20.如图所示,小军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______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_____。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____ (填“正立”或“倒立” )的____ (填“虚像”或“实像” )。
三、综合题
21.光源、光线和光束
宇宙间的物体不论其大小与种类,其中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在研究光现象时,我们常常根据光源的大小将光源分为点光源和面光源.当发光物体的大小远远小于它到观察者的距离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发光点,称为点光源.哪些不能作为一个发光点看待的光源,则称为面光源.
由于通常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时,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行进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它可以表示沿箭头方向传播的极细的一束光.
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束光是有一定宽度的,我们可以把一束光看成由围绕一条轴线分布的无数光数组成的,称为光束.在几何光学中我们常用到的光束有平行光束,会聚光束和发散光束.普通光源产生的是发散光束,在普通光源和其它光学器件组合使用时,可以得到平行光束或会聚光束,激光器可以产生很好的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_____(填“抽象”或“真实”)的;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是_____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22.请阅读《华夏之光—圭表》并回答问题:
华夏之光——圭表
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天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其中圭表就是典型的代表。圭表(如图1所示)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叫作圭,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或石柱,叫作表,圭和表相互垂直。
战国以前的天文学家已经能够利用水面来校正圭,使其水平,使用铅垂线来校正表,使其与圭相互垂直。
依据圭表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依据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就能确定一回归年的天数,由于日光散射和漫反射的影响,早期圭表的表影边缘模糊不清,影响了测量表影长度的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圭表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与创新。他将表的高度增加,并且在表顶加一根架空的横梁,使表高变为传统表高的五倍。这样,测量时,把传统的确定表影端的位置变为确定梁影中心的位置、提高了测量影长的精度。
郭守敬又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景符,利用景符可以在圭面上形成太阳和梁的清晰像(如图2所示),这样就可以精确的测量表的影长了。这些措施成功解决了圭表发明以来,测影时“虚景之中考求真实”的困难。以圭表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郭守敬的改进与创新措施解决了早期圭表的什么问题?
(2)除了圭表,请你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
23.根据以下的两段内容回答问题。
a.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民间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
(1)日全食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发生日全食时, ______ (选填“A”或“B”)。
A.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B.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
b.小华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3cm等边三角形的纸板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地面距离为1m不变,观察白纸上的光斑。小华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所示),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将右侧的卡片缓缓向左移动,观察光斑变化情况。上述过程中。
(2)可以探究光斑的形状与___________的关系(选填“小孔形状”或“小孔大小”);刚开始时,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______ (“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______ (“增强”、“不变”或“减弱”);
(3)当小孔足够小时,此时光斑形状是 ______ 形。
2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此时看见的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________(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________像(完整描述像的特点).
(3)如图丙所示是一次日全食图片,日食现象的成因可以用________规律来解释,观测日食时用肉眼直视太阳很容易灼伤眼镜,这是因为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5.探究“小孔成像”.
器材:大小略有差异的硬纸盒2只,薄白纸一小块,胶水,剪刀,缝衣针.
制作方法:将两纸盒套在一起,如图所示,将外面纸盒A的底部粘牢,中心用针扎一小孔(直径约1mm),纸盒B底部剪去,用半透明的薄白纸贴牢,作为成像光屏.
使用:将小孔对着光源,眼睛在B盒右端观察薄纸屏,不断调节B盒在A盒中的位置,可在光屏上观察到景物清晰的像.实验后回答问题: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小孔成的是________的像.(填“正立”或“倒立”)
(2)拉动B盒,使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增大,屏上所成的像将________.
(3)若用针扎两个小孔,你可以观察到________个像.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揭开“光直线传播”的面纱》
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在我国古代就被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光的直线传播在天文历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祖先制造了圭表和日晷,测量日影的长短和方位,以确定时间、冬至点、夏至点;在天文仪器上安装窥管,以观察天象,测量恒星的位置.
在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中,还利用光的这一性质,发明了皮影戏.汉初齐少翁用纸剪的人、物在白幕后表演,并且用光照射,人、物的影像就映在白幕上,幕外的人就可以看到影像的表演.皮影戏到宋代非常盛行,后来传到了西方,引起了轰动.
通过对光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了沿着密林树叶间隙射到地面的光线形成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中进入屋里的日光也是这样.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证明光的这一性质,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翟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虽然他讲的并不是成像而是成影,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为什么会有这奇怪的现象呢?墨家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墨家还利用光的这一特性,解释了物和影的关系.飞翔着的鸟儿,它的影也仿佛在飞动着.墨家分析了光、鸟、影的关系,揭开了影子自身并不直接参加运动的秘密.墨家指出鸟影是由于直线行进的光线照在鸟身上被鸟遮住而形成的.当鸟在飞动中,前一瞬间光被遮住出现影子的地方,后一瞬间就被光所照射,影子便消失了;新出现的影子是后一瞬间光被遮住而形成的,已经不是前一瞬间的影子.因此,墨家得到了“景不徙”的结论,“景”通“影”,就是说,影子不直接参加运动.
那么为什么影子看起来是活动着的呢?这是因为鸟飞动的时候,前后瞬间影子是连续不断地更新着,并且变动着位置,看起来就觉得影是随着鸟在飞动一样.在二千四五百年前,能这样深入细致地研究光的性质,解释影的动和不动的关系,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墨家还从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了投影和半影的现象.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学者,从未停止过对于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
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四个文段中出现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翟和他的学生在做实验时,黑暗小屋墙壁上出现了“人影”,该处“人影”在形成时,______(填“有”或“没有”)光照射在这里.
(3)在墨翟和他的学生的实验中,屋外的人______(填“是”或“不是”)光源.为什么鸟飞行时的影子会随着它一起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BD.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空气或是其它介质中只要满足这个条件也能沿直线传播,否则可能会发生偏折,故AB错误,D正确;
C.如果玻璃是均匀的,光在玻璃中也能沿直线传播,故C错误。
故选D。
2.D
【详解】
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面颊,通过面颊有“麻”的感觉说明音叉在振动,这是转换法,而学习声波时,将声波与水波进行比较,这是类比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是理想模型法,不是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控制液体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这是控制变量法,不是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
D.通过温度计液柱长短表示温度高低,这是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详解】
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像是上下颠倒的,所以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烛焰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烛焰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烛焰的倒立实像,故B错误;
C.保持小孔、屏和烛焰的位置都不变,蜡烛燃烧变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烛焰在屏上成的像在原来像的位置上方,半透明膜上的像也随之上移,故C错误;
D.若取下塑料薄膜,透过小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烛焰上只有部分光线进入人眼,将看不到完整烛焰,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
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所成像的形状与光源形状有关,与小孔形状无关,把小孔做成一条狭窄的缝隙对着太阳,则在右边的光屏上将看到太阳的倒立的实像,是圆形的。
故选B。
5.A
【详解】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
故选A。
6.B
【详解】
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人在远处时,人的头顶与灯光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
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的头顶与灯光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
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的头顶与灯光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
故选B。
7.D
【详解】
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
A.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属于小孔成像现象,成的是倒立的像,故C正确;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
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太阳的实像,像和太阳的形状是一样的,是圆形,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①根据题意可知,自制针孔照相机是小孔成像,因此所成实像是倒立的像,故①正确;
②根据小孔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减小时,所成的像会变大,物距大于像距时,是缩小的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是放大的像,故②正确;
③根据小孔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像距变大,像也会变大,故③正确;
④当物距不变,向前推动内筒时,所成的像变小,光更加集中,会更亮,故④正确;
四句说法均正确,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
当月亮正好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月亮挡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太阳光被月亮遮住,所以地球上的人看太阳就感觉太阳少了一块,形成日食。
故选A。
12.A
【详解】
A.金环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部分光线,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小孔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都有关,成的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等大的,故B错误;
C.晴天的午后,树底下的光斑是由于孔成像形成的太阳的像,其形状与树叶缝隙的形状无关,故C错误;
D.因为红衣服只能反射红光,其他的色光被它吸收,所以用黄光照射在穿红衣服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的演员穿的是黑衣服,故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
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采用了转换法。
A.光线的引入是利用了模型法来研究物理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B.比较冰和烛蜡的熔化特点来探究不同物质的熔化现象,是用了比较法来研究物理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比较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的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与题目中用到的探究方法相同,故C符合题意;
D.确保液体温度和表面积等因素相同,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采用的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详解】
A.日晷是人类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工具(仪器),故A错误;
B.晷盘上晷针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不透明的晷针上时,在晷针后形成的暗区,不是太阳的像,故B错误;
C.在阳光下“晷针”的影子在“晷盘”的位置和长度与不同时刻是太阳的位置有关,所以利用晷盘上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可以计时,故C正确;
D.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看到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5.D
【详解】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故选D。
16. 直线传播 500
【详解】
[1]发生日食,是月亮在地球和太阳的之间,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月亮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所以在地球上某些区域看不见太阳或者是只能看见部分太阳。
[2]光速c=3×108m/s,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为
s=1.5×108km=1.5×1011m
由速度公式可知,光的传播时间
17.同种均匀
【详解】
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8. A 彩色 变大 顺
【详解】
[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像的颜色由射入小孔的色光的颜色决定,观察仪观察的是彩色钟面,所以所成的像是彩色的。
[3]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则光屏上像将变大。
[4]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钟面上的秒针顺时针旋转时,形成的像也顺时针旋转。
19. 长度 振动
【详解】
[1]光年是指真空中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故光年是长度单位。
[2]脉冲信号也是一种振动,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利用捕捉到的脉动冲信号可制成音乐。
20. 同一直线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倒立 实像
【详解】
[1][2]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同一直线上;
[3][4]蜡烛发出的光线通过A纸片上的小孔在B纸片上形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21. 抽象 激光器
光线是为了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方便而假设存在的;根据文中信息得到哪种器材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详解】
(1)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抽象的;
(2)根据文中信息可知:激光器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故答案为抽象;激光器.
【点睛】
本题考查光现象,光线是指带箭头的直线,箭头代表方向,直线代表传播路径,光线是利用“物理模型”法建立的.
22.(1)见解析;(2)见解析
【详解】
(1)测量时,把传统的确定表影端的位置变为确定梁影中心的位置,解决了早期圭表的表影边缘模糊不清的问题,提高了测量影长的精度。
(2)我国古代天文观察仪器还有日晷、浑天仪、水运仪等。
23. 光沿直线传播 A 小孔大小 变小 不变 圆
【详解】
(1)[1]日全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当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直线上,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光,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太阳便发生了日食现象,故选A;
(2)[3]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将右侧的卡片缓缓向左移动,小孔的大小改变,形状不变,可以探究光斑的形状与小孔大小的关系;
[4][5]因为太阳光是平行光,开始时孔较大,所以形成的是和孔面积大小相等的光斑,故刚开始时,白纸上光斑大小将变小,而且亮度与孔大小无关,光斑亮度不变;
(3)[6]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来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此时光斑形状是圆形。
24. 烛焰、三个小孔和人眼在一条直线上 不是 膜 倒立、缩小的实 光的直线传播 凸透
【详解】
(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通过三个小孔看见的是蜡烛,看见的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3)日食现象的成因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 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观测日食时用肉眼直视太阳很容易灼伤眼镜.
点睛:(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据此分析回答.(2)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3)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5. 光沿直线传播 倒立 变大 两
【详解】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拉动B盒,使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增大,屏上所成的像将变大.
(3)若用针扎两个小孔,蜡烛通过每一个小孔都会成一个像,所以可以观察到两个像.
26. 圭表和日晷 在天文仪器上安装窥管 皮影戏 小孔成像 没有 不是 因为鸟飞动的时候,前后瞬间影子是连续不断地更新着,并且变动着位置,看起来就觉得影是随着鸟在飞动一样
【详解】
(1)四个文段中出现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分别是:
①我们的祖先制造了圭表和日晷,测量日影的长短和方位,以确定时间、冬至点、夏至点;②在天文仪器上安装窥管,以观察天象,测量恒星的位置.③皮影戏;④小孔成像;
(2)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物体,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暗区形成物体的影子,因此墨翟和他的学生在做实验时,黑暗小屋墙壁上出现了“人影”,该处“人影”在形成时没有光照射在这里.
(3)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所以在墨翟和他的学生的实验中,屋外的人不是光源.鸟飞行时的影子会随着它一起运动,这是因为鸟飞动的时候,前后瞬间影子是连续不断地更新着,并且变动这位置,看起来就觉得影是随着鸟在飞动一样.
故答案为 (1). 圭表和日晷 (2). 在天文仪器上安装窥管 (3). 皮影戏 (4). 小孔成像 (5). 没有 (6). 不是 (7). 因为鸟飞动的时候,前后瞬间影子是连续不断地更新着,并且变动着位置,看起来就觉得影是随着鸟在飞动一样
【点睛】该题考查了光源的定义和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掌握这也基础知识是关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