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6 狼牙山五壮士
一、选择题
1.下列名句中,能用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的一项是( )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横线上。
① 疗养院依山傍水,环境____ (幽、优 )静舒适。
② 小力在生人面前有点羞 _______(涩、愧)。
③ 毛竹扁担非常坚 韧______ (韧、硬),我已经用了三年多了,还是完好无损。
④ 他多次立功受奖,但从不在别人面前夸_______(奖、耀)自己的功劳。
3.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有:________
①班长马宝玉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终身跳下深谷。
②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③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4.给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花:A花朵; B形状像花的东西; C作战时受的外伤; D用,耗费
①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________
②又是秋天,菊花开得同往年一样灿烂。 ________
③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________
④整理笔记和完成作业花了我不少时间。 ________
5.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五位壮士 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②三座大殿 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③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 着一根电动旗杆。
A.挺立 屹立 矗立 B.挺立 矗立 屹立
C.屹立 矗立 挺立 D.屹立 挺立 矗立
二、填空题
6.课文精彩回顾。
《七律·长征》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过五岭山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越岷山等场面,表现了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形近字组词。
寇( )截( )竖( )绷( )
冠( )载( )坚( )棚( )
三、语言表达
8.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五壮士和敌人战斗的场面。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两句话能删掉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面对死亡时,狼牙山上的五位壮士,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英勇跳崖。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0.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选段内容:______________。
11.下列关于选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主要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B.画线句子主要表现了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及作战时的英勇无畏。
C.“沉着”“全神贯注”等词语表现了战士们作战时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D.画线句子具体描写了战斗的场面。
12.第⑦句中“始终”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段既描写了人物群体,又描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法叫作___________。其中第_______句从整体上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即“面”;第_____________句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的表现,即“点”。文段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4.加点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自己的感悟,完成下列练习。
(1)选段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壮烈和义无反顾。
16.给选段添加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名言警句的理解和运用。题目给出的要求是“用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接受任务,诱敌上山,顽强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最后英勇跳崖,体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A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不符合题干的意思。
B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所作的《白马篇》,句子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符合题干中狼牙山五壮士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精神。
C项,“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我们即便是很富裕,也要知道人生无常,多做准备,不要花天酒地,铺张浪费,等到没钱的时候,就会非常惨。但是如果自己真正到了低谷,我们要做的,也不是天天回想当年多富裕,活在幻想中,而是要认清现实,努力学习,工作,让自己好起来。与题意不符。
D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全诗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与题意不符。
2.① 幽 ② 涩 ③ 韧 ④ 耀
【详解】
略
3.②
【详解】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包含本体、喻体、喻词。
【点评】测试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
4.B;A;B;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义的掌握:花:A花朵B形状像花的东西C作战时受的外伤D用,耗费
【点评】掌握词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5.C
【详解】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屹立:指人的面貌,精神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矗立:指高的物体,一般形容建筑物。
挺立:同直立,直直的站,多指人,形容形象高大。
6.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越过乌蒙山脉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默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翻译: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7. 倭寇 截止 竖笛 绷带 冠军 载歌载舞 坚强 凉棚
【详解】
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这里要注意结合字形、字义辨析,如:“寇”的意思是强盗或外来的侵略者(也指敌人)。可以组词:敌寇、草寇等。“冠”的意思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可以组词:花冠、桂冠等。
8.这两句话不能删掉,因为通过对敌人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了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注意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结合本题中这两句话的内容,分析可以得出是不能删掉的,因为通过对敌人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了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9.示例:敬爱的五壮士,正是你们千千万万个革命前辈的流血和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详解】
略
10.痛击敌人
11.A
12.不能删去。“始终”的意思是从开始到最后,去掉后就不能准确说明五位战士抗击敌人的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战士们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
13. 点面结合 ② ③④⑤⑥ 让读者既感受到每位战士的英勇,又感受到了群体的团结勇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五位战士深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10.
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对于内容重点则要根据每个重点段内容具体概括。
文段主要写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的事情,可用“痛击敌人”或者“顽强歼敌”来概括。
11.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A项说法错误,画线句子主要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
12.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作用。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句话说明在战士们的抗击下,敌人一直不能前进一步,“始终”的意思是从开始到最后,去掉后就不能准确说明五位战士抗击敌人的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战士们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
13.
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选段既描写了人物群体,又描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法叫作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句话句从整体上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即“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的表现,即“点”。
使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让读者既感受到每位战士的英勇,又感受到了群体的团结勇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五位战士深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14.不能调换。“眺望”是惦记群众、主力部队是否安全;“望望”是看见敌人上钩,心中喜悦,还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和要完成任务的轻松愉悦。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不同。
15. 完成掩护任务后的喜悦心情 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五壮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像每次发起冲锋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
16.英勇跳崖
14.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文章表示的是五位壮士惦记群众、主力部队是否安全。
望望:看,往远处看;望见。文章表示的是五位壮士看见敌人上钩,心中喜悦。还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和要完成任务的轻松愉悦。
结合以上可知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不同,故两者是不能调换的。
1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仔细阅读原文分析作答。
(1)从文中开头的“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可知,选段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喜悦心情。
(2)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因此“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3)结合文中内容可知,“这声音”指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这一声声口号表达的是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4)文中的“像每次发起冲锋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壮烈和义无反顾。
16.
本题考查给文章起小标题,需要在理解文章主旨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通过阅读短文可知,出自《狼牙山五壮士》文章主要描写的是狼牙山上的五位壮士,在战胜了敌人之后,英勇跳崖牺牲的故事。语段内容是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描写。
因此可取小标题为英勇跳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