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冲刺模拟卷(诗歌鉴赏二)
一、诗词曲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中的“绿”和“芳”从 和 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萋萋的春天美景。
2.结合三、四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视觉;嗅觉
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诗
【解析】【点评】(1)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1.本题考查对诗词语句的分析。“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意思是: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其中“绿”是“绿色”的意思,是通过视觉角度描绘春天的美景。“芳”是“草的芳香”,是通过嗅觉角度描绘春天的美景。
2.本题考查的是诗词的思想感情。“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意思是: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花”“菜畦”“蝴蝶”都是田园里的,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 、 ;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 ,这句诗运用了 手法。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远上”和“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试做分析。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C.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答案】3.黄河;白云;孤城;杨柳
4.皇帝(朝廷)的关怀;双关
5.“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
6.C
【考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所看到的有黄河、白云、孤城;“ 羌笛何须怨杨柳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所听到的有杨柳。
故答案为:黄河;白云;孤城;杨柳。
4.“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所以,“春风” 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 皇帝(朝廷)的关怀 ,这句诗运用了 双关手法。
故答案为: 皇帝(朝廷)的关怀;双关
5.“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远上”让人眼前出现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的雄伟壮观, 意境辽阔。
故答案为: “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
6.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这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故正确。
B:“ 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故正确。
C: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故错误。
故答案为:C
阅读理解。
友谊
泥泞中 干渴时
一只扶持的手 一杯清凉的水
岔道口 倦怠时
一个引导的箭头 一声惊蛰的春雷
挫折时 纯洁的友谊
一句温暖的话 高山上的白雪
迷惑时 生命的蜜和盐
一个肯定的回答 森林中的松柏
7.这首诗釆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 、 ,这是说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 、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 、 ,这是说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 、 ,这是说当我们烦躁消沉时,友谊能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 ,“生命中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 ,“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 。
8.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答案】7.扶持的手;引导的箭头;帮助;指引;温暖的话;肯定的回答;让我们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清凉的水;惊蛰的春雷;满足我们的需要,激起我们的斗志,给我们以力量;纯洁;不可缺少;万古长青
8.友谊是沙漠中,一杯清澈的水,饥饿时,一餐美味的佳肴。
【考点】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现代诗的分析和理解。语句的赏析首先要确定一个角度,角度有哪些,如修辞、用词、句式、内容、情感等。此句最明显的特点是修辞,所以可从这个角度入手。
(2)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注意例句的结构,仿写要注意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即可。注意仿写的合理,不要有错别字。
7.本题考查现代诗的分析和理解。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扶持的手 、引导的箭头。从“泥泞中”“扶持”“岔道口”“引导”等词可知,诗人认为友谊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找到正确的道路。在第二小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温暖的话、肯定的回答。诗人认为朋友会在自己遭遇挫折时、迷茫困惑时帮助自己,友谊可以让自己勇往直前。
在第三小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清凉的水、惊蛰的春雷。诗人认为友谊像干渴时需要水、倦怠时需要激励一样必不可少,会给人以力量。
在第四小节中,作者抓住白雪、蜜和盐、松柏等喻体的特点,表达出友谊的特点,纯洁、必不可少、万古长青。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仿写能力。根据小诗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在第一句点名真正的友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比喻成什么事情即可。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他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如《 》《 》。
10.这是一首题画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 (谁)画的一幅描绘 的画。请你再读一遍这首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是原画中没有的,在诗中找出来。
11.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正是河豚欲上时”指的是( )
A.春天,河豚鲜嫩肥美,可以上市销售
B.春天,河豚要由海入江产卵,逆江而上
【答案】9.宋;苏轼;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10.惠崇;江南早春景色;春江水暖、鸭先知、河豚欲上
11.A
12.B
【考点】诗
【解析】【点评】(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诗句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根据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宋朝的苏轼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有名的诗,我们平时要多积累他的文学作品。
10.本题考查理解古诗主要内容和想象画面的能力。诗题“惠崇春江晚景”表明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诗中水的温度、鸭的知觉和河豚欲上是画中没有的。
11.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朗读诗句要注意朗读节奏,不能把句子读破了,即一个意义不能分开读,如“三两”先知”等词语不能分开,因此选A。
1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诗句表达的是河豚在春天逆江而上产卵,而不是在春天上市销售,因此选B。
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问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3.下列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的中心(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各种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B.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C.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的沧桑感。
15.诗中加点的“呼喊”和“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3.D
14.C;D
15.不矛盾。“呼喊”是“沉默”爆发后的一种状态,它更多的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
【考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这首诗的内容,抓住中心,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那些无病呻吟式的靡靡之音,还有那些空洞乏味的豪言壮语式的诗作划清了界限。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因而博得广大青年的喜爱。在抒情方式上,它不像“朦胧诗”靠含义艰涩的词句,甚至夸张变形的意象寄托情感,而主要是靠形象的议论抒发感情。议论在这里是抒情的主要手段,但它不同于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它将抽象的思考化作新颖而美好的形象,在形象的议论中暗示情感。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全诗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整首诗歌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它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所以最符合原文主旨的是D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D两项,C项中“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并不是看出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D项中全诗洋溢的并不是一种沧桑感,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
15.本题考查的是对全诗内容内容的分析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呼喊”与“沉默”对立统一: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却是统一的——“只要不是平淡”。在宁静中蓄积,在呼喊中爆发,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
诗歌阅读。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搁笔费评章③。
梅须□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卢梅坡:宋代诗人。②降:服输。③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梅与雪的高下。
16.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应为 。
17.以议论入诗是宋人的一大创举,宋诗中有很多含有哲理的诗句。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16.逊
17.借梅雪争春难分高下,告诫人们:人或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一味地厚此薄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考点】诗
【解析】【点评】(1)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这道题是对这首诗主题的考查。分析诗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诗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后句中“雪”是“输”“梅”,那前一句应该“梅”是“逊”“雪”,因为“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其中拟人化地将“雪”和“梅”内在较劲的形象显现出来,更为生动。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后两句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阅读古诗,并完成练习。
赠汪伦
乘舟将欲行,忽闻 踏歌声
桃花潭水 , 汪伦送我情。
18.将古诗补充完整。
19.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古诗写了 (谁)将要远行, (谁)来送他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hòu)的情谊(yì)。
【答案】18.李白|岸上|深千尺|不及
19.唐;李白;李白;汪伦
【考点】诗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18.这道题考查古诗的背诵、默写和理解。答题前先背一背古诗,再把缺少的内容写下来。
19.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由“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句可知,要远行的是李白,送行的是汪伦。
阅读古诗,并完成练习。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 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 声, 落知 。
20.把古诗补充完整。
21.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是 (季节)早晨的情景。
22.“处处闻啼鸟”中“闻”的意思是( )
A.用鼻子嗅(xiù)到 B.用耳朵听到
【答案】20.不|风雨|花|多少
21.春天
22.B
【考点】诗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此题考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的能力,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
(3)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20.这道题考查古诗的背诵和默写。做题时先把古诗背一背,再把缺少的部分写出来。注意“多”是上下结构。
21.做这类题时要关注古诗的题目,因为从题目中我们就能捕捉到很多重要的信息。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晓”,意思是春天的早晨,所以能看出来,诗人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情景。
22.这道题考查字义。“啼鸟”的意思是“小鸟的鸣叫声”,因此“闻”的意思是“用耳朵听到”。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3.全诗四句共两层意义,前两句为第一层,着重写 和 ,后两句为第二层,“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 ”字,逼真地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而且由两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给人以 态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是 望,一个“ ”字,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一片”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的情景。
24.“天门中断楚江开”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想象的虚景。说它是实景,理由是 ,说它是虚景,理由是 。
25.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长江流往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被迫改变了流向,折而向东。
B.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缤纷,最能表现色彩的词语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虽不直接表现色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C.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D.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从其呈现出来的山水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豪迈奔放的情感。
【答案】23.山;水;出;动;远;来
24.天门山实际就是夹江对峙的两座山;天门山被楚江一劈为二是作者的想象
25.A
【考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诗句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把握句意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分析,在本题中,诗歌的前两句为一层,主要写了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即着重写了山和水,后两句为诗歌的第二层,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而且由两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的字是“出”,让人感受的是动态的美。“孤帆一片日边来”意思是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所以是远望。“来”这个字写出了“孤帆一片”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的情景。
2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本首诗歌的开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所以说它是实景,理由是天门山实际就是夹江对峙的两座山,说它是虚景,理由是天门山被楚江一劈为二是作者的想象。
2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辨析。在本题中,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冲刺模拟卷(诗歌鉴赏二)
一、诗词曲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中的“绿”和“芳”从 和 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萋萋的春天美景。
2.结合三、四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 、 ;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 ,这句诗运用了 手法。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远上”和“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试做分析。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C.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阅读理解。
友谊
泥泞中 干渴时
一只扶持的手 一杯清凉的水
岔道口 倦怠时
一个引导的箭头 一声惊蛰的春雷
挫折时 纯洁的友谊
一句温暖的话 高山上的白雪
迷惑时 生命的蜜和盐
一个肯定的回答 森林中的松柏
7.这首诗釆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 、 ,这是说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 、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 、 ,这是说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 、 ,这是说当我们烦躁消沉时,友谊能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 ,“生命中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 ,“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 。
8.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他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如《 》《 》。
10.这是一首题画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 (谁)画的一幅描绘 的画。请你再读一遍这首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是原画中没有的,在诗中找出来。
11.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正是河豚欲上时”指的是( )
A.春天,河豚鲜嫩肥美,可以上市销售
B.春天,河豚要由海入江产卵,逆江而上
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问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3.下列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的中心(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各种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B.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C.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的沧桑感。
15.诗中加点的“呼喊”和“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诗歌阅读。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搁笔费评章③。
梅须□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卢梅坡:宋代诗人。②降:服输。③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梅与雪的高下。
16.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应为 。
17.以议论入诗是宋人的一大创举,宋诗中有很多含有哲理的诗句。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阅读古诗,并完成练习。
赠汪伦
乘舟将欲行,忽闻 踏歌声
桃花潭水 , 汪伦送我情。
18.将古诗补充完整。
19.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古诗写了 (谁)将要远行, (谁)来送他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hòu)的情谊(yì)。
阅读古诗,并完成练习。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 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 声, 落知 。
20.把古诗补充完整。
21.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是 (季节)早晨的情景。
22.“处处闻啼鸟”中“闻”的意思是( )
A.用鼻子嗅(xiù)到 B.用耳朵听到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3.全诗四句共两层意义,前两句为第一层,着重写 和 ,后两句为第二层,“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 ”字,逼真地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而且由两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给人以 态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是 望,一个“ ”字,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一片”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的情景。
24.“天门中断楚江开”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想象的虚景。说它是实景,理由是 ,说它是虚景,理由是 。
25.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长江流往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被迫改变了流向,折而向东。
B.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缤纷,最能表现色彩的词语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虽不直接表现色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C.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D.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从其呈现出来的山水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豪迈奔放的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视觉;嗅觉
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诗
【解析】【点评】(1)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1.本题考查对诗词语句的分析。“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意思是: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其中“绿”是“绿色”的意思,是通过视觉角度描绘春天的美景。“芳”是“草的芳香”,是通过嗅觉角度描绘春天的美景。
2.本题考查的是诗词的思想感情。“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意思是: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花”“菜畦”“蝴蝶”都是田园里的,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3.黄河;白云;孤城;杨柳
4.皇帝(朝廷)的关怀;双关
5.“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
6.C
【考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所看到的有黄河、白云、孤城;“ 羌笛何须怨杨柳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所听到的有杨柳。
故答案为:黄河;白云;孤城;杨柳。
4.“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所以,“春风” 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 皇帝(朝廷)的关怀 ,这句诗运用了 双关手法。
故答案为: 皇帝(朝廷)的关怀;双关
5.“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远上”让人眼前出现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的雄伟壮观, 意境辽阔。
故答案为: “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
6.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这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故正确。
B:“ 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故正确。
C: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扶持的手;引导的箭头;帮助;指引;温暖的话;肯定的回答;让我们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清凉的水;惊蛰的春雷;满足我们的需要,激起我们的斗志,给我们以力量;纯洁;不可缺少;万古长青
8.友谊是沙漠中,一杯清澈的水,饥饿时,一餐美味的佳肴。
【考点】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现代诗的分析和理解。语句的赏析首先要确定一个角度,角度有哪些,如修辞、用词、句式、内容、情感等。此句最明显的特点是修辞,所以可从这个角度入手。
(2)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注意例句的结构,仿写要注意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即可。注意仿写的合理,不要有错别字。
7.本题考查现代诗的分析和理解。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扶持的手 、引导的箭头。从“泥泞中”“扶持”“岔道口”“引导”等词可知,诗人认为友谊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找到正确的道路。在第二小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温暖的话、肯定的回答。诗人认为朋友会在自己遭遇挫折时、迷茫困惑时帮助自己,友谊可以让自己勇往直前。
在第三小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清凉的水、惊蛰的春雷。诗人认为友谊像干渴时需要水、倦怠时需要激励一样必不可少,会给人以力量。
在第四小节中,作者抓住白雪、蜜和盐、松柏等喻体的特点,表达出友谊的特点,纯洁、必不可少、万古长青。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仿写能力。根据小诗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在第一句点名真正的友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比喻成什么事情即可。
【答案】9.宋;苏轼;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10.惠崇;江南早春景色;春江水暖、鸭先知、河豚欲上
11.A
12.B
【考点】诗
【解析】【点评】(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诗句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根据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宋朝的苏轼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有名的诗,我们平时要多积累他的文学作品。
10.本题考查理解古诗主要内容和想象画面的能力。诗题“惠崇春江晚景”表明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诗中水的温度、鸭的知觉和河豚欲上是画中没有的。
11.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朗读诗句要注意朗读节奏,不能把句子读破了,即一个意义不能分开读,如“三两”先知”等词语不能分开,因此选A。
1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诗句表达的是河豚在春天逆江而上产卵,而不是在春天上市销售,因此选B。
【答案】13.D
14.C;D
15.不矛盾。“呼喊”是“沉默”爆发后的一种状态,它更多的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
【考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这首诗的内容,抓住中心,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那些无病呻吟式的靡靡之音,还有那些空洞乏味的豪言壮语式的诗作划清了界限。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因而博得广大青年的喜爱。在抒情方式上,它不像“朦胧诗”靠含义艰涩的词句,甚至夸张变形的意象寄托情感,而主要是靠形象的议论抒发感情。议论在这里是抒情的主要手段,但它不同于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它将抽象的思考化作新颖而美好的形象,在形象的议论中暗示情感。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全诗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整首诗歌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它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所以最符合原文主旨的是D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D两项,C项中“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并不是看出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D项中全诗洋溢的并不是一种沧桑感,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
15.本题考查的是对全诗内容内容的分析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呼喊”与“沉默”对立统一: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却是统一的——“只要不是平淡”。在宁静中蓄积,在呼喊中爆发,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
【答案】16.逊
17.借梅雪争春难分高下,告诫人们:人或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一味地厚此薄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考点】诗
【解析】【点评】(1)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这道题是对这首诗主题的考查。分析诗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诗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后句中“雪”是“输”“梅”,那前一句应该“梅”是“逊”“雪”,因为“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其中拟人化地将“雪”和“梅”内在较劲的形象显现出来,更为生动。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后两句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答案】18.李白|岸上|深千尺|不及
19.唐;李白;李白;汪伦
【考点】诗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18.这道题考查古诗的背诵、默写和理解。答题前先背一背古诗,再把缺少的内容写下来。
19.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由“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句可知,要远行的是李白,送行的是汪伦。
【答案】20.不|风雨|花|多少
21.春天
22.B
【考点】诗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此题考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的能力,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
(3)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20.这道题考查古诗的背诵和默写。做题时先把古诗背一背,再把缺少的部分写出来。注意“多”是上下结构。
21.做这类题时要关注古诗的题目,因为从题目中我们就能捕捉到很多重要的信息。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晓”,意思是春天的早晨,所以能看出来,诗人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情景。
22.这道题考查字义。“啼鸟”的意思是“小鸟的鸣叫声”,因此“闻”的意思是“用耳朵听到”。
【答案】23.山;水;出;动;远;来
24.天门山实际就是夹江对峙的两座山;天门山被楚江一劈为二是作者的想象
25.A
【考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诗句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把握句意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分析,在本题中,诗歌的前两句为一层,主要写了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即着重写了山和水,后两句为诗歌的第二层,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而且由两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的字是“出”,让人感受的是动态的美。“孤帆一片日边来”意思是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所以是远望。“来”这个字写出了“孤帆一片”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的情景。
2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本首诗歌的开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所以说它是实景,理由是天门山实际就是夹江对峙的两座山,说它是虚景,理由是天门山被楚江一劈为二是作者的想象。
2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辨析。在本题中,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