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二)
(八年级)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緑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组成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黄鹤楼
[唐]崔籁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熒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駆马复归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两首诗都引用了“黄金台〃的典故,其用意一样吗?请结合内容分析。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开头两句连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 境界浪漫。
“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 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孟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君大鹏6到三山, 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 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在这首词中,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赏析,回答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疋碘的一项是( )
起笔"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几时冋〃三字折射出词人内心那种企盼西下夕阳返回又知其难返的复杂心态。
"独徘徊〃的“独"意为“独自〃,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
整首词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耐人寻味。
(2广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两点。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釆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东风”指什么?
诗歌三、四句议论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心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释诗中加线的句子。
结合写作背景,联系诗歌内容说说王维思想感情的变化。
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乙】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都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蜂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两首诗均为唐诗中的律诗精品。甲诗作者白居易,字乐天;乙诗作者杜甫,字子美。
甲诗中"初平”写出春水新涨的情形,“云脚低〃写低垂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生动地勾 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乙诗首联中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草木深”描绘了长安城乱草丛 生的凄涼情状。
甲诗中“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了,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乙诗中“不胜簪" 实写诗人因年事己高头发变稀疏的情形。
甲乙两诗分别借助花、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体会诗人借历史故事所抒发的感情。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也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诗歌开头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兼葭
某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某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莱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渓。
溯洞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诗歌开头从“兼葭〃写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有物方为图景。请品读《兼葭》中的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内容,概括男主人公(追求者)的形 象。
阅读下列这首词, 完成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若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側。 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芹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4.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流之""釆之”"范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苻菜吋勤劳灵巧的姿态。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古诗词鉴赏
兼葭
兼歧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洵从之,道阻且长。 , O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根据这首诗分析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阅读古诗《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苻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①—。参差若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若菜,左右老之。窈窕 淑女,钟鼓乐之。
《莱袞》
系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涸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莱葭萋 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葉葭采采,白露未 已。所谓伊人,② o溯油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关雎》《兼葭》是《诗经》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在刻画形象上,两首诗共同 展现了一个 的女子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关雎》以" ” 两句起兴,写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恋思慕;《兼葭》每章的前两句都以秋景起兴,渲染了“兼苍露白”的凄清 气氛,烘托了人物 的心情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每章只是对几个文字略加改动,在变化之中包涵稳定,同时又造
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请你在两首诗中低遂丁里句子,说一说重章叠句的效果在这组句子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B尧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人名)。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 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牛困人饥日己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 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你认为画线句中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简要概括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洁巾。
朗读诗歌讲究突出重音,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应该重读?请说明理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试从修辞的角度谈谈本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
对诗歌第①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诗以叙述开篇,在夸张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也写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挂林梢、沉塘坳。
先写出了秋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出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 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中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 吏""三别”一样。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 了 "歌'的动感。
D.本诗材料安排得很恰当,前后贯穿得也很好。全诗平铺直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写起来 却一层比一层深入。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 请说说你的理由。
诗歌鉴赏(二)
(八年级)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緑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组成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黄鹤楼
[唐]崔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案】我选《黄鹤楼》。因为上面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黄鹤楼》表达的主题与上面两首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要从给定的两首诗中选出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组成组阅读材料,那么必须与 前两首表现的主题相 致。故本题的关键是前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然后再从《黄鹤楼》与《送元二 使安西》中选择与它一主题一致的那首即可。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 固山卜.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写拂晓行船的情景,结尾诗人见雁思亲,抒发了作 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绝句。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结尾"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又 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故两首诗共同的主题是:思乡之情。
《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作。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頷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 人离去,黄鹤楼己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 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对家人的思念;
《送元二使安西》中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通过诗人举杯劝 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体现的是对友人的怀念与不舍;
故可选《黄鹤楼》。因为上面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
阅读卜面的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两首诗都引用了“黄金台”的典故,其用意一样吗?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2.示例一: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敌军濒临城卜-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 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的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 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岀站战争形势的紧迫C
示例:不一样。甲诗中写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表现出将士们报 效朝廷的决心。乙诗中比喻像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 痛苦心情。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 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是写景,也是 写事。从词语角度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 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从修辞的角度看,用"黑云”喻指故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城欲摧"运用了夸 张的修辞,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从色彩运用上,用“黑”字突出敌人的人马众 多、军情危急;“金''字表现了守城将上的雄姿英发,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以高昂精神状态迎敌,运用对 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战争形势的危急和紧迫。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考查典故在表达上的作用。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 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甲】诗”报君黄 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意:为报答君王恩遇,要手执宝剑为国血战到死,表现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乙】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是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 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委婉含蓄地表达J'诗人对明君明主的渴望,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晚穿,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莲舟吹取三山去!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开头两句连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 境界浪漫。
“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 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孟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希大鹏飞到三山, 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 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在这首词中,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4. C
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 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的感怀。(或: 词人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实现生活中不可能实现, 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应是《庄子》寓言,且“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有误,应为词人 想象自己借莉托起大鹏的狂风,乘坐蓬舟直往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而去,从而表现了自己的雄阔胸襟。
故选C。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作用理解。
作者是一个有才情、有追求的女性。在封建社会,这种追求是不可能实现了,所以只能在梦中。“嗟”字生动 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 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 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懣。作者把其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通过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 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反映J'守边将土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 靦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査理解诗歌的感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联系背景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 排挤出朝廷”,可知诗人被贬,在岀使边塞的路途中只有“单.车”,车马少,随从少;"单”字一语双关,表现 了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寂寞,失意、惆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联,诗人将自己喻为“蓬草”“大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飘忽不定的行踪,这与 作者感受到的被排挤出朝廷的独特的内心感受相-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直”形容大漠孤烟直宜地立于大漠之中,显得挺拔雄伟:“圆"写出了大漠落H的浑圆。整个意境画面辽阔, 既有纵横千里的辽阔,又有高耸入云的浩瀚。表现了塞外雄奇壮观的风光。面对这一浩瀚无边的大漠景色, 作者最初的抑郁低沉一扫而空,转而表达对边防将士的慰问勉励,反映了守边将土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 义精神。表达了豁达积极的情感。
古诗词赏析,回答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卜 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7.示例:消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 的银河似乎要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c
我报路长咗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 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画面要注意抓住意象,加入想象合理描绘。上阕一、二两句通过意象“天、 云、雾、星河、千帆"展现了壮丽的景象。又用“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 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 给读者。作答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词中的意象描绘情境来作答。如:苍茫的海天-线,云雾弥漫, 波涛汹涌。船在海上颠簸,干帆竞舞。远望天空,星星和银河转动。
本题考査对词人思想感情的分析。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殷勤问我归何处”,下片二句“我报路长嗟 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亳不停顿."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 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 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内,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 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 挣扎的苦闷。一个“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蜂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9.草、木、花、鸟。
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本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连三月"极言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抵 刀金”道出家书难得,形象地表达r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深深的忧虑、渴望得到家人音讯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春望"即春天之所见,应是实写的具体的景物;根据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 旧,春日的城区里草木茂盛)”可知,诗人见到的景物有草、木:根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心 伤感见花开却流汨,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可知,诗人见到的景物有花、鸟。据此提炼景物回答即可。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 为动词,表现r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 徊° “不胜"意思是:受不住,不能:写诗人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 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 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 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百 言战事之久,战 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 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运用对偶的手法,既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对 战争的厌恶,对国事的担忧),又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 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心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疋硕的一项是( )
起笔“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词人内心那种企盼西下夕阳返回又知其难返的复杂心态。
"独徘徊〃的“独〃意为"独自〃,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
整首词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耐人寻味。
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两点。
【答案】(DC
(1)对繁华易尽感到无可奈何:(2)看到旧识車来感到欣喜;(3)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的情感交织在了 —起。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表述有误,"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写出词人独处时的寂 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
故选C。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承接上句的“夕阳西下",体现了对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的一种无奈,然而这暮春天气 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翩翩归来的燕了就像是去年管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这 句回应前面的“几时回”。花 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 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 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車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 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的夏杂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釆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东风"指什么?
诗歌三、四句议论有何深意?
【答案】13. —、二句叙事;三、四句议论。“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14.诗人借古讽今,反说历史:自己如果也有“东风"相助,也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来,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査表达方式和词义。一、二句意思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 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记述自己发现战戟并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的小情,是 记叙;三、四句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是诗人 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是议论。
词义要结合语境义分析。本义: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昂: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 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结合"东风不与周郎便”可知,“东风"指火烧赤 壁一事,意指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
本题考査把握关键诗句的能力。"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 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 后果,属于反说历史。而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券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形 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诗人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是为了强调东风的作 用,貌似强调周瑜的成功只是借助外部有利条件的结果,实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借助 了某种机遇”的感慨,也抒发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之气,属于借古讽今。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心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释诗中加线的句子。
结合写作背景,联系诗歌内容说说王维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案】15.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如北归的大雁一样来到胡地。
"征蓬〃"归雁”等词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愤激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 感得到熏陶净化后产生的豪壮慷慨之情,显露出豁达情怀。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当时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 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岀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 雁"一样进入"胡天”。据此理解翻译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写诗人因遭受 权贵排挤而出塞,来到塞I:看到荒凉的景色,回想起自己的遭遇,内心难免感到孤独和愤然,"征蓬"“归雁” 的意象正体现出诗人这样的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H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 落日正圆。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用"圆”字形容落日,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描绘了 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表现诗人心境豁然开阔,产生了慷概豪壮之情。据此 理解分析作答。
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乙】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都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蜂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两首诗均为唐诗中的律诗精品。甲诗作者白居易,字乐天;乙诗作者柱甫,字子美。
甲诗中“初平〃写出春水新涨的情形,“云脚低”写低垂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生动地勾 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乙诗首联中 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 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草木深〃描绘了长安城乱草丛 生的凄凉情状。
甲诗中“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了,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乙诗中“不胜簪" 实写诗人因年事己高头发变稀疏的情形。
甲乙两诗分别借助花、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7. D
18.【甲】诗表现了诗人欣喜愉悦的心情;【乙】诗表现了诗人忧愁伤心、苦闷沉痛的心情。
【解析】
D."乙诗中,不胜簪,实写诗人因年少己高头发变稀疏的情形”表述有误,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此时 刚45岁,“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的苍老之态是因忧国念家 所致,并非是年事己高的生理变化。
故选D<,
本题考査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甲诗是白居易作于杭州出游时,通过对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 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等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欣喜愉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 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故诗人眼前的花、鸟是充满生机的,诗人的心情是欣喜愉悦的;
乙诗是诗人杜甫被乱军所俘,困居长安时所作,观花"溅泪",听鸟“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 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r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心 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体会诗人借历史故事所抒发的感情。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9.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0.意在说明要想建立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 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解析】
本题是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作答此类题目,-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 目的要求作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 锁闭在铜雀台中。借赤壁之战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 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怀才不遇的无奈。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本诗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期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 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揭示了机遇造就人才的道理,意在说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 不开机遇这一重要条件。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赖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也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诗歌开头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理解不正确。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
据此可知,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愁”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故选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兼葭
慕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沒萎萎,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洞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兼改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漠。
溯;.回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诗歌开头从"兼葭〃写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有物方为图景。请品读《兼葭》中的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内容,概括男主人公(追求者)的形 象。
【答案】22.以景起兴,引出诗中所味的对象一一伊人,渲染出 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诗中主人公的怅
惘心情。
23.示例:对爱情坚定、执希。不论时间如何推移,他都深爱着“伊人",不变心:不论道路多么艰险,他都 无所畏惧,不动摇。
【解析】
2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兼顔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接养写“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属于起兴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卜-文对心上人
的追求。“白露"“霜”点明了季节是秋天,“兼葭"“在水一方"点明了地点是在水边,整句渲染了兼苍露白的凄 消气氛,给人以淒清萧瑟之感,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怅惘心情,达到r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溯洞从之”“溯游从之"可以看出男主人公追求“伊人"时的急切心情;
从"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萋,白露未晞""兼葭釆釆,白露未己”,可见男主人公等待“伊人“的过程之
漫长,但他并未因时间而改变心意,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坚定态度;
根据“道阻卩长"“道阻旦跻”"道阻E1右"可看出追求路上困难車車,但男主人公没有放弃,可见他追求“伊人” 的执着信念和无畏态度。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小题。
关雎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流之”“采之""茎之”写出「女子左右采摘若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24. D
《美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 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鮮与分析。
D.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意思是: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意思是: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君子"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 的品格。
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特色。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思是: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 之作,男子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 女子的欢喜。然后在 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所谓“乐而 不淫"指从见美雌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与追求的过程,特别是“琴瑟友之”"钟鼓乐 之"等诗句表现了美好、愉悦而不低俗;所谓"哀而不伤”,即写出男子对女子求之不得的苦闷、焦虑如"寤寐 思服"“辗转反侧”,同时,又写出求之而得时的兴奋、热闹情景。《关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却不放纵, 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故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答案】26. 不必、无须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27.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解析】
本题考查词义和诗歌主题情感。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无为”的意思 是不必、无须。
抓住句意体会"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 中话别,又多了一車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 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 蜀又算得什么昵。气象阔达,志趣高远,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表达r诗人的乐观精神。尾联点出"送" 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表现了与友人情谊的真挚和离别的不舍。
木题考查学生诗歌車点句子的理解。作者意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 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 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i样, 秦-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 远,表现了一种能启迪人内心的哲理,即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 所不在的,它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古诗词鉴赏
兼茂
莱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湎从之,道阻且长。 , 。
莱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
莱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汩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止。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根据这首诗分析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28.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29.本诗分三章,采用車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旦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 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感情。“溯涸从之”与“溯游从之"多次出现,表现作者追求“伊人”的过程,表现了他对 美好爱情地执若追求。"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澆”"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堆"“宛在水中祉"表现了“伊 人"飘渺不定,突出了作者内心对意中人的相思和因为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苦恼。
本题考査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式反复咏唱的种表情 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 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演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本诗中第二、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 是更换r个别的词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己”,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主人公凝望追 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淡”,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城"再到"宛在水中波”, 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旦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 的艰难,凸显主人公坚持不己的心情。重章叠句,层层推进,避免了诗歌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 律,使得全诗主旨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起来缠绵排恻,启人深思。据此作答即可。
阅读古诗《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美美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若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o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苻菜,左右荔之。窈窕 淑女,钟鼓乐之。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汩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莱葭萋 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涸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某葭采采,白露未 已。所谓伊人,② o溯洵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关雎》《兼葭》是《诗经》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在刻画形象上,两首诗共同 展现了一个 的女子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关雎》以" ” 两句起兴,写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恋思慕;《兼葭》每章的前两句都以秋景起兴,渲染了“兼苍露白”的凄清 气氛,烘托了人物 的心情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每章只是对几个文字略加改动,在变化之中包涵稳定,同时又造 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请你在两首诗中任烤了里句子,说一说重章叠句的效果在这组句子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30.①辗转反侧:②所谓伊人,在水之,矣。
寻而不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惆怅
示例:《兼葭》“苍苍"“萋萋”“釆采〃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卜 文“溯洞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 r气氛,表达了古代人民追求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而不得惆怅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默写。
注意本题中的“辗转、谓、伊、渓”等词语容易写错。
本题考查起兴手法分析。
《美雎》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苻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 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的故事。《兼葭》中的“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 于种种阻力,变得遥不可及。在刻画形象上,两首诗共同展现了一个寻而不得的女子形象。《关雎》第一章 起兴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兼葭》每 章的头两句都是以“兼葭"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交代了季节与时令,又渲染了兼苍露白的凄清氛围,烘 托了人物怅惘、惆怅的心情。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如《关雎》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参差若菜,左右流之”"参 差存菜,左右釆之"“参差善菜,左右范之”几句,i咏三叹,回环往复,突出「这位采存菜的姑娘在水边劳 动时的美好姿态,也表达了主人公的爱慕之情及强烈的思念。
诗歌《兼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凡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的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 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己",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 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波',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 中城”,再到"宛在水中壮",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 “道阻旦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巳的精神。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苍 苍""姜萋""采采”这样的叠词,写出了芦苇生长茂盛的姿态,为卜.文男子“溯游从之""溯洞从之"进行了铺叙, 也渲染了秋H凄楚的氛围,使全文声情兼备,更为真切地表达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爱情的执着与坚定。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案]33. C
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 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的深切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C.根据“牛困人饥日己高”中的“日己高",说明此刻的时间不再是清晨,故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可怜身上衣正单”是对老人艰难现状的描写,"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老人衣服单 薄,按常理说应希望天气暖和些;可老人为了能顺利将手中的炭卖出去,却又不得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 如此-反常态的心理,揭示了老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达作者了对老人的深切同情。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践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人名)。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 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 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案】35. 唐白居易
D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 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卜首》中的一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 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 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r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D."牛困人饥日己高"意思是: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己经升得很高了。通过牛与人的表现,日头正 高,间接写出从南山到集市的路程之远,路途之艰(雪厚),炭车之重,老翁之苦;“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 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表述有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语句。
“翩翩两骑来是谁"意思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翩翩”指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宫使 得意忘形的样子;联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卖炭 翁费尽力气烧炭、拉炭只为满足衣食这些基础的生活;但是"两骑“翩翩而来,轻轻松松的就将卖炭翁的炭拉 走了,丝毫不顾及卖炭翁的生活,蛮横无理的宫使与劳苦悲惨的卖炭翁,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唐 代“宫市"掠夺的本质,揭示了"宫市”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你认为画线句中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简要概括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38.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读的时候好像听到秋风咆 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39.诗中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冷的画面;渲染出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
【解析】
本题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语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悌.上三重茅"意思是: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怒号" 本指愤怒地大声号叫;在此是形容狂风肆虐产生的声响;此句賦予狂风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此时风势之猛,声咅之大:重读"怒号”,使人有声临其境之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诗 人眼睁睁茅草屋上的茅草纷飞的无奈。
本题考查诗文展现的画面及诗句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意思是:-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 渐黑下来了。“秋天"本就凄凉;"墨色”形容云的颜色,预示着将降大雨;此句运用环境描写,展现一幅阴沉 暗淡的画面,营造暗淡愁惨的氛围;联系诗文“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町知,为卜文在漏雨之蜓居住难以入眠做铺垫,烘托出诗人的凄伤、愁苦的心情.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洁巾。
朗读诗歌讲究突出重音,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应该重读?请说明理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试从修辞的角度谈谈本句的妙处。
【答案】40.示例一:"辅”字重读,该字将送别之地(城阙)和友人上任之地(五津)联系起来,形象地写 出了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意境开阔,应该突出强调。
示例二:“望〃字重读,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应该突出强 调。(言之有理即可)
41.这句诗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天涯”极言相距之远,“比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①表 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意,情感乐观豁达。②这 哲理将前四句表 现出的离别之苦转折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旷达高远的情怀,使全诗境界高远。③暗合首句营造的雄浑阔大 的气势,全是雄伟的气象、开阔的意境浑然大成。
【解析】
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掌握。
朗读重音一般为诗句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结合语境,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 (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辅”字重读,将送别之地(城阙)和友人上任之地(五津)联系 起来,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应该突出强调。
“风烟望五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 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 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望”字重读,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 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 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应该突出强调。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 距之近。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境界从狹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诗结构严谨,暗合首 句营造的雄浑阔大的气势,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 隔天源,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 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向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
对诗歌第①节分析有误的一顼是( )
诗以叙述开篇,在夸张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也写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挂林梢、沉塘坳。
先写出了秋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出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 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中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 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 了 "歌”的动感。
本诗材料安排得很恰当,前后贯穿得也很好。全诗平铺直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写起来 却一层比一层深入。
【答案】42. A
C
【解析】
A.诗歌第①节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冒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意思是: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 在对岸江边。是对环境的描写,以写实的手法展现怒号的秋风将茅草吹散的场景;“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 展现了秋风声势之盛: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A。
C.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本项 前后内容写反;
故选C。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 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44.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廿情 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45.示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里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 大。
示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意 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1)翻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 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2)理解;思路:结合前后文,结合背景,结合主题,理解诗句的感情。
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等句子可知,此时是安史之 乱时期,作者自己饱受生活的苦难,经济上捉襟见肘,但是作者的长夜难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天 下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话里,作者推己及人,由个人的疾苦想到天下百姓 的苦难,想到家国的灾难,这是对人间冷暖的一种体察,更是对天下百姓的关怀。杜甫在文章结尾发出一 种呼喊,希望眼前能突现一座广厦,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自己饱 受苦难时,还想到天下受苦的人,希望他们能够获得美好生活,这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重读的目的就是突出强调,所以在第一小节划线句中选择一个认为应 该重读的词语,并且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原因。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重读“怒号〃,"怒号”是愤怒的号叫的意思,这本是人的行为,这里用来修饰风,这是把 风拟人化,运用了拟人修辞,“怒号”指声音很大,故这个词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风的猛烈,重读能够突出 其大、猛,和整体氛围相符合。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重读“三重茅〃,“三重茅"是多重茅草的意思,这里写被卷走茅草之多,结合背景可知, 这座草庐是作者求亲告友建成的,是作者在乱世中好不容易建造的属于自己的家,这些茅草对作者来说非 常重要,但是此时被风吹走了如此多,可以想见作者内心多么焦急,故重读能够突出作者看到茅草被卷走 时的焦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若菜,左右流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参差苻菜,左右采之。 参差着菜,左右老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