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0:1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
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目录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的殖民扩张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思考:结合15世纪和16世纪世界地图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新航路开辟,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材料: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再次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独立的几块陆地上。
——《大国崛起》
15世纪的世界地图有欧洲、非洲、亚州的地理方位,但没有美洲,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完整的;
16世纪的世界地图有了美洲,且各大洲、大洋的方位更加明晰,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识与今天已经相差不多。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一场由于哥伦布远洋探险导致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动植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等的突发性交流。)
疾病的传播
物种的交换
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1)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②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2)表现:
①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
②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种族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③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思考:根据16至20世纪人口迁移的方向,请概括这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特点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如欧洲国家向拉丁美洲各国移居人口;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即亚非欧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迁移。
④由发达国家主导;
⑤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3)根据材料,概括人口迁移产生了什么影响?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①积极影响: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促进世界物种交换;促进美洲经济开发。
②消极影响: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印第安人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2、物种交换
(1)原因: 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初步的全球联系。
(2)表现:
从美洲流出: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
引入美洲:马、牛、猪、羊、鸡、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和葡萄
欧洲
亚洲
美洲
思考: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
积极
1.丰富食物结构;
2.增加粮食产量;
3.促进人口增长;
4.促进经济开发;
5.促进文明交融。
1.伴随殖民掠夺;
2.破坏生态环境;
3.导致疾病传播。
3.疾病的传播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1519年美洲爆发第一次大瘟疫,天花黄热病等扩散
1530年,天花向北传播到五大湖地区
1585年英国人德雷克将斑疹伤寒传给印第安人
疾病的跨界传播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100到150年间,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传染病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和凝聚力。很多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开始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寻求欧洲人的保护并信奉了基督教。
影响: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全球贸易新变化
海路贸易网络
根据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图并结合教材第40页内容,分析全球贸易网络有什么变化?
特点(空间范围):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1、印度洋贸易
材料:当达·伽马完成历史性的航海归来
时,葡萄牙宫廷准备迅速扩大成果。美洲大陆
源源而来的海量金银使葡萄牙有足够的资金与
东方通商。夺取了进出印度洋狭窄海道的控制
权,使葡萄牙人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船航
线。每年,葡萄牙船队沿西非海岸,绕过好望角驶往东非,然后航抵科钦和锡兰,通过马六甲进入东亚贸易,从而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思考:16世纪葡萄牙人为什么能打破阿拉伯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王室的支持;对美洲的掠夺,提
供了大量资金;占领沿线的商业据点等。
(2)影响:①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②加强了欧亚之间的商贸联系;
③有利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2、大西洋贸易
思考:简述“三角贸易”的航程,并分析“三角贸易”分别对欧洲、非洲、美洲带来什么影响。
(1)对非洲
(2)对美洲
(3)对欧洲
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 ,造成了非洲发展困难,长期贫穷与落后。
对欧洲来说,三角贸易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大肆居杀印第安人,造成文明衰落。同时贩卖黑奴给美洲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美洲开发,改变了美洲的族群结构。
3、太平洋贸易
思考:阅读教材和结合相关材料,描述太平洋贸易中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并
解释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入使“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等地推广至全国。外国银元的流入,在中国货币文化上引起了一次大革命。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了国内丝织业等行业的发展。福建潭州的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新兴的沿海商业城市。到嘉靖时,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通过大帆船贸易, 西班牙传教士将天主教文化带到中国,也使西班牙及美洲大陆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把中国的传统技艺如制造鞍炮、刺绣技术等,传授给当地人民。大帆船贸易承载了资本、商品、人员、文化的交流,是真正的“海道大通”的实现,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3、太平洋贸易
②从美洲流向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运载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
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白银运回马尼拉然后流入中国。
③从欧洲流入中国:中国的生丝、瓷器运到欧洲,白银流入中国
①从日本流入中国:葡萄牙参与中
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日本的白银大
量流入中国。
(1)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
3、太平洋贸易
(2)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直到18世纪,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丹尼斯·弗林对白银流向的研究也使得他得出结论:中国至少在世界白银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小小的月港成为了当时中国链接世界经济的接口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税制改革(一条鞭法);
③(隆庆开关)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1.工业革命前: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早期阶段)
2.工业革命后: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中期阶段)
3.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以对外资本输出为主(后期阶段)
殖民扩张的分期
果阿
马六甲
澳门
巴西
菲律宾
墨西哥
秘鲁
西班牙殖民扩张
以美洲为主
葡萄牙殖民扩张
以亚非为主
1、瓜分世界的开始——“教皇子午线”
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澳门
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菲律宾
1493年划分
1494年划分
手段 :通过暴力掠夺或敲诈勒索,以商站为据点,垄断亚欧贸易
手段 :屠杀土著居民、掠夺金银、利用黑奴发展种植园经济
殖民先锋 西葡双雄(15~16世纪)
1492-1595年,“仅从西印度(美洲)就向本国(西班牙)输人黄金、白银达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头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
西葡掠夺的贵金属没有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奢侈消费,最终落后于他国,所以两国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落。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
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一)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2.殖民霸权的争夺——西葡-荷兰-英国
- 15世纪
- 16世纪
- 17世纪
- 18世纪
- 19世纪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海上马车夫)
英国
(日不落帝国)
小国大业 荷兰崛起(17世纪-18世纪中叶)
1602年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垄断马来群岛至好望角一带的贸易
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开展商业竞争和拓展殖民地
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18世纪中期
1.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工商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
2.17世纪中后期打败荷兰: (三次英荷战争)
工业资本主义(手工业)战胜商业资本主义
3.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
(1756—1763 “七年战争”)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专制制度
非洲:好望角
美洲:新尼德兰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
锡兰、印尼、台湾
1621年,荷兰设立西印度公司,垄断美洲和西非地区的贸易
1、多元文明格局的打破——迟滞的东方
中断了美、非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
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美洲——掠夺金银、原料和种族屠杀
亚洲——殖民侵略、殖民据点和商业垄断
非洲——黑奴贸易,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美洲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丧失了大批的精壮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贫困的根源之一
各大陆中,亚洲受到的影响最小,因为它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已经强大到足以避免直接或间接的征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建设性: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2、欧洲社会的嬗变——崛起的欧洲
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劵交易所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封建领主
地位下降
商业资产阶级
实力上升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贸易规模扩大
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和原料市场问题
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
欧洲一场社会变革与转型逐渐拉开帷幕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全球性流动
大国兴替
世界市场
全球联系
初步建立
物种交换
商品流通
人口迁移
课堂小结
欧洲
美洲
亚洲
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迫入世界: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客观上加强了与世界联系
机遇挑战:白银大量流入刺激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开始遭到殖民侵略
世界格局
演变
历史发展进程改变
(1)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