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韶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韶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2-28 11:4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年韶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
13.“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14.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
A.晋商的迅速崛起 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C.重农抑商的破产 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
15.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16.1942年,中原发生“大饥荒”,反映该历史最可信的是
A.河南八旬亲历老人的口述
B.“河南四荒,水旱蝗汤”的民谣
C.美国《时代》记者白修德现场摄影图片
D.《大公报》的《看重庆,念中原》社论
17.如图是1968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对此解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
B.讴歌了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
C.描绘了解放战争的壮阔场面
D.折射了文革时期的狂热情结
18.有一浙江商人,1980到1992年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此事例不能说明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 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9.西欧司法在1500年以前主要根据《圣经》,1500—1700年代主要依据古罗马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兴起 B.文艺复兴的推动
C.宗教改革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发生
20.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音乐是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对自由的期望以及善与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该音乐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21.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一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2.二战后西方国家努力修补资本主义社会缺陷,尤其是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与社会制度上的“福利化”。其中“人民化”带来的显著变化是
A.国际格局的改变 B.社会结构的变化
C.意识形态的剧变 D.议会民主制颠覆
23.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属于20世纪40、50年代美苏冷战及影响的史实有
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②柏林危机的发生 ③朝鲜战争的爆发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泉州在南宋地位特殊,许多皇族在此居住,数量仅次京城临安,为南宋陪都。进出口贸易繁华,入口税高达100万缗,政府鼓励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著,被任命泉州市舶使。
材料二 恽毓鼎1917年2月8日日记:“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
材料三 下图是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报道。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南宋泉州特殊地位形成的原因。(9分)
(2)“你可知妈港(澳门)不是我的真名姓?┅┅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诗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国际历史背景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的原因。(9分)
(3)“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重要历史意义?(4分)
(4)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沿海主要城市在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6分)
39.(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他的阶级动机越来越弱,他要求不要“摧毁”资本主义,而是要“活跃”资本主义。1923年初的列宁的阶级动机几乎完全消失,国内和平的动机更加清晰。
——[俄]尤·布尔金《独立报·三个列宁》(1999年1月20—21日)
材料二 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1)体现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文献是什么?材料一中前“两个列宁”分别指的是?(6分)
(2)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思想转变的背景。(6分)
(3)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是分别通过什么途径来“摧毁”和“活跃”资本主义的?(4分)
(4)请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淡色”观。(8分)
2013年韶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
13.“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14.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
A.晋商的迅速崛起 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C.重农抑商的破产 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
15.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16.1942年,中原发生“大饥荒”,反映该历史最可信的是
A.河南八旬亲历老人的口述
B.“河南四荒,水旱蝗汤”的民谣
C.美国《时代》记者白修德现场摄影图片
D.《大公报》的《看重庆,念中原》社论
17.如图是1968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对此解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
B.讴歌了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
C.描绘了解放战争的壮阔场面
D.折射了文革时期的狂热情结
18.有一浙江商人,1980到1992年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此事例不能说明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 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9.西欧司法在1500年以前主要根据《圣经》,1500—1700年代主要依据古罗马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兴起 B.文艺复兴的推动
C.宗教改革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发生
20.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音乐是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对自由的期望以及善与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该音乐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21.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一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2.二战后西方国家努力修补资本主义社会缺陷,尤其是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与社会制度上的“福利化”。其中“人民化”带来的显著变化是
A.国际格局的改变 B.社会结构的变化
C.意识形态的剧变 D.议会民主制颠覆
23.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属于20世纪40、50年代美苏冷战及影响的史实有
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②柏林危机的发生 ③朝鲜战争的爆发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泉州在南宋地位特殊,许多皇族在此居住,数量仅次京城临安,为南宋陪都。进出口贸易繁华,入口税高达100万缗,政府鼓励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著,被任命泉州市舶使。
材料二 恽毓鼎1917年2月8日日记:“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
材料三 下图是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报道。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南宋泉州特殊地位形成的原因。(9分)
(2)“你可知妈港(澳门)不是我的真名姓?┅┅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诗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国际历史背景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的原因。(9分)
(3)“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重要历史意义?(4分)
(4)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沿海主要城市在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6分)
39.(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他的阶级动机越来越弱,他要求不要“摧毁”资本主义,而是要“活跃”资本主义。1923年初的列宁的阶级动机几乎完全消失,国内和平的动机更加清晰。
——[俄]尤·布尔金《独立报·三个列宁》(1999年1月20—21日)
材料二 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1)体现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文献是什么?材料一中前“两个列宁”分别指的是?(6分)
(2)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思想转变的背景。(6分)
(3)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是分别通过什么途径来“摧毁”和“活跃”资本主义的?(4分)
(4)请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淡色”观。(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