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的第二节,本节课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本节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2)难点:公式P=ρgh的理论推导的理解。
难点的突破,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观察图片,回忆出固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观察与思考:
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向低部是玻璃的管中和低部是橡皮膜的管中倒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实验演示;教师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
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
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固体没有液体有?
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
一、 压强计:
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
1、 压强计构造
(1) U形管: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
(2) 金属盒:蒙有一层橡皮膜。
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3)刻度板: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
(4)旋钮: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
2、 使用: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
二、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 猜想:
教师提问:(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深度?
教师总结: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
(3)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准备器材:教师提问:需要那些器材?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
3、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实验前交代:
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论: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公式:
P=F/s=G/s=mg/s= ρvg/s= ρshg/s= ρgh
五、课堂小结
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液体压强大小公式
六、板书设计
7.2 液体压强
一、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三、液体压强大小
七、作业布置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