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11: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运用比照映衬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学会翻译文言语句。
3.体会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资料助读
(一)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曹刿”是春秋时鲁国人,“论战”指对战争的议论。从题目可以得知,本文主要记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一事件,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叙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的内容。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叙事简洁、议论充分的特点。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故称“长勺之战”。
(二)相关知识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两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记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也善于用写实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表现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编年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是编写历史较早的方法。编年体史书的编写按年、月、日的顺序,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春秋》《资治通鉴》等也是编年体史书。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在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其他同学来帮助他解决;或是将自己学习中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方法。
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之后,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让学生理解课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同时,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前后在人物对话中揭示的取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课文结构安排,了解战争内涵。
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学生可以轻松发现,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5.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外作业是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再进行一定的交流。毕竟,历史战争类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名言都有掌握的必要。
课堂实录
回顾历史知识,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战争,大家能不能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呢?
生1:抗日战争。
师:不错,一场我们不该忘记的战争。
生2:鸦片战争。
师:哦,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战争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如数家珍。□专家点评
生3:赤壁之战。
师:好,这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大家历史上学习的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三场?
生4:好像有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还有……
生5:还有长勺之战。
将错就错,借机导入。 □专家点评
师:不是长勺之战,是昆阳之战。不过这位同学很机灵,他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是长勺之战,而长勺之战也确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师:我们先看看注释①,看看对课文相关资料的介绍。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师: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将课文朗读一遍。
(生读)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
生1:“十年春……”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是很流畅的,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2:“又何间焉”的“间”他读成了第一声。
师:对,这个多音字要注意。
三次朗读,初步熟悉课文。□专家点评
生3:“下视其辙”的“辙”也读错了。
生4:还有,“吾视其辙乱”的节奏应该是“吾/视其辙乱”。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下面就请全班同学将这篇课文齐读一遍。
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师:大家已经初步读熟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我们来了解课文的大意。以大家现在的水平,应该可以大致上看懂它。那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向其他同学问难。
学生质疑不多,说明课文容易理解。
生1:我有一句话不是太懂。“齐人三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学习的“三”有作“三”讲的,有作“多次”讲的,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呢?
生2:我认为是三次。这从第三段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可以看出来的。
生3:“必以信”这句话我总是翻不通顺。
生4:这句话应该仿照注释3来翻,可以翻成“一定上报实情”。
师:这种翻译的方法不错,其他同学应该向她学习。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都是有疑而问。其他同学没有举手,看来这篇课文确实不难理解。那有没有同学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来考验一下其他同学呢?
生5:我觉得有个词很重要,“牺牲玉帛”的“牺牲”,它的意思是猪、牛、羊,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请其他同学再找几个这样的词。
生6:这很简单。“小大之狱”的“狱”,古代是案件,现在是“监狱”。
生7:还有“弗敢加也”的“加”,它的意思是虚报,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生8:我有一个问题:“登轼而望之”是什么意思?
生9:这有注释啊。就是“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啊。
巧妙地提问,才能难住同学。□专家点评
生8:这我也知道,可是谁知道这句话里的道理和哪句诗一样?
生:……
师9: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
生8:对。
师:这位同学的联想非常丰富。所提的问题也很有创造性。
看来大家对课文意思的理解确实比较透彻了。好,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含义。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
师: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记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人。就拿本课来说,大家对文中的人物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初步的印象,很容易把握。□专家点评
生1:是的,我对曹刿的印象很深。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这次战役能够以少胜多,全是靠他的指挥。
生2:我还觉得曹刿是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
生3:我觉得鲁左公是一个没用的人,他对打战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生4:不过,鲁左公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好好断案,这是最好的战争准备,他还比较得民心。
师:大家分析得都不错,那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呢?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生1:我是从人物的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三段曹刿说的那些话不但说明了胜利的理由,更说明了他是一位军事家。
生2:我也是从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一段中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出了他对那些达官显贵的蔑视。
生3:而鲁公在第一段说的话也表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根本,平时为政也有不少缺点。
生4:我是从人物的动作中看出来的。第二段中曹刿在追击敌人之前,“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明他做事十分小心。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也正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左传》的特点时说到的: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采用表演方式,最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达到了背诵的要求。师:既然课文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此精彩,那让我们来尝试一下,看看我们能否将课文中的对话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将课文中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演出来。请一、二、三组的同学准备第一段的朗读;四、五、六组的同学准备第二段的表演。
(学生准备)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我想先问一下,等会儿朗读和表演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5:朗读要注意语气。比如“肉食者鄙”这句话要读出轻蔑的感觉。与鲁公对话中的肯定与否定语气也要很明显。
生6:表演也一样。要突出曹刿的坚决与果断。
学生的表演非常投入,效果也不错。□专家点评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想必大家的表演会更加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学生表演)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战争内涵
对比电视,过渡到结构分析。□专家点评
师:看到大家精彩的表演,可以看出大家确实是理解了这篇课文,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以大家的演技,都快可以考虑让大家去拍一部《曹刿论战》的电视剧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
生1:是的,平常看战争片,打仗的场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课文没怎么描写厮杀的场面。
师:确实,那我们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1:课文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
师:战前的什么和战后的什么呢?
生1: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
适当的点拨,发挥教师的作用。师:很好,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学生面露难色)
师:那我来提示一下。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
生1:我明白了,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师:好,一针见血。那大家不妨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好的统帅,精通谋略的指挥者,就像赤壁之战中的火攻之计一样,是用智谋获胜的。
生3:鲁国抓住了最好的作战时机,趁“彼竭我盈”的机会出击,一举奠定了胜局。
生4:还有,课前提示中说,齐国发动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它不得人心,所以才会失败。
一叶知秋,引导学生探求了事物的规律,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正确,确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大家讨论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
生5: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实力比我们强,但他们是侵略者,我们又运用了正确的游击战术,所以最后获胜的是我们。
生6:赤壁之战,曹操的部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中了对方的火攻计,结果一败涂地。
生7:我们学过的陈涉吴广起义也是一样,起义军的装备虽然不好,但由于他们反对暴秦,是正义的,所以他们的起义能够成功。
生8:所以我们以后一定不能支持那些不正义的战争,比如美国入侵伊拉克。
生9:我们还要向曹刿学习,多用计谋,不能蛮干。
课内学习,课外继续收集资料,学以致用。□专家点评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好。看来,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下课后,请大家再收集相关战争的资料,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曹刿论战》时,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