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跑警报》 精读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跑警报》 精读检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0 19: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版必修2精读检测(10 跑警报)高手支招⑥精读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一字不落(là) 咝咝(sī) 撮(cuō)
B.楔入(qiē) 掰开(bāi) 磕开(kē)
C.缀成(zhuì) 间隔(jiàn) 遛翠湖(liù)
D.伺候(cì) 猝然(cù) 真髓(suǐ)
答案:B
提示:注意积累字音,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更要注意。“楔”字音应为“xi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驿道 骨碌 狼狈 心平气和
B.坟茔 纪实 无聊 见机而做
C.患难 欣然 逻辑 漫山遍野
D.真髓 漱口 威胁 仓皇失措
答案:B
提示:注意成语的字形,切不可望文生义。应为“见机而作”。
3.下列各组词语中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
B.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坟茔:坟地。
C.搜罗:到处寻找人或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身无长物:形容没有特长。
D.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21世纪教育网
五大三粗:形容人身体高大粗壮;魁梧。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提示:成语的意义是固定的,要加强积累。“身无长物”的意思是“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十分贫困”。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B.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C.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
D.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
答案:A
提示: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应该加强记忆和训练。
A项句号应放在单引号的里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鲁迅和瞿秋白两个人卿卿我我,过从甚密。
B.他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C.周总理风度翩翩,中外皆为之倾倒。
D.抗洪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你们还有闲情逸致下棋!
答案:A21世纪教育网
提示:“卿卿我我”专指男女间非常亲昵。注意各种病句的错误类型,并要在平时训练自己的语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21世纪教育网
……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6.作者认为“跑警报”的“跑”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呢?
7.作者把警报的规律摸得非常准,说明了什么问题?
8.作者特别举了哲学系一位学生跑警报的例子,这个例子的特殊性何在?
9.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人对待警报的态度,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提示:这里其实是在考查文章的炼字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被敌人的飞机和炸弹吓倒,这种精神状态只有这个“跑”字能形象的表现出来。
7.那段时期警报频繁。
提示:对一件事情摸得比较准,一方面可能他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一个方面是事件发生的太多,已经很有规律了。这个答案属于后者。21世纪教育网
8.日本人的飞机不能摧毁我们中国人的意志。不能阻止我们搞学术研究。
提示:这个哲学系的学生在跑警报的时候还在想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虽然让人感到很幽默,但是他的这种乐观精神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9.这是一种不在乎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永远征不服的精神。
提示: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种种跑警报的情况,可以看出人们并不是很恐惧,主要是人们在精神上有一种支撑,所以人们对待警报的态度就很明了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①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②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③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旋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④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21世纪教育网
⑤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⑥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⑦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⑧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⑨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⑩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10.本文第③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
11.在第⑤段中,为什么作者写到“这异乡的美景”“扯出”“我”“淡淡的乡愁”?
12.本文第段说“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21世纪教育网
13.下面两个句子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 )
①车前草生长在古代的路上。那时,无论路上行走的是官车、私车,马车、人力车,婚车、刑车、战车,车前,都有你,碧绿的,柔韧的,打着春天的手势。
②车前草生长在古代的路上。那时,无论路上行走的是官车、私车,马车、人力车,婚车、战车、刑车,车前,都有碧绿的、柔韧的你,打着春天的手势。
③每逢深秋时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④每逢深秋时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0.排比、拟人。作用:描写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和引出对河流流浪的感悟作铺垫;表达作者对冷水河的喜爱和对河流的倾慕。
提示:要准确地找到修辞方法。回答第二问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修辞本身的作用,一个是从文章本身的内容方面,只有二者结合起来,答案才是完整的。
11.为引出下文反思,醒悟乡土意识和地域观念是人为的和狭隘可笑的作铺垫。
提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联系上下文,体会重要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其次要深刻领会字词的本义和语境意义,二者结合起来回答的才能全面。
12.河流的流浪是一种成长,一种生命过程,奔向成熟的;呈现出对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智慧的思考;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把远方当做幸福的象征,是无谓的、丧失目的和方向的;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是虚弱贫瘠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提示: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回答本题要联系全文,深入挖掘语言的深层意义。
13.C
提示:本题是从语句的形式来设的。解答本题,先找出①句与②句,③句与④句之间的区别,然后紧密结合全句的句式特点和上下句话题、句式来判断。①②句间,①句用倒装句,更突出“碧绿的、柔韧的”的意思,且短句句式与全句更协调。③句间,④句两个6字句相对,接下来是4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和“览”均押“an”韵,音节协调,显得朗朗上口。所以①④两句表达效果更好。
14.(2007浙江高考,2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提示: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正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然后用反问形式作答。
15.汪曾祺的文章语言是一流的,他在谈小说创作时曾经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就本文来讲,汪曾祺笔下的空袭非但不恐怖,反而很有诗意,像在给我们这些和平时代的人做空袭生活的宣传广告。他把残酷的生活写得温情脉脉,把恐怖搞成了狂欢,与20世纪40年代众多的“见机而作”的国防文学相比,与那些愤怒的声讨和悲痛的呼喊相比,它充满了轻松愉快和浪漫情致。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把你经历过的伤心事情写下来。
提示:写作时要重在锤炼语言,不是重点记述事件,无论多么伤心的事情,都要尽量写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