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1.战后初期的发展
(1)成就:
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弊端: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①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2.苏联的改革
①内容: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②评价:
进步:
局限: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②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制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①内容:
②评价:
在工业领域推行“集体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经济改革收效甚微;
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兴起,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①内容:
②结果:
经济:承认新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
总统制和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苏联解体:
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合作探究:全面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
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艰难的,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断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思维拓展】阅读教材P122“思考点”: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
(2)弊端: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希望摆脱苏联控制,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东欧改革
南斯拉夫自治改革
①措施:
②评价: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
(1)原因:
(2)表现:
希望摆脱苏联控制,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①波兰: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均显著提高。
③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④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布拉格之春”,失败。
2.东欧改革
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
(1)原因:
(2)表现: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3、东欧剧变
原因:
根本: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内部:经济困境,政局动荡;
外部:苏联鼓励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思想:改革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时间:
1989--1992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变化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3、东欧剧变
含义: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表现:
(1)相对平稳:
波兰、 匈牙利、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2)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3)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
(4)分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思维拓展】阅读教材P124“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政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经济: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1.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的巨大成就
成就:
“两弹一星”
意义:
1.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至今)
(1)开创: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
(2)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成就:
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至今)
(4)发展:
2017中共十九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世界意义:
2、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合作探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苏联道路
东欧道路
中国道路
优先重工
比例失调
改革失败
亡党亡国
党失政权国名改变
学习苏联
照搬照抄
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
成就瞩目贡献重大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经验
教训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④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