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 题 牛顿第一定律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主 备 审 核 审 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区别出惯性和惯性定律。②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学难点 1、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组合作探讨等。
教学仪器 惯性演示仪、小纸条、笔帽、斜面、毛巾、棉布、小车、电脑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百科微讲新课导入明确目标教学过程 微讲堂:小笑话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探究1:惯性1、进行探究实验:(1)用手指向下猛击纸条,会发生什么现象? (2)用力拨动弹簧片,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填出结论。2、教师演示情景模拟(多媒体)3、教师讲解惯性的概念。4、教师强调惯性的注意事项(1)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等均无关。(2)惯性和力是两个实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它与外界因素无关。(3)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受到“惯性力”或者说“物体受到了惯性”是错误的。(4)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也大。5、教师引导学生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6、(1)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应该注意防止和利用,请分别举二例: 利用:(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防止:(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2)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的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小此类事故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填写二条(1)_________。(2)__________。探究2:牛顿第一定律1、【制定计划】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每次实验都要使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呢?2、【收集证据】按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1毛巾2粗布条3木板推理想象光滑表面3、【分析与结论】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进行证实的吗?(2)物体的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吗?(3)那为什么在没有推力的作用下,小车最终会停下来?4、教师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分析理解:(1)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一条实验定律,它是牛顿以理想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2)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所以说,力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所以说,力 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5、【课堂小结】(1)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2)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三、1、学生边实验边体会:(1)、使笔套保持静止这一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木板飞出,小球落入槽中,原因是什么 结论: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2、学生认真观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3、学生理解并记忆。4、学生认真理解其中的含义。5、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6、学生思考并交流谈论,从学案上填出内容。1、学生配合老师一起完成实验并在学案上填出老师的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填出表格,写出实验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________ 。推理:假设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______________ ____。3、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在学案上写出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 或 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个规律叫做 ,也叫做 定律。4、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并填空。5、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理解记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完成学案当堂检测。完成课后作业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当堂检测。
课堂练习查漏纠错 随堂练习 组内互相帮助完成学案。
小结提升 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完成学习目标了吗?
课后作业 1.课本习题。2.《点拨训练》相应题认真批改 独立按时完成。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