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6课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情景导入
新课教授
例题讲解
课后作业
基本知识点巩固
学习目标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1.
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3.
1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
右图是清末《时局图》,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吧!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时间结构图页
1895.1898
1895年4月17日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春
公车上书
1898年6月11日
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
戊戌政变
0
0
0
0
2
新课教授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1858—1927年)
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书。曾游历西方,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在万木草堂中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典型代表。其学生有梁启超。
康有为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历史背景材料引入:
公车上书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时间
地点
代表
目的
结果
1895年春
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
各省1300多名考试的举人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的经过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国闻报》
3.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宣传思想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梁启超
(1873~1929年)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
宣传思想
时件开端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时件开端
自主学习
报刊 地点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件经过
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二、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内容
类 别 内容 影响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文化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1898.6.11-1898.9.21
问题探究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二)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
(二)戊戌政变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中南海瀛台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谭嗣同
杨深秀
康广仁
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1898年6月28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和康广仁六人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二)戊戌政变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戊戌政变”。
谭嗣同
学生感悟: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提示: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感悟
教师归纳
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②顽固派实力强大;
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思考问答
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与教训
失败原因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光绪帝没有实权。
脱离了群众。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阅读归纳
归纳整理
兴起:
高潮:
失败:
性质:
作用:
教训: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898年、慈禧太后、戊戌政变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小口诀:(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3
例题讲解
巩固练习
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加快”主要表现在(B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A )
A.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整体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A )
A 开放言论 B 创办京师大学堂
C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 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来源
巩固练习
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B )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5.“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A )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6.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A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7.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C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维新变法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巩固练习
8.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C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9.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大梦唤醒”的具体表现是( D )
A. 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 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 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0.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公车上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有关上书的(D )
A、时间、地点 B、领导者、意义
C、对象、内容 D、背景、参加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答: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1897年,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署按察使黄遵宪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创办《湘学报》。1898年,他和唐才常等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
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 (写出两种即可)
答: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答: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
课后作业
认真思考
课后作业
作业一
作业二
历史同步
课堂笔记
周三交
周三交
下节课预习
第一单元
OfficePLUS课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总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制作时间 执行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个性化补充
【一】导入新课:右图是清末《时局图》,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吧!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二】教学程序设计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一)公车上书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经过: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考试的举人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材料引入: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6.教师过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二)维新思想的传播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提示:报刊地点代表人物思想观点《时务报》上海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天津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3.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一)百日维新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提示:内容影响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二)戊戌政变1.教师讲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戊戌政变”。2.图片展示:展示谭嗣同图片3.学生感悟: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提示: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4.教师提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5.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6.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意义: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7.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失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光绪帝没有实权;脱离了群众。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三】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加快”主要表现在( B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2.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 )A.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整体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3.“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A)A 开放言论 B 创办京师大学堂 C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 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来源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B)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5.“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A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6.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7.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C)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维新变法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8.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C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9.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大梦唤醒”的具体表现是( D)A. 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B. 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C.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D. 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0.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公车上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有关上书的( D )A、时间、地点 B、领导者、意义C、对象、内容 D、背景、参加者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1897年,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署按察使黄遵宪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创办《湘学报》。1898年,他和唐才常等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 (写出两种即可)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3)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四】课堂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五】布置作业历史同步、课堂笔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内容个性化补充
二次备课历史小口诀:(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4 / 4第6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签订《马关条约》一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严复创办《国闻报》一一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C.戊戌政变一一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D.戊戌变法一一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影响
2.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据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A.序幕-《马关条约》
B.发展-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C.高潮-光绪宣布变法
D.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3.“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
A.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B.改变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C.《马关条约》和中共诞生
D.《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5.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A.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B.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C.戊戌政变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6.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A.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B.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C.戊戌政变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7.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多国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8.1900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
C.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行
D.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
6.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 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维新派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B 强学会成立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C 百日维新 挽救了中华民族危亡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帝的地位
A.A B.B C.C D.D
9.北京大学教授房德邻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戊戌变法( )
A.实现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B.改变了中国政治体制
C.与中国历次革命均有关
D.有益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895年,康有为等率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此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1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戊戌变法
C.强学会成立
D.“公车上书”
12.康有为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这是因为严复( )
A.编著《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史地
B.发起“公车上书”,鼓吹变法
C.译述《天演论》,系统介绍了进化论学说
D.创办《新青年》,倡导民主科学
13.如图为19世纪末出现的报刊,它们宣传的主要观点应该为( )
A.变法图强
B.三民主义
C.民主与科学
D.新三民主义
14.下列内容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图强的是( )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15.他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这里的“他”指的是(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光绪帝
16.“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7.下面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加强海防建设,创建北洋海军
D.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18.在维新派的影响和直接参与下,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皇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下列历史事件与其相关的是( )
A.颁布《资政新篇》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设立京师同文馆
D.废除了科举制度
19.下列关于戊戌变法说法错误的是( )
A.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B.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慈禧太后残忍的镇压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0.(2019 益阳)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21.(2019 柳州)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22.(2019 莱芜)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3.(2019 日照)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文天祥)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24.(2019 长春)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25.(2019 新疆)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从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其它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日本有保国会,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强学会宣言(1895年8月,作者康有为)材料二: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临刑的男子大义凛然地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气壮山河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时年33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成立强学会的背景,并指出要使“四万万中国人有希望”,康有为认为应该怎么办?
(2)材料二中的这名男子指的是谁?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
(3)材料二中的这名男子口中的“贼”指的是谁?他为什么会说“无力回天”?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
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A4.B5.A6.A7.B8.C6.B9.D10.C11.D12.C13.A14.C15.A16.B17.C18.B19.D20.D21.C
22.D23.D24.D25.A
26.(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实行维新变法。
(2)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
(3)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可以有不同看法: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