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9—6 机械效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手段 演示,观察,计算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目标认同: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导入:老师先用一大桶装满沙子,沙子上面放上课本,把桶放在课室门口,上课后故意让两名学生帮忙抬进来。教师拿了课本后,告诉学生这桶沙子暂时不用,又让两名学生抬出门口。二、自主学习: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课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顶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 上面吊上去等)(2)探究实验:让学生用评选出的几个可行方案(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测出将沙子(G=10N)提高(h=1m)所做的功。向学生提供探究器材: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滑轮、细绳、10N沙子、小桶、塑料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选出的部分方案中所需做的功W2(测量所需的拉力F和拉力通过的距离s,再用公式W2=Fs求出)。(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个方案所做的功(W2=Fs)跟需要对沙子做的功(W1=Gh=10J),通过比较数据了解使用机械做功比需要做的功要大 ,从而引出有用功的概念。(4)通过分析W2和W1的差别,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对桶、滑轮做功;克服摩擦做功等) ,从而引入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5)思考: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机械效率(1)结合课前的情景和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并在有用功、总功的基础上算出各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η=W有用/W总)。教师并指出:机械效率没有单位;通常用百分数表示。(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3)练习:①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60%,它表示什么意思?②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4)向学生介绍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起重机:40%-50%;滑轮组:50%-70%;抽水机:50%-80%柴油机:28%-40%3、探究 :斜面的机械效率(1)先让学生猜想:使用斜面时的省力程度和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自主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供器材:斜面、方木块、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毛巾、棉布、砝码。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3)分析实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猜想得到证实了吗?(根据数据分析省力的情况和机械效率高低的问题)(4)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并引导学生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4、提高机械效率(1)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2)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际,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改进机械结构,对机械经常保养,减小摩擦等)三、合作学习: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 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失败了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把别人的成功作为一种收获,把别人的失败作为一种教训,为在以后的实验探究中少出现或不出现类似的失误打下基础。四、练习反馈:1.额外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 )2.机械效率大的机械一定既省力又省功。 ( )3.机械效率越高,则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 ( )4.机械做的总功越少,机械效率也越低。 ( )5.在总功相同时,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有用功就越多。 ( )6.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 )7.某斜面长为L,高为h,有一重力为G的物体被推力F沿斜面从底端匀速移至顶端。若物体所受阻力为f,则此时的有用功为____,总功为____,额外功为____,机械效率为____。8.外力对水泵做了7×104焦的总功,水泵把 250千克的水送到20米高处,水泵完成的有用功为____焦,水泵的机械效率为____。9.已知甲机器的机械效率是65%,乙机器的机械效率是8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力
B.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距离
C.甲机器做的有用功一定比乙机器多
D.以上说法都不对10.斜面高度为h,长度为L,用一个平行于斜面的力把重为G的物体匀速拉到斜面顶端。拉力所做的功为W,则斜面和物体间的摩擦力为 ( ) 11.如图所示是差动滑轮装置,两个连在一起的定滑轮同轴转动,绳在滑轮上不滑动,设拉力为F,物体重力为G,大定滑轮半径为R,小定滑轮半径为r,则机械效率为 ( ) 12.有一斜面长L=8米,高h=2米,把质量m=200千克的物体沿斜面拉到顶端。若受到阻力是物重的0.1倍,求斜面的机械效率。五、检测总结:1.使用滑轮组提起20N的重物,使它上升0.4m,拉力为8N,拉力的作用点上升了1.2m,拉力对滑轮所做的功为____J,这个功叫____功。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____J,这个功叫____功。用来克服滑轮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是____J,这个功叫____功,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2.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额外功只能____不能____,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3.如果用某个理想的简单机械做功,人对机械做了300焦的功,根据功的原理,机械对外所做的功为____焦。如果这个机械是实际机械,它的效率为80%那么此时它对外所做的功为300焦,人对机械所做的功为____焦。4.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有用功为400焦,总功为500焦,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5.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如果额外功是9600J,则该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__J,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6.外力对水泵做了7×104焦的总功,水泵把 250千克的水送到20米高处,水泵完成的有用功为____焦,水泵的机械效率为____。7.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B.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C.实际生产中.使用机械比不使用机械做功的效率高 D.使用机械做功时,如不考虑机械本身重力及所引起的摩擦,那么,机械的效率是百分之百8.某机器的机械效率的大小,正确的可能是 ( ) A.0.07% B.82% C.100% D.120%9.某人用手将一物体竖直举高3米和用机械效率为80%的斜面将它升高3米,比较这两种情况下人所做的功 ( ) A.用斜面使物体上升做的功多 B.用手竖直举高物体做的功多 C.两种情况做的功一样多 D.无法比较10.使用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一定 ( ) A.省距离 B.省时间 C.省力 D.省功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 )A.额外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效率越小。B.机械效率大的机械一定既省力又省功。 C.机械效率越高,则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 D.机械做的总功越少,机械效率也越低。 E.在总功相同时,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有用功就越多。F.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12.已知甲机器的机械效率是65%,乙机器的机械效率是8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是 ( ) A.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力 B.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距离 C.甲机器做的有用功一定比乙机器多 D.以上说法都不对13.如图所示,斜面光滑,推力分别为F1、F2,从斜面底推同样的物体至斜面顶端,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那么 ( ) A.F1大于F2,W1等于 W2 B.F1小于 F2 ,W1小于W2 C. F1大于F2,W1大于W2 D.F1小于F2,W1等于W2 14.瑞瑞同学家住楼上,最近正在装修房子,需要搬运装修材料,但有些材料由于楼道过窄不方便搬运,于是瑞瑞建议采用如图14所示的滑轮组,这样站在地上就可以把材料运上楼.若某次搬运的材料重765N,被提升的高度为10m,人所用的拉力为450N求:(1)请你帮助瑞瑞画出滑轮组的绕线示意图。(2)用滑轮组提升材料时做的有用功是多少?(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15.斜面长5m,高1.5m,把重为800N的物体匀速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____N,如果斜面不光滑,所用推力为30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板书设计:§9—6 机械效率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布置作业:A类(必做):《伴你学》第100~101页1、2、3、4、5、6、7、8、9、10、11B类(选做):《伴你学》第101页12、13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