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9—2 滑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定滑轮、滑轮组特点和作用。
2、了解滑轮的实质是杠杆变形。
3、根据滑轮组的绕线判断省力情况。
4、会根据题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滑轮组的特点,省力但费距离,对学生进行方法论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手段 实验探究、比较讨论、交流等。
教学过程一、目标认同:1、知道定滑轮、滑轮组特点和作用。
2、了解滑轮的实质是杠杆变形。
3、根据滑轮组的绕线判断省力情况。
4、会根据题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导入: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在我们对国旗肃然起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升旗手在下面向下拉旗子,而国旗却是往上升?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二、自主学习:1、定滑轮(1)定义: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3)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4)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6)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2、动滑轮(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①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②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③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④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3、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什么不同4、滑轮组(1)提出问题:你能将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吗?它们是否可以既省力,又可以改变使力方向呢?(2)归纳学生的设计方案,并给予鼓励。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有两种,即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有2和3根这两种。它们提起相同重力钩码所用的力一样吗? 三、合作学习: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 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失败了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把别人的成功作为一种收获,把别人的失败作为一种教训,为在以后的实验探究中少出现或不出现类似的失误打下基础。四、练习反馈:画出下列滑轮绳子的绕法:如图所示滑轮,用它们组成滑轮组,按各自的要求,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并填写出省力情况。(不计摩擦和绳子的重力)(1)n=1F=__________ F=__________(2)n=2F=__________ F=__________ F=__________(3)n=3F=__________ F=__________ F=__________(4)n=4F=__________ F=__________ (5)n=5F=__________五、检测总结: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__杠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______,但能________。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_______的_____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_________,但费________。3、滑轮组的特点是______。使用滑轮组的时候,被提起的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_______。4、用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当拉力F将绳子自由端拉下2 m时,物体才上升0.5 m,由此可知该滑轮组是一个________(填“省力”“费力”)机械。如果物重是400 N,则拉力F=________ N。(不计滑轮和绳重,不考虑摩擦)板书设计:§9—2 滑轮定滑轮:(1)使用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2)实质:等臂杠杆2、动滑轮(1)使用特点:省一半力,不改变动力的方向。(2)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可以既省力,又可以改变使力方向。课后作业:A类(必做题):《伴你学》第91~93页1、2、4、5、6、7、8、10B类(选做题):《伴你学》第94页11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