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4: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目录
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历史条件:
材料1: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工人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不过他们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1.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阶级基础: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材料2: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历史条件:
2.政治基础: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3:
1870年4月22,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共党。
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
4.组织基础: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历史条件:
5.思想基础: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历史条件(总结):
1.经济基础:
2.政治基础:
3.阶级基础:
4.组织基础:
5.思想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标志
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继承

发展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四)列宁主义的影响
①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十月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教材P89学习聚焦
1.下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对该图解读全面的是 (  )
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短暂的
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
答案:C。 从材料中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俄国国内以沙皇为首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故选C项。
2.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据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布尔什维主义从思潮发展为政党
B.布尔什维主义是列宁的个人思想
C.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903年
D.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于1903年
答案:D。 据“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可知,这实际上是强调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是在1903年成立的,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布尔什维主义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903年”,排除C。
3.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发生论”,列宁提出“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即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的这一论断(  )
A.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C.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D.指明了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
答案:A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是在多国同时发生的,而是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这就预示了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A;材料中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非否定,排除B;材料并非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更不是指明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排除C、D。
4.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  )
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
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
答案:B。 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但列宁认为在落后的俄国,社会主义也可以获得胜利,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即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问题,排除A项;C项表述无法涵盖材料全部信息,排除;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说“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排除D项。
5.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统治确立,新政权在彻底铲除、肃清中世纪制度残余、扫除妨碍俄国一切文化发展和一切进步的障碍方面,较为彻底的完成了革命任务。正如列宁所说,“从对人民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所做的这种清除工作比125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要坚决、迅速、大胆、有效、广泛和深刻的多。”据此可知,苏俄( )
A.社会主义革命远比法国革命激烈
B.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民主的国家
C.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为他国所借鉴
D.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残余仍存在
B
6.“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居然过了两年。不管将来结局如何,假定万一推翻,它那精神毕竟不能磨灭。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材料实质上肯定了
A.巴黎公社的历史影响 B.二月革命的结果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十月革命的成果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1.经济基础:
(一)背景: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2.政治基础:
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一)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3.国际环境:
(一)背景:
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4.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二月革命胜利,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部分国家政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苏维埃
和平、面包、土地!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5.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6.七月流血事件抛幻想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两个政权并立局面消失,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总结):
1.经济基础: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2.政治基础:
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环境:
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4.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胜利,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部分国家政权。
5.四月提纲指方向:
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6.七月流血事件抛幻想:
两个政权并立局面消失,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十月革命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宣布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总: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分:
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意义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拓展延伸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
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开启了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拓展延伸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打击了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推动了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世界
7.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和乡间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
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B.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
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D。 材料“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表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故D项正确。
8.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演讲道:“亲爱的士兵、水兵和工人同志们,我很荣幸向你们所代表的胜利的革命致敬。……现在,人民把武器对准剥削者——资产者的时刻到来了。”这一指示(  )
A.赢得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的广泛支持
B.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了革命方向
C.是用暴力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动员令
D.主张通过武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4月”“我很荣幸向你们所代表的胜利的革命致敬。……现在,人民把武器对准剥削者——资产者的时刻到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属于《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它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了革命方向,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一指示赢得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根据材料时间“1917年4月”可知,此时沙皇政府已被推翻,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列宁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9.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主要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B.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C.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D.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答案:C。 据材料“十月革命……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可知,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与俄国国情紧密联系,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实践马克思主义,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十月革命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D项错误。
10.二月革命后,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说明列宁当时推行的革命策略是(  )
A.以和平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以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无产阶级必须掌控苏维埃政权
D.无产阶级拒绝与临时政府合作
答案:A。 根据材料“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可知列宁主张以和平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A项正确,B项排除。C、D两项均不属于革命策略,排除。
11.1917年亲历俄国革命的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说,布尔什维克党的胜利,是由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通而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该观点
A.强调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
B.揭示了俄国革命的显著特征
C.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指出了新旧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B。【详解】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体现了俄国革命立足于人民的显著特征,B项正确;该观点主要强调了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没有强调其影响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没有对比新旧社会制度的差异,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1922年4月,列宁在《政论家短评》中提出,苏维埃俄国要与世界上“一些比较先进的,比我们富庶千百倍、在军事上强大千百倍的国家”并存。这种并存同时也意味着苏俄必须“单干”,即单独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  )
A.走工农相互结合的道路
B.倡导新体制的转换
C.冲破世界主流政治道路
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答案:C。 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社会、政治相对落后,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最终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强调俄国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主流的世界政治体系中找到与之不同的道路,故选C;材料与道路选择、体制转换无关,排除A、B;材料不涉及社会转型,排除D。
14.十月革命后,列宁创立了信访制度,并对信访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在苏维埃机关设立可以自由出入的接待室,设立答复人民群众口头或书面询问的问事处;确立接待群众来访的时间和日期,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不例外;替不识字的人代写申诉意见书等。据此可知,列宁创立信访制度意在
A.扩大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上的影响
B.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
C.开辟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新途径
D.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效率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十月革命。据材料信息可知,苏俄的信访制度是列宁创立,这是布尔什维克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新途径,从当时苏俄信访制度规定的内容可知,开辟信访制度的目的是关心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反映各类问题提供便捷,C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是信访制度,不是强调“苏维埃政权”,故A项表述是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B项与题旨不符,排除B项;D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5.十月革命把19世纪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不仅将曾经是重要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沙皇俄国变成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表明十月革命(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B.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C.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使亚洲各国均以社会主义为奋斗方向
答案:C。 据“十月革命把19世纪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而且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可知,材料指出了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即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故选C;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①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
②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③重要措施:
余粮征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④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背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材料:内战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2.主要措施:
3.评价:
其中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地图(1940年)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的成立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措施(总结)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1.3)
2.新经济政策(1921.3-1924.1)
3.成立苏联(1922.12)
斯大林的个人的影响。
(四)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成因
①历史原因:
“赶超”西方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高度集中的模式运作,且苏联缺乏民主传统。
②国际因素:
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都有积极作用。
③个人因素:
2.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把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连接工农联盟的纽带,否定新经济政策。把尽可能的提供商品粮作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应尽义务。
(四)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苏联模式的形成: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苏联模式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4.苏联模式的评价:
①积极评价: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评价: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15.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写道:“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这说明列宁认为(  )
A.这是适应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
B.这个政策可以适合任何一个国家
C.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苏联靠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A。 据“‘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可知,列宁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破坏的特殊背景下采取的特殊政策,故选A;“任何”一词表述错误,排除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的,排除C;材料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排除D。
16.1921年列宁在反思中指出,“我们知道,看到,说过:需要向‘德国人’‘学习’,需要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这项工作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此时,列宁 (  )
A.逐步认识到“左”倾的错误
B.认同德国在“电气时代”的科技创新
C.捍卫马克思的经济模式设想
D.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A 据材料“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可知,列宁逐渐认识到市场和商业的重要性,说明他认识到通过计划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即逐步认识到“左”倾的错误,故选A;列宁是在反思苏俄的经济政策,而非认同德国的科技创新和捍卫马克思的经济模式设想,排除B、C;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是斯大林,排除D。
17.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业发展于次要地位。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  )
A.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
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C.冲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答案:B。 据材料“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奠定了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基础,故A项错误。此时苏联模式尚未形成,故排除C项。D项是苏联模式的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18.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年产1 800万吨钢,1.6亿吨煤,3 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苏联工业化迅速推进的主要原因是 (  )
A.依靠国家力量有计划推进
B.利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
C.平衡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
D.调动民众生产劳动积极性
答案:A。 材料中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工业化迅速推进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A项;外部环境只是其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并不平衡,排除C项;D项也只是其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19.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答案:C。 材料“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体现了在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说明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C项正确;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与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均排除。
20.依据下面关于“苏联模式”的认识,可以共同推断“苏联模式”(  )
观点(态度) 关键词
对“苏联模式”持否定态度 “专横官僚式”“备战式”“极权主义”等
对“苏联模式”持批判态度 “行政命令式”“兵营式”“早期社会主义式”“国家社会主义式”等
认为是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 “极权式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等
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
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体制
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D.是导致了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答案:B。 材料中对“苏联模式”的不同观点均多次强调国家对政治、经济的控制力强,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特征,故选B;过渡时期的方案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描述了苏联模式的特点,而非作用或影响,排除C、D。
21.1918年春,德军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英、法、日、美等国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高加索和里海以东地区。与此同时,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出现叛乱。为此,苏俄政府
A.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B.起草并公布了《和平法令》
C.实施配给制和贸易垄断制 D.在各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1918年春,德军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英、法、日、美等国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符......”、“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出现叛乱”可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生的苏俄政权外部面临德、英、法、日、美等国的威胁,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叛乱,为了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利用配给制和贸易垄断制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C项正确;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起草并公布了《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B项;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确立了苏维埃政权对全国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世纪20年代,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是指
A.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
B.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
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因此“退一步”指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A项正确;BC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3.“这种集中化,实质是将国家的管控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只有服从指令才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在政治上服从,则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回报。”文中“集中化”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殖产兴业”政策 D.“苏联模式”
D【详解】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因此文中“集中化”指“苏联模式”,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以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1921年4月,列宁说:“实现电气化需要170亿金卢布,而第一批工程大约要十年才能完成据估,靠本国的黄金储备和输出可以偿付110亿,还差60亿没有着落,就必须借债,或者实行租让。”由此可见,列宁主张
A.采用市场手段建设国家 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C.利用外资优先发展轻工业 D.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认为可以通过借债、租让的形式筹集资金,进行电气化建设,这说明列宁主张采用市场时段建设国家,A项正确;当时“一五”计划尚未开始,排除B项;苏联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排除C项;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在列宁看来,饥荒并不由于俄国没有粮食,而是富农拒不把粮食卖给国家,他们用自由贸易的口号和物价的暴涨榨取工人的血汗,把苏维埃政权葬送在经济毁灭的深渊。在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若干省份里的富农同其他反革命分子在粮食战线上向工人国家发动进攻。为此,苏维埃政权
A.颁布《土地法令》 B.实施余粮收集制
C.采用新经济政策 D.推行农业集体化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若干省份里的富农同其他反革命分子在粮食战线上向工人国家发动进攻”可以判断出是余粮收集制,B项正确;材料与颁布《土地法令》无关,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推行的是固定的粮食税,排除C项;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课堂总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
主要内容
评价
背景:1917年俄国重要革命事件
进程:占领冬宫、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