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4: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目录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
1.经济原因: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奉行殖民扩张,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
2.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的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
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
同 盟 国
(德、奥匈、意)
协 约 国
(英、法、俄)
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寻求同盟者
3.主要原因:
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事后不久,德奥集团即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知识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④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奉行殖民扩张,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奉行殖民扩张,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根本原因:
②主要原因:
③经济原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非正义战争。
1.下表是1913—1914年世界主要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的统计。对表格数据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国家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A.日本工业实力最强,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小
B.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C.德国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矛盾尖锐
D.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答案:D。 材料反映了1913—1914年英、法、美、德、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其占有的殖民地面积不匹配的情况,美、德经济实力强大,但占有的殖民地面积相对较少。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其发展进程出现分化,进而出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故选D;材料反映出在这些国家中美国工业实力最强,日本最弱,排除A;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排除B;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德国与英国在殖民地方面存在矛盾,但这不是对表格数据最准确的解读,排除C。
2.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是“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素认为列强对各自势力范围的不满引发了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争持续发展的原因,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巴尔干地区”,故C项错误;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的结论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更是被奥匈帝国当作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这段话说明(  )
A.一战根源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B.一战是民族自卫战争
C.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D.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开始的标志
答案:C 材料“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强调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C正确;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A排除;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B排除;一战开始的标志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D排除。
4. 20世纪初的德国宣称,“我们是所有民族中的精华……最有资格统治其他民族”“要在旧欧洲狭窄的边界之外完成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俄国也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据此可知,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C.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D.列强结盟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
答案:B。 材料反映了一战前,德国、俄国都在积极宣传或者践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思潮的泛滥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故选B;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排除A;法西斯主义盛行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结盟的情况,排除D。
5.与下面漫画相关的事件是
A.百年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详解】由漫画信息“巴尔干危机”可知,与此相关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C项正确;英法百年战争是在西欧,排除A项;普法战争是在西欧,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因为巴尔干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条战线(空间上)
西线:
英法←→德
东线:
俄←→德奥匈
南线:
俄、塞←→奥匈
①西线:
②东线:
③南线:
决定战场
英法对德
德奥匈对俄
巴尔干半岛(奥匈对俄塞)
决定性战场
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3—4个月结束战争。
施利芬计划(10年)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皇威廉二世
1.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德国进攻法国)
结果:德军失败而告终,标志其“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二)三个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日本参战:
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二)三个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战役 持续时间 伤亡人数 备注
凡尔登战役 1916.2-1916.12 70多万 “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1916.7-1916.11 130多万 “索姆河地狱”
(二)三个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4.日德兰海战:
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二)三个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败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其中英国损失较大,被击毁战舰14艘,15.5万吨,伤亡6800人。德国损失战舰11艘,6.1万吨,伤亡近3100人。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5.后期战况: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二)三个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阶段 战线 重大战役或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年—1916年) 战争胶着
第三阶段 (1917年—1918年) 僵持状态—战争结束 马恩河战役
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
西线
(决定性战场)
1915年
1916年
西线
东、南线
德奥取得胜利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二)三个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6.“马恩河之战后……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该战场形势可以用来说明 (  )
A.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B.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
C.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
D.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
答案: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德法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在这种形势下,一战逐渐演变为持久战,A正确。马恩河战役和美国加入协约国无关,排除B;题干没有对一战中参战国的作战形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的结论,排除C;D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7.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  )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答案:B。 材料“1914年”“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表明爱德华·格雷爵士对一战爆发后欧洲前景持悲观心态,说明他认为一战的爆发有可能给欧洲带来毁灭性影响,故选B项,排除D项;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排除A项;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已经发生,并非预见,排除C项。
8.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与英、法、俄签署了《伦敦秘密条约》。该条约签订后,意大利相继对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伦敦秘密条约》的签署表明(  )
A.德意的关系开始恶化
B.同盟国集团趋于瓦解
C.协约国处于战略优势
D.意大利撕毁三国盟约
答案:D 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但据材料“意大利相继对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可知,意大利撕毁了三国盟约,故选D;“开始”一词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中该条约的签署只能说明意大利退出了同盟国集团,无法表明同盟国集团趋于瓦解,排除B;材料只能说明协约国力量增强,同盟国力量削弱,但并未提及双方战略,无法看出哪一方处于战略优势,排除C。
9.引起下表生产量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
1914年8月1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50 15
钢 19 21 58 16
煤 394 331 851 340
A.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集团
B.中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C.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同盟国集团
D.德国元气大伤,无法维持生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答案:A 据表格可知,与1914年相比,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大幅增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故选A项;1917年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大量劳工到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对表格数据变化影响不大,排除B项;在一战爆发的时候,俄国加入了协约国集团,排除C项;D项中的“无法维持生产”的表述不准确,排除。
10.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一战初期,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他们殖民地的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实力。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演说只是为了其掩盖参战意图。所以本题选B。C、D项是日本方面为了掩盖参战意图的说法,所以排除。A项只是对表象的描述,没有看到历史事件的实质。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曾为协约国一方胜利作出贡献。这些贡献直接体现在中国
A.政府声明
B.派兵参战
C.劳工支前
D.财政援助
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的劳工支持一战,因此中国曾为协约国一方胜利作出贡献,C项正确;ABD项错误。
12.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
行业 1918年7月和1914年7月的雇佣女性人数之差 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 1918年7月
金属 +424000 9% 25%
化学 +64000 20% 39%
服装 -44000 68% 76%
政府机构 +223000 3% 47%
A.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 B.英国妇女普遍取得了普选权
C.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 D.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可知,一战导致妇女从事劳动的人数上升,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排除B项;根据材料“1914-1918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意在表明“一战”与“英国妇女从事劳动”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政府机构职能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 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 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一)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的影响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缔结条约:
巴黎和会:
对德《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2)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3)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首倡者及意图:
②国联宗旨:
③“全体一致”原则:
④评价: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性质:
实质:
积极:
局限: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
摧毁四大帝国:德、俄、奥斯曼、奥匈
削弱英法意三强
美日力量壮大
最大特点:英国的衰落和美国实力的膨胀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的影响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的影响
4、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同时,在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的影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的影响(总结)
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13.《凡尔赛条约》中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德国的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予以瓜分,如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  )
A.满足协约国利益的国际关系体系
B.欧美大国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C.极度削弱战败国的国际关系体系
D.英法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D 由材料“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对一战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殖民地等的重新分赃,是由英法主导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故选D项,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满足的是协约国中大国的利益,并非所有协约国,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牺牲了战败国的国家利益,是强盗式的分赃体系,排除C项。
14.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B.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D.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日本趁机扩充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对英美构成威胁;巴黎和会后,限制日本扩张,成为英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选D。
15.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展开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问题的讨论。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条约》的签署 (  )
A.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B.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
C.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D.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答案:A。 根据材料“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可知,《五国条约》的签署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故A项正确。
16.“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该盟约所体现的原则是(  )
A.“集体安全”和“大国一致”
B.“集体安全”和“委任统治”
C.“维护和平”和“大国一致”
D.“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
D 根据材料“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可知,该盟约体现了“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的原则,D项正确。
17.《凡尔赛条约》和随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列宁曾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这表明凡尔赛体系 (  )
A.维持了战后长久的世界和平
B.构建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C.内部矛盾重重,势必崩溃
D.确定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格局
答案:C。 据“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体系中存在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为之后的二战爆发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凡尔赛体系只是短暂的维持了和平,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华盛顿体系确定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格局,排除D项。
18.造成下列欧洲政治版图前后变化的是( )
【答案】B【解析】由地图中德意志、波兰、奥匈帝国等国家的疆域变化可知,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有关,故B正确;普法战争开始于1871年,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1945年,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ACD错误。
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9.如图是一幅反映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漫画。下列关于这一漫画所表达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
B.美国通过贷款方式转嫁经济危机
C.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动摇D.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向美苏两极转变
答案:C。【详解】根据“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漫画”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财实力不断上升,而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动摇,因此当欧洲向美国再次借款时,美国拒绝了欧洲的请求,C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排除A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二战后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向美苏两极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20.与中国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数以千计,其中就有以打着维护中国主权旗号的《九国公约》,下列关于此条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日本外交的重要胜利
B.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C.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
D.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限制了日本;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美国是最大赢家;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下列《九国公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列强的意图的一项是
A.“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权利”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的机会,已发展并维护一有力巩固的政府”
D.“切实设立并维护机会均等的原则”
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国签署了《九国公约》,其中“切实设立并维护机会均等的原则”这一条款最能体现列强的意图,因为它以门户开放与机会均等原则取代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D项正确;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不可能“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排除A项;“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权利”实际是反对一国独霸中国,这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列强的企图,列强的最本质意图是获取在华权益,排除B项;“给予中国完全无碍的机会,已发展并维护一有力巩固的政府”只是形式上的规定,排除C项。故选D项。
22.有人对某一历史时期有着这样的描述:“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新升起革命的旗帜,形成了革命和反革命的两面大旗,打破了那种一统天下的局面。一面大旗是红色的,由革命的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在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大旗……”。这面“白色的大旗”喻指的是
A.联合国
B.国际联盟
C.反法西斯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B【详解】根据"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最后斗争的局面”得出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和毛泽东否定国联,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互相争夺和掠夺压迫世界人民的工具,B项正确;联合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中的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
性质(帝国主义之战)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