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纲版第1册 课后巩固(13.《呐喊》自序)梯级演练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喝采(hē) 不恤(xù)?21世纪教育网
缄默(jiān) 不暇顾及(xiá)?
B.测揣(chuǎi) 反省(xǐnɡ)?
不惮(dàn) 走投无路(tóu)?[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困顿(dùn) 奚落(xī)?
慰藉(jì) 慷慨激昂(kánɡ)?
D.驱策(cè) 赞和(hé)?
缢死(yì) 掺杂糟粕(chān)?
解析:A项“喝”应读“hè”;C项“藉”应读“jiè”,“慷”应读“kānɡ”;D项“和”应读“huò”。?
答案: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缕 诬蔑 情理 风弛电掣?
B.发端 赏鉴 背时 不名一钱?21世纪教育网
C.愤懑 祛除 闲遐 应者云集?
D.嬉戏 领悟 痴情 人情事故?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风驰电掣;C项,闲暇;D项,人情?世故?。?
答案:B
3.(江苏南京期末测试,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有些企业领导趁企业改制,想方设法要职工下岗待业,而去___________工价低廉的外地民工。?
(2)为了侦破“11·9”连环大爆炸案,英国警方___________了大量目击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破案的线索。?
(3)卫生部和世卫组织对当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联合___________,认定中国的感染人员共约7万人。
A.雇佣 查访 评定?
B.雇佣 察访 评估?
C.雇用 查访 评估?
D.雇用 察访 评定?
解析:雇用,侧重于主动雇人做事,常带宾语;雇佣,侧重于受雇于人,一般只作定语。查访,调查、打听案情。察访,通过观察和访问了解情况。评估,评议估计。评定,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
答案:C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途路”即路途,在文中指“?过程?”。)
B.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要著”即计策。)
C.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经验”文中的意思是“经历”。)
D.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赏鉴”“盛举”二词客观地叙述了日军砍中国人头颅示众的场面。)
解析:D项,两个词属于反话正说,是讽刺性地叙述。?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B.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要付出多少代人的辛勤劳动的,没有一挥而就的捷径可走。
C.如果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
D.对于帝国主义的日益加紧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未加反抗,反而开门揖盗,助纣为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漫不经心”应改为“漠不关心”;?B项?“一挥而就”多用于指文章或书法;C项“身临其境”改为“设身处地”。
答案:D
6.用形象的比喻来议论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对下列比喻在文中的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屋子”喻当时军阀的黑暗反动统治。
B.“熟睡的人们”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
C.“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21世纪教育网
D.“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喻孤独寂寞的心境。?
解析:A项,“铁屋子”喻指黑暗的封建社会,是指制度,而不是一朝统治。?
答案:A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7.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毁坏这铁屋”各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1)铁屋子: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2)熟睡的人们: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3)大嚷起来: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4)毁坏这铁屋: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8.上文画线句中加点词“确信”“必无”“可有”分别指什么而言??
参考答案:“确信”指“铁屋子”的万难破毁;“必无”指“铁屋子”的破毁无望;“可有”指“铁屋子”可能有破毁的希望。
9.根据上文文意,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两人在讨论旧世界的摧毁。有无可能,而不是或说不上什么鲁迅对于将来革命必胜的信念。
B.鲁迅对他自己的“确信”完全否定,这种否定的结果,就成为下面答应做文章的原?因了。
C.上文的最后一段,反映了鲁迅对自己勇于否定,反映了他探讨问题时一贯的科学态度。
D.从鲁迅的“确信”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面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
解析:B项中“完全否定”的说法不恰当,从“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中可知,应为“有所否定”。注意表述的“度”。?
答案:B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鲁 迅
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做“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下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21世纪教育网
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我不相信他的话。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什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候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如果真的是一个“什么爸爸”,他还敢当面发这样反动的宣言么??
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人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都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司见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总是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绝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①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
但中国的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皮、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②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绝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我在这里还要附加一句像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
10.第二段中加点的“反动”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敢于否定、反对并超越前辈。
11.画线①处句子所写的孩子的个性特点是什么?(5字内。)?
参考答案:自卑(或怯懦)、阴险(或虚伪)。
12.“健康、活泼、顽皮”的中国孩子“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
13.联系全文,作者认为“爱他(孩子)”的方式应?该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不压抑其个性,让其健康活泼地成长。
14.画线②的句子可以用《拿来主义》中的两个词加以概括,这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占有、挑选
1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特点不同,主要是因为中国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常打骂孩子。?
B.“九一八”后到“近一年多以来”作者的孩子受到的不同对待,表明中国孩子变文明了。?
C.作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压抑个性、培养奴性的文化。
D.洋孩子的“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特点,其实是从中国学的,只可惜中国孩子自己却把这特点丢了。
解析:C项,从照相的生活小事中,作者在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上进行了深入理性的解剖。A项,对问题的认识太表象化。B项,不是变“文明”了,而是变得更符合传统了。D项,不是中国孩子自己丢的,而是我们的传统逼孩子丢的。?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