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课件+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课件+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14:51:29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课导入
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后,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 导入视频
目录:
一明朝的建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四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揩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了解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描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目录与教学目标
元朝灭亡的原因
直接原因: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
根本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 哪一年 都城在哪里
朱元璋像
建立者 朱元璋
建立时间 1368年
定都 应天府(今南京)
姓名:朱元璋 (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
个人简历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
明朝疆域图(1433年)
小琉球……今台湾
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包括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治所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的特林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赵某某
营销经理/Marketing Manager
材料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结合课文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皇帝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2.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
吏部
皇帝
丞相
户部
礼部
兵部
邢部
工部
吏部
皇帝
户部
礼部
兵部
邢部
工部
丞相制废除前的行政图
改革后
朱元璋强化政权
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邢部
工部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邢部
工部
废丞相,权分六部
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
“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
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
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史称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
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问题思考: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3.分散兵权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 ”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①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锦衣卫印
②明成祖设立东厂
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机构设立的目的是监视官民。职能是掌管侍卫、缉捕、邢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其特点是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印
东厂腰牌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防止相权威胁君权,防止大权旁落。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措施 影响
中央
地方
军事
特务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建立内阁。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加强了君主专制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视频 明朝八股取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
明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什么?考试要求是什么?试卷文体是怎样的?这样的考试出现了怎样的后果?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观点:朱熹《四书集注》。(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试卷文体:八股文。
格式 内容要求
破题 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
承题 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阐明
起讲 议论的开始
入手 起讲后的入手处
起股、中股 正式的议论
后股、束股
指定行文格式
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我定下的文体叫八股,句句对仗平仄要调。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
欧阳中石《范进中举》
材料
范进中举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四、经济的发展
根据教材内容,请概述一下明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1、农业
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2)引进的外来物种易种植、产量高。
(3)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经济作物的引进,可以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材料一: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高达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甘薯者,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陆耀《甘薯录》
材料三: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三省边防备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三反映了引进的农作物有何特点?
(3)明朝引进农作物有何意义?
2.手工业
丝织业
棉纺织业
制瓷业
明青花
明彩瓷
蓝印花布·官人骑马
织机
明代青花扁壶
关于明代的手工业发展,要特别关注一下明代的青花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
故宫藏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
3.商业发展的表现
1.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皇都积胜图》(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南都繁会图》(局部)
“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和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
1.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特点:
明代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明朝的建立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
元末农民起义 朱元璋崛起 建立明朝 占领大都,结束元朝统治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朱元璋改革官制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丞相制度、分散兵权
设立特务机构
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农 业:引进高产物种
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快速发展
商 业:商品经济活跃,大型商业城市和商
帮出现
课堂小结
廷杖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
知识拓展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